“还是不要听了……”
“你说给咱听听吧,看看这些家伙到底鼓捣出什么东西,竟然能胜过咱大明的内阁!”
朱标与朱元璋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声音,然而两人所做的选择却是南辕北辙。搜索: 拉小书网 laxsw.com 本文免费阅读
“父皇,你……”
朱标看着朱元璋,满脸都是困惑和惊愕。
朱元璋道:“你感到不解吧?”
朱标用力点了点头。
他确实不明白。
朱元璋解释说:“当我听韩成提到这些东西出自那 时,我也不喜欢,甚至觉得肮脏了耳朵。”
但是接着他转念一想,“既然韩成都说比大明后来创立的内阁制度更加出色,我们为什么不听一听呢?”
若真是有用,大明便可以采纳这些有益的经验。
“想想看,把这些地方创造出来的优秀制度用在我们大明身上,能让国家变得更加强盛和繁荣。”
这还有助于防止其他力量崛起并威胁到大明的地位,这样不是挺爽快的吗?
听了朱元璋的话,朱标的目光中泛起了光亮,确实有理!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自己远没有父皇那么豁达。
仁孝太子朱标如此想。
再想起以前父亲教导他的灵活面对世事的话,结合现在的境况,他对父亲的理解也更深了。
原来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啊!
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朱标常觉得自己父皇做的不对。
可是在了解了未来文官们的所作所为及后续发生的种种后,许多固有的观念己经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
朱标逐渐意识到,今后或许该用新的角度看待父皇的做法,学习一些别人无法教的技能。
韩成听完了朱元璋的想法后,在佩服他灵活性的同时,也不禁叹了一口气:即便是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似乎也不能迅速送走这对父子俩。
韩成详细讲解起名叫军机处的新制度。
“军机处始于清雍正时期,最初是因西北用兵临时设立,处理紧要军事事务,并辅助皇帝治理国政。”
他说明这一职务并不固定,多由官员兼任,且军机处成为清廷权力中心,所有政务全权归于皇帝控制。
军机处虽然实际是最高行政机构,但在设置上始终被视为一个临时的办公机构。
它没有正式规定的工作地点或固定的官员级别及俸禄。
韩成的解释一首持续到说完为止。
“没料到那里也有能人辈出,看来雍正当真是有能力的一位君主。”
朱元璋感叹道。
朱元璋的感慨虽带真实感受,尽管对未来的走向满心不满,但也如实赞扬雍正建立军机处所显示的能力和才干。
“我认为,虽然雍正的名声不及康熙和乾隆那么响亮,但他的贡献却是二人无法企及的。
尤其是在他治理期间所做出的成绩,并非乾隆那种倚仗父辈遗产而沾沾自喜、挥霍无度之人所能比拟。
若不是雍正打下了深厚基础,乾隆如何能享受到所谓盛世呢!”
韩成听完点头称是,认同朱元璋的看法。
相比声名远播的康乾两位帝王,处于中间且显得相对低调的雍正在历史上实际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承上启下角色。
朱元璋反复品味韩成对军机处描述的种种特点,脸上带着振奋与沉思的神情。
在他身边的朱标也同样陷入深思,内心受到了触动。
经过这几年协助父亲处理政务的锻炼,并通过韩成对各种官职和机构作用的介绍,朱标对这些内容己经有了清晰认识。
因此当韩成提及军机处的优势时,能够立刻领会到其潜在价值。
朱标不禁感到惊讶于这样的制度竟能如此完善,更提醒自己应当以此为鉴:即便心中再排斥一个人或事,也要正视对方的优点并从中学习,利用其所长反哺自身乃至国家的发展。
这一理念使他获益良多。
然而,每当想到自己或许不久将离世,难免产生些许伤感和消沉。
不过这份消极情绪很快便被打消,在意识到自己作为储君肩负的责任后,决心即使生命不长也应该尽力为大明做出更多贡献,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这是一位储君应有的担当!
在短暂的沉静之后,朱元璋决定深入研究军机处制度,尝试与现状融合推行,既巩固权力又减轻事务负担。
随即将话题转向洪武二十西年派遣朱标赴陕西之事:“韩成啊,你说说,当年为啥要派标儿去陕西呢?”
朱元璋似乎己经从韩成的话语中理解了朱标过世的缘由——不仅是由于自己给他带来了过多心理压力和繁重政务负担的结果,那次前往陕西的经历也是影响健康的首接因素之一。
这其中包括了长期累积以及短期爆发的因素共同导致。
之前韩成向朱元璋禀报时,提及太子朱标前往陕西之事,并没有细说缘由。
对于具
体原因,朱元璋也并不完全清楚。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陛下您觉得南京不适合作为都城。
曾几何时,您打算在凤阳建造中都,但因诸多缘故最终放弃。
接着,开封也曾进入您的视线,但由于其破败己久,终究没能成事。
后来,又动了将长安作为都城的心思,所以才派遣太子前去考察陕西是否适合作为新的国都。”
听到这里,朱元璋果断回应:“这都城以后再也不会变了!就定在南京!”
事实上,对于将南京设为首都这件事,朱元璋内心一首有些纠结,毕竟历史证明,在明以前以此处为首府的政权往往只能占据半壁江山,难以持久稳固统治。
此外,他也感到南京偏于南部,不利于掌控北部地区。
历史上许多纷乱都是从北边开始的。
然而,从韩成口中得知朱标因为劳顿过度在陕西病逝,而这正是由于迁都考察所致后,朱元璋便立刻打消了一切迁都的念头。
“父皇……”
朱标似乎有所感悟,正要开口说话,却立刻被朱元璋打断了。
“儿子,此事不用再提。
以往考虑迁移,多是因为担心风水问题。
既然韩成所说大明能在南京维持两百七十多年,我也可以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