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巴顿11:“打耳光事件”的前前后后
西西里岛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地中海,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首府巴勒莫位于岛上西北端。全岛大部分是山地和丘陵,平均海拔400米,最高处是东北部的埃特纳火山,海拔3000多米。从埃特纳火山再向东北,地形呈锥子型逐渐收窄,直至延伸到岛上另一座重要城市墨西拿。锥尖的墨西拿与意大利本土隔海相望,最近处只有4公里。埃特纳火山位于锥底中央,使本就狭窄的地形变得更加易守难攻。
盟军登陆地域有四条公路可供使用,东部的两条和中部的一条可通往墨西拿,西部的一条可绕行通往巴勒莫。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英军将使用东部的两条公路,美军使用中部的第124号公路。西部的公路则没有纳入战役计划中。
盟军在西西里登陆后,意大利第6集团军司令古佐尼无力阻止盟军推进。7月12日,希特勒亲自接过西西里岛的防务,16万德军被紧急输送到西西里岛,交给第14装甲军军长胡贝统一指挥。临行前希特勒告诫胡贝,并非要固收西西里岛,而是为部署意大利本土防务争取时间,切记不能过多消耗德军的精华。
胡贝的行动相当迅速。7月13日夜,德军第1空降师在埃特纳火山东南的卡塔尼亚附近实施空降,刚好遭遇英军先头部队。德国空降兵的行动迟滞了英军行动,胡贝趁机在卡塔尼亚构筑防线挡住了英军第8集团军的进攻路线。
蒙哥马利失去了快速拿下墨西拿的时机,于是决定让邓普西的第30军向西迂回,可这样做就要占用美军的第124号公路。蒙哥马利没有犹豫多久,就下令邓普西开始行动,然后用电报通知上司亚历山大自己的决定,而后者也没有阻拦,只是把这个结果通报给了巴顿。
就这样美军唯一一条北上的公路让英国人夺走了。一向温文尔雅的美第2军军长布莱德利得知此事后也暴跳如雷,他的部队正要开上公路,竟然发现那里已经被英国占用了。布莱德利闯进巴顿的办公室,直言这是对美军的奇耻大辱。
优秀的将领和天才之间原本差距不大,但后者往往在关键时刻跳出思维禁锢,作出不同常理的决定。布莱德利清楚124号公路的重要性,巴顿同样知道。所以当得知英国人抢走了公路,布莱德利本能的反应是美军只能跟在英军屁股后面行动了。巴顿则不同,“赫斯基9.0”是英国强加给美国的,艾森豪威尔之所以妥协是为了维护盟军内部的团结。现在英国人触碰了底线,巴顿提出适当的补偿也就很合时宜,并不会让艾森豪威尔为难,也不会激起英国人的反对。
他想到了西面的那条通往巴勒莫的公路。既然美军无路可走,那条闲置的公路总不能也不让走吧。原来是认为那条公路没有价值,可英军在卡塔尼亚被阻,只剩下一条124号公路根本不够盟军使用,美军让出公路,也理所当然地可以选择另一条。
对于战场局势,巴顿认为既然德国人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战斗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僵局,英军在短时间内不会取得突破。美军即便绕路,也未必比英军慢。况且在西进的道路上,还可以顺手拿下西西里首府巴勒莫,何乐不为!
打定主意后,巴顿命令第2军第45师撤出第124号公路,原路返回滩头再转到第1步兵师的身后。7月16日,亚历山大下达明确指示:墨西拿是蒙哥马利的进攻目标,美第7集团军的任务是保护其侧翼和后方,使其在任何时候不至于出现危险。
如巴顿所料,这道命令激起了美军将领的强烈反应。有些人甚至公开调侃道:“蒙哥马利将拿到一等奖——墨西拿,美国人连个安慰奖都被剥夺了。”就在亚历山大陷入“围攻”时,巴顿于7月17日面见亚历山大,请求允许自己沿海岸西进,夺取不远的恩佩多克莱德港。亚历山大不好拒绝,因为美军直到目前也没有个像样的港口用于输送物资。但他强调,美军主力还是要集中在英军侧翼和身后,夺取恩佩多克莱德港只能使用少量兵力。如果巴顿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会考虑赋予美军更多的任务。
得到准许的巴顿立即展开行动,他的部队迅速攻占了恩佩多克莱德港和阿哥里琴托。此时英军的进攻全面受阻,反而是巴顿的当面一片坦途。于是他向亚历山大摊牌,既然蒙哥马利已经陷入僵局,美军应北上夺取巴勒莫,迫使德军分兵防御,从而打破战场上的僵局。
此时亚历山大也看清了战场局面,一味按照蒙哥马利的想法来是行不通的,毕竟盟军取得最后的胜利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同意了巴顿的请求,并表示希望美军可以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拿到令箭后,巴顿立即将第3步兵师、第82空降师和第2装甲师临时合编成一个军,由集团军副司令凯斯率领,向巴勒莫快速挺进。同时他命令布莱德利的第2军继续与英军左翼保持同步,另以第45步兵师在西西里中部向北推进,形成对巴勒莫的夹击之势。
7月19日,凯斯推进了40公里;20日推进32公里,夺取夏卡;21日夺取西西里岛西端的卡斯特尔维特
拉诺。22日,美军开始北上,于当天抵达巴勒莫城下。当地守军面对突然出现的美军立即陷入混乱,于当晚22时宣布投降,第2装甲师开进巴勒莫。整个行动中,意军共4.4万人投降,美军仅伤亡200余人。
当第2装甲师进入巴勒莫时,巴顿正乘坐汽车前往西西里岛首府的途中。次日凌晨巴顿在巴勒莫市中心看到了等候在那里的凯斯和第2装甲师师长加菲。凯斯清楚上司的喜好,他把巴顿引到诺曼王宫下榻。副官斯蒂勒觉得这里不适合当做司令部,提出给巴顿换一个地方,却被巴顿否决了。此时巴顿肯定不知道,这里在不久之后成了自己的避难所。
亚历山大发来了热情洋溢的电报,称“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干的漂亮!向你和你的全体优秀官兵最衷心地祝贺。”与此同时,亚历山大已经彻底放开了对美军的束缚,允许美军放手去打。
夺取巴勒莫的意义不仅仅是打破了战场的僵局,意军此役遭受重创,除了数万人被俘,西西里岛上大部分飞机被击毁,停泊在港口的大量船只被美军缴获。意大利政府对战争前景已经绝望,国王埃马努埃莱最终于7月25日逮捕了墨索里尼。
此时此刻,巴顿的内心是踌躇满志的,他摆脱了蒙哥马利的阴影。美军距离东面的墨西拿虽然还比英军远,可他的当面并没有多少德军,而英军在胡贝阻击下,以及军中肆虐的疟疾面前已经于7月21日转入防御。“一等奖”已经是他的了。
然而德国人并不这么看,在胡贝的计划中巴勒莫本就没打算坚守。德军兵力处于劣势,他需要尽可能地利用西西里岛地形,完成希特勒交给自己“为意大利本土防御部署赢得时间”的任务。在埃特纳火山两侧,德国人借助崎岖的山势构筑了一条完整的防线。这里不仅易守难攻,而且德军每后撤一步,战线就能缩短一些,只要部署少量守军就能坚守一阵子。相反,盟军在这种地形下无法发挥兵力优势。
此时的巴顿对拿下墨西拿的渴望已经达到了顶点,甚至到了着魔的程度。首先驱使他的是对敌人的仇恨,他曾对部下说:“德国鬼子是上帝诅咒的恶魔,一天不铲除他们,我的心就一天不得安宁。”
驱使他的第二个因素是他心中的爱国情怀。胜利会带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信心、荣誉,自己就像当年拿破仑那样,以义不容辞的责任回报他的国家。
驱使他的第三个因素是他把这次战役看做是美、英两国军队之间的竞争。自突尼斯战役开始,美军屡屡遭到英国人的轻视。蒙哥马利轻易否决了“赫斯基8.0”计划,可打了半个月,战场的局面恰恰演变成了“赫斯基8.0”最初的样式——英军沿西西里岛东面向墨西拿推进,美军则从巴勒莫向东进攻。在他看来这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与此同时,英国的霸道仍历历在目。从战前确定美军的从属地位,到蒙哥马利不打招呼就强行占用第124号公路。亚历山大对蒙哥马利的纵容,艾森豪威尔对英国人的一味忍让都让巴顿怒火中烧。所以美军必须取胜,以证明它是一支最优秀的军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扭转世人对美军的不良印象。
驱使他的第四个因素是他把这次战役看做是自己和蒙哥马利个人之间的竞争。他研究过对方指挥的所有战役,其中并没有发现这位英国名将有什么过人之处。战争是造就英雄的最佳舞台,击败蒙哥马利的机会也只能出现在战场上,西西里战役就是一个绝佳机会,所以自己必须全力以赴。
向墨西拿发起冲击前,巴顿重新调整了部署。第3步兵师、第45步兵师沿着海岸边的第113号公路推进,第1步兵师、第9步兵师在其右翼沿着第120号公路推进。与此同时,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也恢复了攻势,两个处在同一起跑线的同盟军开始了一场战场竞赛。
8月1日,第1师攻占塞拉米,但在继续进攻特罗伊纳时遭遇德军第15装甲师的顽强抵抗。同日,第3师和第45师也受阻于圣斯蒂芬诺。各师都付出了惨重伤亡,但是得不到补充。有的排只能让军士担任指挥官,因为军官也奇缺。让巴顿感到恼火的是,空军总会帮倒忙,他们给予的火力支援往往会误炸自己的部队。
卫兵罗斯维奇中士明显感到巴顿的情绪变得越来越糟。长期跟随让他摸透了长官的脾气,只要巴顿眉头一皱或是打个手势,他就能知道对方的情绪变化。
第1步兵师在特罗伊纳打得很惨,德国人的战斗经验明显更丰富,他们还有对自己有利的地形,美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第1步兵师师长泰利·艾伦是巴顿的爱将,艾伦有胆有识、敢打敢冲,在战场上屡建战功。不过艾伦的脾气暴躁、待人傲慢。他的情绪带给了第1师官兵,居功自傲、蔑视其他部队的情绪在全师蔓延,给第1师的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艾伦的副手小西奥多·罗斯福倒是平易近人,可家庭的熏陶让他养成了非常强的个性,而且他还有个毛病——对士兵过于宠溺。早在突尼斯战役期间,第1师就因为军纪涣散遭到布莱德利的严厉批评,他在递交给总部的报告里,除了表扬第1师作战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