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希特勒11:打开黑漆的房门
1940年11月12日,苏联外交委员莫洛托夫应约到访柏林。在里宾特洛甫主持的第一次会议上,东道主竭力营造轻松的氛围,让莫洛托夫等人不必拘礼。也许是习惯了严肃的气氛,也许是莫洛托夫在过去几年签署过太多极刑命令(苏联“大清洗”时期,莫洛托夫一共签署了373份,比斯大林还多11份),他许久才从温文儒雅的外表中挤露出了一丝笑容。
里宾特洛甫声称,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刚刚签署的条约绝非针对苏联,事实上日本已经转身南下,为了夺取和巩固东南亚的土地,他们会花费好几个世纪的时间。德国也正计划向南扩展,目标是中非和德国以前的殖民地。他建议苏联也应该南进,比如波斯湾和印度,这些地方德国没有兴趣。他提醒苏联人,他们可以在那里得到梦寐以求的不冻港。
莫洛托夫一直在静静地听,几乎没有说话。他此次肩负着重要使命,德国人到底是敌是友,或者准确地说,和德国的和平还能维持多久?
8月12日下午,希特勒和莫洛托夫举行会谈。苏联人继续耐心地倾听着过去的陈词滥调,当希特勒终于讲完后,莫洛托夫直截了当地对希特勒说,元首的说法太一般化了,一点都不具体。他接着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1939年的苏德协定是否仍然适用于芬兰?欧洲和亚洲的新秩序是什么样子?苏联在其中有什么作用可起?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的地位又如何?在保护苏联在巴尔干半岛和黑海的利益方面,现在的情况如何?”
希特勒没有因为莫洛托夫的直率而恼怒,他有些被动地一一作答,然后强调如果没有俄国的合作,任何问题都不能解决,在欧洲如此,在远东也是如此。
莫洛托夫随后的语气略有缓和但依然咄咄逼人。他说:“如果你们待俄国为平等的伙伴,而不是当作笨蛋对待。我们在原则上可以加入三国条约。但是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这个条约的目标。你们必须把大亚细亚地区(指亚洲)的疆界划在哪里准确无误地告诉我。”
希特勒一下子被问得哑口无言,里宾特洛甫所谓的南进只是空洞的构想,根本没有具体内容。希特勒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他以躲避空袭为由,宣布会议暂时中止。
8月13日中午,希特勒破例宴请莫洛托夫。在下午的会谈中,莫洛托夫继续抛出尖锐问题:德国对芬兰持什么样的态度(德国在芬兰有驻军)?对波罗的海持什么样的态度?如果苏德维持良好的关系,芬兰问题就不会用战争方式解决。
希特勒被问烦了,他不快地对莫洛托夫说:“德军在芬兰是为了取得镍和木材。在波罗的海发生的任何冲突,都将使苏德关系紧张,后果不堪设想。”希特勒后面的这句话显然暴露了德国的真实意图,属于严重的错误。但“所幸”莫洛托夫没有捕捉到这个细节,他是苏德关系的主要推动者,此时他担心的是与德国关系恶化,所以他也提醒希特勒“你们违背了我们去年的协议”。
希特勒听懂了莫洛托夫的提醒,于是转移了话题。抱怨4500万英国人统治着世界上6亿人口、40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他保证自己会击败英国,然后苏联和德国就可以“闯进那巨大的庄园”。
听完希特勒的一番憧憬后,莫洛托夫又把话题转移到具体问题上来。他说:“你向罗马尼亚作过保证,令我们很不高兴。”面对咄咄逼人的莫洛托夫,希特勒直率地告诉他:“谁进攻罗马尼亚,它就适用于谁。”然后他再次以躲避空袭为由结束了会谈。
当天晚上,里宾特洛甫举行盛大晚宴招待苏联客人,希特勒没有出席。席间因为英国飞机空袭中断,里宾特洛甫把莫洛托夫请到了自己的私人防空洞。他借机拿出四国条约草案给莫洛托夫过目。这份条约要求德国、苏联、日本和意大利尊重各自自然形成的势力范围,友好地解决任何争端。它将苏联的“领土愿望”定在“朝印度洋方向”延伸的南方。
莫洛托夫直言,苏联对印度洋没有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地方是波罗的海国家、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里宾特洛甫策略地避开了苏联的诉求,而是反复地问:“关键问题是苏联是否愿意并准备与我们合作,消灭大英帝国。”莫洛托夫讥讽地回答说,假若德国发动的是一场反对英国的殊死之战,如同希特勒当天下午说过的那样,那么德国是“为死而战”,英国是“为生而战”。里宾特洛甫坚持说,英国业已战败而自己并不觉察。莫洛托夫回答说:“情况真若如此,我们为何还要蹲防空洞?扔在附近,到处在爆炸的炸弹究竟是谁的?”
不得不佩服莫洛托夫的雄辩之才,里宾特洛甫和希特勒都不是他的对手。但经过这一轮谈判,希特勒彻底放弃了与苏联和平相处的微弱希望。在莫洛托夫走后,希特勒便下定决心进攻苏联。他对身边的马丁·鲍曼说:“莫洛托夫的来访让我相信,斯大林迟早会背叛我们,投靠敌人。”
对于战胜苏联,希特勒很有信心,他决定只要天气允许就立即发动对苏联的入侵。以苏
军在苏芬战争中的糟糕表现,苏军绝不是德国的对手。
清楚希特勒打算的人并不多,军队里只有约德尔和他几个手下正在秘密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大多数将军依然将首要目标对准了英国、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上的岛屿。
虽然内心极不情愿,希特勒也不得不主动联系佛朗哥。11月18日,佛朗哥的心腹苏涅尔来到德国,他开口就跟德国要小麦和大炮,接着又一次提出此前要求的领土。希特勒劝西班牙看得远一些,胜利者得到的待遇会相当优厚。但苏涅尔威胁道:“西班牙随时准备抗击对它领土发动的任何侵略,如果德国不能提供小麦,那西班牙只能向西方购买。”
希特勒对西班牙的软硬不吃很无奈,他一直以来都不想在欧洲大陆延伸出去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巴尔干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耗费太多实力。西班牙拿捏的火候也始终恰到好处,既让希特勒不能下决心入侵,自己也不肯轻易倒向德国。其实这和一直与西班牙保持密切联系的一位德国人有关系,他就是德国情报局局长卡纳里斯。
卡纳里斯曾经长期在西班牙工作,与佛朗哥众多心腹过往甚密。他提醒佛朗哥,只有“英国接近崩溃时”才可以参战。佛朗哥通过卡纳里斯这个渠道能及时掌握德国内部动态,并做出最合适的反应。1940年12月,希特勒在相信西班牙最终会选择参战的前提下,下令取消进攻直布罗陀海峡的命令。
1940年12月5日,入侵苏联的计划在极小的范围内公布。希特勒批准了进攻计划的要点,但反对德军像当年拿破仑那样将莫斯科作为主要目标,他认为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更重要。如果夺取了两处要点,苏联就会灭亡。陆军总长哈尔德解释说,莫斯科是苏联的交通中心和军工中心;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表示,夺取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更多地是出于政治考虑,军事意义不大。希特勒反驳道:“政治和战略是互相依赖的,只有脑袋成了化石的人才会认为夺取苏联首都更重要。”
12月7日,希特勒敲定进攻顺序,先夺取波罗的海沿岸和列宁格勒,然后再向莫斯科进军。战役的最终目的是从北冰洋阿尔汉格尔港到伏尔加河竖起一道屏障,把俄国人赶到亚洲。同时他把战役计划正式命名为“巴巴罗萨”。
哈尔德递交了一份最新的评估报告,结论是德国和苏联的军事实力目前旗鼓相当。希特勒认为,如果德国发动奇袭,用装甲尖兵插入苏联腹地,把俄国军队主力消灭在西部边境,苏联就再也不会有力量抵御德国了。
直到此时,包括布劳希奇和哈尔德都不清楚这份计划是真的要实施还是以备日后使用。哈尔德问恩格尔·哈特上校(希特勒的副官,一战时担任过希特勒所在第16步兵团团长,希特勒还救过他的命,但不久在战场上负重伤):“这是否是一份真的计划?”恩格尔认为:希特勒本人都不知道。
后来希特勒对马丁·鲍曼说透露了自己的想法,也解答了众人的疑问:之所以决定入侵苏联,是他认为苏联正给予英国帮助,如果继续将重心放在入侵英国上,德国实际上是和英国、苏联和美国同时作战,战争将永远打下去。击败俄国,然后趁美国还不能发挥更大作用,可以更早地打败英国;他从前也尽力避免两线作战,但他长时间研究过拿破仑的经历,因为拿破仑当时面临的局面和德国相似,他认为进攻俄国并非不可行。而之所以选择1941年,是因为时间对苏联更有利,只有占领俄国在欧洲的部分,时间才会对德国有利。
不管希特勒的判断是否正确,这的确算是一套闭环的逻辑。1941年1月10日,希特勒宣布巴巴罗萨计划付诸实施。
欺骗行动随即展开,希特勒批准了和苏联的两项协议,一项是经济协定,规定了双方的货物贸易;一项是秘密协定,苏联支付750万美元的黄金,换取德国对立陶宛一块土地拥有主权的要求。
2月17日,希特勒下令为向大英帝国的心脏印度进军做好准备。同时他将发动钳形攻势,左翼从俄国起穿过伊朗;右翼从北非向苏伊士运河逼近。这项庞大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迫使英国站到德国一边。
左翼的着眼点是巴尔干半岛,穿过半岛就是土耳其,那里是欧洲人进入亚洲的传统通道。希腊的岛屿散落在爱琴海和地中海,是控制地中海航线的要点,夺取了希腊,既可以进入中东(前提是拉拢住土耳其),也可以掐断地中海航线。
希特勒对巴尔干采取行动的另一个原因是挽救轴心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意大利军队在不久前入侵希腊受挫。这让希特勒心中产生了一种执念,在实施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必须在希腊重建秩序。
德国和希腊之间相隔四个国家,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实际上已经成为德国的附庸,德国在两地有驻军;保加利亚在德国的高压下,于1941年3月1日和德国签署条约。南斯拉夫既不倒向苏联,也不倒向德国,希特勒于是把南斯拉夫摄政王保罗请到了贝希特斯加登。
保罗并不是一位有强烈独立意识的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