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98、【苏德战场】高加索战役之序战

98、【苏德战场】高加索战役之序战

【苏德战场】高加索战役之序战:布琼尼的落寞结束了苏军的旧时代

在德军1942年的夏季攻势(蓝色方案)中,希特勒将作战的最终目的定为夺取苏联南部的高加索油田。为了达成作战目的,南方集团军群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并于1942年7月9日正式划分为B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

在6月28日开始的作战中,B集团军群所辖部队发起了沃罗涅日战役,即蓝色1号行动,肃清了顿河上游地区苏军,攻占罗洛涅日。A集团军群则在利斯特的指挥下,发起蓝色2号行动,会同提前南下的B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围歼苏军的两个重兵集团,即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由于德军行动迟缓,斯大林又及时下达撤退命令,苏军虽然遭受一定损失,但德军并没有达成围歼苏军的目的。

至7月下旬,德军第6集团军奉命东进,执行蓝色3号计划,夺取顿河和伏尔加河交汇处的斯大林格勒;A集团军群则继续南下,执行蓝色计划的最后一步,夺取高加索油田。

南下德军从东西两面推进至罗斯托夫,并于7月23日在时隔8个月后,再次夺取了这座城市,打开了通往高加索地区的大门。

高加索地区位于苏联的南端,西面是黑海、亚速海,东面是里海,北面连接俄罗斯大草原,南端与土耳其和伊朗接壤。横贯东西的高加索山脉将这个地区分成了两个部分,北部被称作北高加索地区,亦称前高加索地区,现今是俄罗斯车臣、北奥塞梯等地区;南部是外高加索地区,亦称南高加索地区或后高加索地区,现今这里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高加索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在二战期间,苏联86.5%的石油产量出自高加索地区,尤其是外高加索地区的巴库,是苏联最重要的产油区。除了石油,这里的天然气产量占苏联的65%、锰矿产量占56.5%。同时,这里也是苏联重要的产粮区。

在地理位置上,德军如果夺取了这里,就可以继续南下中东地区,与计划西进的日本取得联系,也能够和北非的德军非洲军团会师,达成对整个欧洲的战场的大战略合围。

7月中旬,为了更便于指挥作战,希特勒将自己的指挥部前移至乌克兰中部的文尼察。7月23日,希特勒在这里发布第45号训令,命令A集团军群实施蓝色4号作战,即“火绒草”作战。

具体要求是:首先消灭罗斯托夫以南地区苏军南方面军;然后肃清整个黑海东海岸,消灭苏军黑海舰队。在这期间,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第11集团军渡过刻赤海峡,从塔曼半岛实施辅助进攻;山地部队和轻装师负责渡过库班河,夺取迈科普油田。装甲部队继续南下,夺取格罗兹尼和巴库。

鉴于此前在斯大林诺和哈尔科夫没能保住那里的工厂和矿井设施,希特勒在第45号训令发布后,还特别叮嘱利斯特,除非绝对必要,不能使用飞机空袭油田和生产设施。

由此可见,希特勒为了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可谓煞费苦心。除了叮嘱前线部队不要打碎了自己的储油罐,他还组建了一个“石油旅”,其中编入了1万名德国石油技术专家和工人。德军一旦夺取了油田,这个石油旅将进驻,尽快恢复生产。德国的情报部门还从战俘营里,甚至更早时期流亡的白俄人员中招募组建了一个特遣队,他们的任务是空投到苏军防线后方,从事交通线和海港设施的破坏活动。

由于苏军统帅部的错误预判,以及苏军在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的一系列惨败,高加索地区的防务比较空虚。主要兵力是从顿巴斯撤到这里的南方方面军的部队,包括遭到连续打击的第9和第24集团军,以及几个尚有一定战斗力的集团军。

德军在顿巴斯地区实施蓝色2号行动期间,德军虽然只俘虏了8.8万名苏军俘虏,但苏军在后撤过程中,缺乏训练的部队出现大溃散,数十万苏军脱离部队逃亡。

在7月23日放弃罗斯托夫后,南方方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沿顿河一线紧急构筑了一条300多公里的防线。其中卡姆科夫指挥的第18集团军居左翼,防线从顿河入黑海河口向东50公里;中路是格列奇科的第12集团军,防御正面40公里;科兹洛夫(原克里米亚方面军司令员)指挥的第37集团军的防御正面65公里;右翼是特鲁法诺夫指挥的第51集团军,防御正面170公里。上述4个集团军,总兵力9.5万人。雷若夫指挥的第56集团军尚有1.8万人,作为苏军的预备队。

苏军的另外一支部队是布琼尼指挥的北高加索方面军,该方面军只有第47集团军、独立第1步兵军和第17骑兵军。布琼尼手上还有一支力量,就是尚有较强战斗力的黑海舰队。

除此之外,由秋列涅夫指挥的外高加索方面军有第45、第46集团军和第15骑兵军。他们因为要防御可能倒向轴心国的土耳其,所以不能北调。能够给北高加索提供支援的,是该方面军所辖的约400架飞机。

从兵力上看,苏军处于绝对劣势,而地形对苏军有利。高加索地区南北呈亚玲状,腰部相对

狭窄,所以苏军的防御正面会越来越小。在顿河和高加索山脉之间,是一片干旱的荒原,道路稀少,对德军的后勤补给是一个考验。

高加索山脉地势险峻,海拔最高处有5000多米,两侧的黑海和里海能够保护苏军的两翼,而且苏军还可以得到黑海舰队的支援。德军因为自身海军弱小,又忙于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与英海军作战,所以一直没有向黑海派遣大型海面舰船。意大利的一部分海军经土耳其进入黑海,还曾在塞瓦斯托波尔协助过曼施坦因,但意海军的实力无法与苏军黑海舰队抗衡,不敢靠近黑海东岸。

利斯特指挥的德军A集团军群是当时德军最大的一个重兵集团,包括克莱斯特指挥第1装甲集团军、霍特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曼施坦因指挥的第11集团军和鲁奥夫指挥的第17集团军。

其中,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本来隶属于B集团军群,负责与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后因希特勒认为夺取斯大林格勒不需要那么多兵力,所以转隶给A集团军群南下高加索。上述四个集团军共有32个师,兵力达到70多万人。由于此前在沃罗涅日方向损失了一部分坦克,跟随利斯特南下的6个装甲师尚有400多辆坦克。不过,很多坦克经过维修就可投入战场,德军的坦克数量后期又有所增加。

除了德国部队,利斯特的集群中还包括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的部队。

在苏军防线东端,1942年7月25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在苏军防线右翼开始进攻,拉开了4个月之久的高加索战役序幕。

当天8时,第4装甲集团军第48和第40装甲军利用提前夺取的顿河南岸(左岸)桥头堡,集结了2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向苏军第51集团军发起进攻。当面苏军只有5个编制不足的步兵师。在德军的打击下,苏军的抵抗异常顽强,直到7月27日,才被德军的坦克集群突破。

在苏军防线中段,克莱斯特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也于7月25日开始进攻,他们当面苏军是第37集团军,该集团军此前在德军坦克的追击下,还剩下1.7万人。德军的进攻造成了苏军的混乱,苏军在渡河南撤时,遭到德空军的打击,德军则趁机渡过顿河。

在苏军防线左翼,德军第17集团军在“勃兰登堡”特种部队的协助下,于7月26日渡过顿河,并占领巴太斯克。随后,大量步兵和坦克部队涌向顿河南岸。苏军第18集团军仅有2万人,根本无力抵挡德军的推进。7月28日,布琼尼将北高加索方面军第17骑兵军配属到这个方向,并遵照统帅部的命令,炸毁了马内奇运河,河水淹没了道路和桥梁,德军的进攻才被暂时遏制。

至此,德军仅用3天的时间,就全线突破了苏军在顿河一线构筑的防线。

7月底,德军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受阻于顿河一线,希特勒将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北调,转入对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这是德军在夏季攻势中,第一次从A集团军群抽调部队。此后,A集团军群的部队陆续被抽调,减缓了苏军在高加索地区的压力。

而且由于苏军不断在列宁格勒方向实施反击,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兵力不足,原计划参加高加索战役的第11集团军不久之后奉命北上,留给A集团军群只剩下1个军。利斯特手中实际投入高加索地区的只剩下第17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杜米特雷斯库指挥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

利斯特重新调整了部署,将鲁奥夫的第17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合编成一个集群,居于德军的右翼;得到1个装甲军加强的克莱斯特居于德军的左翼。

苏军也同时调整了部署,将南方面军并入布琼尼的北高加索方面军,马利诺夫斯基出任方面军副司令员。为了便于指挥,苏军将原南方方面军所属第12、第37和第51集团军合编为顿河战役集群,由马利诺夫斯基指挥,部署于苏军防线右翼,当面是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由第18、第56和第47集团军和黑海舰队组成滨海战役集群,由切列维琴科统一指挥,当面德军是德军第17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

虽然统一了指挥系统,苏军的情况比之前更严峻。马利诺夫斯基手下的兵力少得可怜,只有十几辆坦克。而克莱斯特的手中还有200多辆坦克。而且,苏军的后勤保障也出现问题,前线不但缺少坦克,炮兵也缺少炮弹,每门火炮平均只有10~15发,迫击炮弹更是只有平均5~7发,连一场战斗都不够用。

双方指挥系统的调整,并没有中断前线的交战。凭借手中坦克的突击能力,克莱斯特没有给苏军喘息的时间。7月29日,刚刚划给他的第40装甲军就在苏军第51和第37集团军之间打开突破口。同时,第57装甲军也从苏军第37和第12集团军之间撕开苏军防线。

苏军第51集团军由于处于防线最东端,已经无法南下与部队会合,遂向东撤退到斯大林格勒方向。第12集团军则向南撤退,由于德军的坦克集群一直在其右翼推进,他们和第37集团军之间已经被割裂,所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