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高加索战役之鏖战:利斯特的罢免结束了德军的新时代
1942年8月,利斯特率领的A集团军群已经达到了高加索山脉脚下,夺取了苏联在北高加索地区的科迈普油田。翻过高加索山脉,希特勒就能够摘得他魂牵梦绕的石油皇冠。
为了加快A集团军群的进攻速度,希特勒又给利斯特调来了更多的部队。其中包括克里米亚的第11集团军的2个军(第54和第42军),以及此前划给第2集团军指挥的第44军,该军于8月中旬归还给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除此之外,意大利“阿尔卑斯”军和罗马尼亚的骑兵师、山地师也陆续抵达高加索地区。
至此,利斯特手中有25个德国师、12个罗马尼亚师、2个意大利师和1个斯洛伐克师,其中虽然少了点装甲师,可仍然是一支称得上摧枯拉朽的庞大军团。
在发起下一阶段进攻前,利斯特重新调整了进攻部署。其中,右翼以鲁奥夫指挥的第17集团军作为主要突击方向,该集团军得到了第1装甲集团军第57装甲军加强。负责夺取塔曼半岛,然后沿黑海海岸扫荡苏军滨海战役集群残部。加强给鲁奥夫的第57装甲军从科迈普出发,向黑海之滨推进,夺取图阿普谢,切断苏军滨海战役集群的退路。与第17集团军一道肃清黑海东海岸苏军。
中路德军第49山地军负责翻越高加索山脉,夺取苏呼米和库塔伊西,推进至苏联和土耳其边境,打通和土耳其的联系,使其下决心加入轴心国阵营,用其100个师向苏联发动进攻。
左翼是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主力,包括第3和第40装甲军。他们负责向高加索地区东南方向进攻,最终夺取格罗兹尼和巴库。
随着德军一步步逼近,斯大林已经顾不得苏土边境和苏伊边境的潜在威胁,他命令外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秋列涅夫成立方面军北方集群指挥部,接手高加索地区的防务。接到命令后,秋列涅夫立即重新组织防线。在高加索山脉北麓,苏军从里海之滨的捷列克河口向西,经中部乌鲁赫河,并沿着高加索山脉各处山口,一直将防线延伸到黑海沿岸。这条防线总长340公里,防守它的除了原顿河战役集群所辖科兹洛夫的第37集团军外,斯大林给秋列涅夫还增调了一些新锐力量。他们包括第9集团军、第44集团军和近卫第10、11步兵军。
其中的第44集团军下辖3个步兵师又2个步兵旅,由彼得罗夫中将指挥,他此前在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战中,得到了斯大林的充分认可。该集团军被部署在捷列克河下游、防线最东端,身后就是产油区格罗兹尼。
科罗杰耶夫指挥的第9集团军是刚刚经过整补的部队,此前该集团军隶属于南方方面军。在7月份南方方面军向罗斯托夫溃败期间,所属部队损失殆尽,被苏军统帅部撤到后方。经过一个月的整补,该集团军所属的3个步兵师恢复了一定战斗力。他们的防区在彼得罗夫的左侧,负责防线中段的防御。
由于第9集团军实力尚弱,秋列涅夫将近卫第11步兵军部署在该集团军防线内,该军所辖近卫第8、第9和第10步兵旅,重点防守第9集团军防区内的马尔戈别克油田地区。
原顿河战役集群唯一剩下的第37集团军,在集团军司令员科兹洛夫指挥下,负责防线左翼。此外,秋列涅夫手上还有一些预备队,他们包括2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2个装甲列车营、1个火箭炮团和1个迫击炮团。
苏军的后勤补给也得到了改善,上述部队有些是经苏联内部铁路线南运,由里海海路抵达高加索,再经过铁路运抵前线。这条复杂的运输线路已经是苏联内陆和高加索地区联系最便捷的一条路线了。这条路线也在将来一段时间为苏军源源不断地输送补给。
除了苏军野战部队,秋列涅夫还在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组建了民族部队。这些部队在防线后方依托高加索山脉加紧修筑防御工事,如果外层防线被突破,苏军还可以退守第二道防线继续坚守。
为了加强黑海东岸的防御,秋列涅夫于8月17日成立“新罗西斯克防御地域”,由第47集团军司令员科托夫统一指挥第47、第56集团军一部和海军陆战部队。在苏军两个作战区域之间,在险峻的高加索山脉,秋列涅夫还抽调外高加索方面军第46集团军第3步兵军把守各处山口。
就在德军进攻发起前,和利斯特同样乐观的希特勒调走了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大部分兵力,他们被派往列宁格勒方向。这是希特勒在1个月内第二次从A集团军群抽调部队,他认为高加索地区的苏军已经所剩无几,没有必要在这里部署太多兵力。
在塔曼半岛和新罗西斯克,经过短期休整,鲁奥夫的第17集团军恢复了攻势。第5军负责正面推进,第57军在左路向图阿谢普突击,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右路,沿亚速海推进。第11集团军留下的2个步兵师计划渡过刻赤海峡,攻击苏军残留在塔曼半岛的部队。
8月19日,德军第5军与苏军第47集团军在克
雷姆斯克一线激战。3天后,德军达成突破,苏军向后撤退,在新罗西斯克以北重新组织防御。8月25日,德军第73步兵师在苏军新防御阵地遭遇苏军第77步兵师反击,苏军虽然没有阻止住德军攻势,但也迟滞了德军的推进速度,至8月29日,苏军退守黑海之滨新罗西斯克。在10天的激战中,德军推进了30公里,战事并没有像利斯特想象的那样顺利。
右路沿海岸推进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第进攻也不太顺利,地形有利于守军,可惜苏军的兵力太少,当面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有第7骑兵军的3个旅和山地军的3个旅。在库班河下游,苏军坚守了5天后,然后向后撤退。罗军占领了亚速海南端的捷姆留克,到达塔曼半岛颈部。
随后,罗军按计划没有进入半岛,第7骑兵军直接南下,继续沿着黑海海岸推进。8月31日,罗军第7骑兵军第一个推进到黑海海岸,他们攻占了阿纳帕。至此,苏军除一部分留守在塔曼半岛的一部分兵力外,“新罗西斯克防御地域”的苏军全部退守新罗西斯克,塔曼半岛和外界只剩下海上联系。
9月1日,德军第11集团军留下的2个师横渡刻赤海峡,在塔曼半岛登陆。苏军留在半岛的5000余人于5日放弃了半岛,在黑海舰队的支援下,撤到新罗西斯克。
在这段时期,随着苏军一步步后撤,黑海和亚速海西、北、东部沿岸已经大部分沦陷,尤其是亚速海沿线已经被德军全部占领,苏军亚速海区舰队被围困在亚速海内。德军则从本土调集了一批潜艇和鱼雷艇部署在黑海海域,在德国空军的掩护下,苏海军也奈何不了他们。
9月3日,苏海军亚速海区舰队在舰队司令员戈尔什科夫的率领下,舰队所辖217舰艇强行穿过刻赤海峡。在德军猛烈炮火和空袭下,144艘舰艇冲过海峡,撤退到新罗西斯克,其余73艘舰艇被德军击沉,还有14艘舰艇因故障原因,在舰队行动前被苏军自沉。
9月初,罗军第3集团军和德军第17集团军陆续抵近新罗西斯克。经过多日的激战,德军击溃了库托夫第47集团军的防线。于9月6日突入港口和市区。7日,德军攻占粮站、车站和港口,至9日,城区西部全部失守,一部分苏军被困在海岸,其余苏军据守在城东。在此期间,斯大林撤掉了第47集团军司令员科托夫的职务,换上了格列奇科少将,苏军在新罗西斯克等来了救世主。
9月10日,格列奇科派出舰船将城西被困的苏军解救出来,充实到城南地段的防御中。11日,德军向城内进攻,两处水泥厂是双方争夺的焦点,防御这里的苏军正是刚刚从城西撤出来的苏军和一部分海军陆战队。德军受阻于“十月”水泥厂灰墙前面的几十米开阔地,久攻不下。
苏军在新罗西斯克的防御,使德军从西北和东北两个防线夹击图阿谢普的企图落空。德军第57装甲军和第44军在进攻图阿谢普的过程中,也被苏军迟滞。新罗西斯克和图阿谢普像两颗钉子,将德军右翼集群牢牢地钉在黑海岸边。
在德军进攻的中路,由康拉德指挥的第49山地军于8月中旬开始向高加索山口进发。防守这里的是苏军第46集团军第3步兵军,该军在战争爆发后,一直驻守在外高加索地区,还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虽然训练有素,但缺乏警觉性。当德军开始向他们进攻时,苏军的防御还相当松懈。8月15日,德军先头部队与苏军第394步兵师的前沿部队交火,此时该师尚没有全部进入阵地,大多数兵力停留在后方苏呼米,抵达前线需要几天的时间。
8月17日,德军第1和第4山地师开始全面进攻。他们没有遇到多少苏军,可险峻的高山是他们难以逾越的障碍。德军需要从悬崖绝壁爬上4200多米的山峰,才可以抵达山脉南坡,向黑海边的苏呼米进攻。
8月20日,趁苏军还没有部署到位,德军一部分兵力已经越过险峰到达高加索山脉南麓。也许是因为兵力不足,这部分德军并没有立即向苏呼米发起进攻,而是等待后续部队抵达。在此期间,第98山地团一时兴起,在战地举行了一场爬山比赛,在征服苏军前,先要征服高加索山脉的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峰。22日,成功登顶的德军在厄尔布鲁士峰插上了一面德军的旗帜,然后合影留念。他们后来还将这张照片发给了德军统帅部。希特勒则对这种对战斗毫无意义的行为感到恼火,他因此严厉训斥了利斯特治军无方。
当德军于8月22日准备好南下进攻苏呼米时,苏军第3步兵军的部队经过几天的急行军赶到了战场。他们先于德军封锁了各处山口,并肃清了德军派出的侦察人员。至此,德军丧失了快速突破高加索山脉的最佳时机。
8月23日,斯大林委派的大本营代表贝利亚抵达苏呼米。他征召了一批善于登山的当地人充实到部队中,还组建了6个边防团投入到前线。此后,德军在这里的进展极为不顺,后勤供应也无法保障,最终放弃了从这里进攻的企图。
在德军进攻的左翼,第1装甲集团军虽然将第57装甲军调给了鲁奥夫,但克莱斯特手中还有第3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