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希特勒9:张伯伦玩脱了,斯大林赚翻了,希特勒放飞了
1939年3月15日,德国兵不血刃地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和英国民众恼羞成怒,在之前的历次事件中,德国还会事先跟英国磋商,即便结果都是英国做出妥协,可彼此毕竟都履行了程序。这一次德国完全绕过自己,单边实施行动,这已经证明,德国决意挑战英国的底线(在此期间,德国基本获悉了英国的战备情况)。就在德国军队进入捷克后不久,英国口头对波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提出了军事安全承诺。
苏联在之前的几年一直作为旁观者存在,莱茵河非军事区和奥地利事件他们不便插手,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虽然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条约明确声明: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援助,必须以法国实施援助为前提。这个先决条件也很好理解,苏联害怕英法把苏联骗进战争陷阱中,然后站在一旁获利,尤其是他们对苏德交恶的愿望已经算不上是什么秘密,斯大林虽然在国内搞得风声鹤唳,在外部事务上相当谨慎。
在波兰问题上,无论是英国还是苏联,两方都无路可退。德国如果对波兰动武,英国将失去自己在东欧最重要的盟友,苏联如果任由德国肆意妄为,自己的西部边境(从北至南与东普鲁士、波兰和罗马尼亚接壤)将完全暴露给德国。
所以对于欧洲人来说,1939年3月是一个新的起点,能够左右欧洲命运的三个大国(英国、德国、苏联)在波兰问题上都亮出了底牌。
拜《凡尔赛条约》所赐,德国和波兰也存在领土争议。和捷克斯洛伐克一样,当时的波兰也是一战后的产物。18世纪后半段,沙俄、德国和奥匈帝国三次瓜分波兰,导致波兰灭国。一战结束后,英国为了在东欧布下一枚遏制德国和苏联的棋子,帮助波兰人复国,将原属于德国的西普鲁士划给波兰。不仅如此,沿着维斯瓦河下游至波罗的海,波兰还获得了包括但泽港在内的出海口——波兰走廊。《凡尔赛条约》中德国割让了13.6%的领土,最让德国人难以接受的就是把东普鲁士变成飞地的“波兰走廊”地区。
日后在波兰犯下惨绝人寰罪行的希特勒,最初对波兰还算友好,这可能跟他崇拜波兰创国者毕苏斯基有关。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很少提到波兰,1934年上台之初,德国和波兰签订有效期十年的《互不侵犯条约》。不仅如此,在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上,他将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有争议的切欣地区划给了波兰,让后者白白吃到一顿免费的午餐。
希特勒可不是个凯子,午餐也并非免费,他是想让波兰先消费后买单。1938年初冬,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约见波兰大使利普斯基。他友好的向波兰朋友提出了德国的愿望:波兰归还但泽港,允许德国建造连接东普鲁士和东波美拉尼亚(德国东北部)的通道。同时他还抛出对波兰和德国都有利的建议:共同施行犹太人政策和协同防御苏联。最后里宾特洛甫邀请波兰外长约瑟夫·贝克尽早访问德国。
从国土面积上看,波兰在欧洲算是大国,加上昔日曾经辉煌过,所以波兰人从骨子里有一种特立独行的任性。与其气质不符的是,“工业基础薄弱”让波兰更多地显露出病态的骨感美,在整个二战非主要交战国中,波兰受到的创伤最惨重,国民伤亡800多万人(死亡600多万人,绝大多数是犹太人),整个国家的边境线西移。
1939年1月,约瑟夫·贝克到访德国,他在动身前刚刚代表波兰和苏联发表了一份友好声明,两国的贸易谈判随之开始。当时德国还没有彻底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邀请波兰一同参与行动,并承诺给波兰远远超出应得的那一份。可贝克大耍外交辞令,对希特勒提出的“但泽问题”一概不予考虑。几个星期后,里宾特洛甫回防,贝克领着他吃吃喝喝、打猎看戏,对正式问题避而不谈。当里宾特洛甫失望地回到德国后,希特勒对他说:“对付波兰人的唯一办法是威胁。”
里宾特洛甫随后开始对波兰发出警告:波兰对境内日耳曼少数族裔的暴行越来越不能忍受。贝克立即召集驻波兰大使,直接告诉对方:对企图改变但泽现状的尝试,均被看作是对波兰的侵略行为。
3月26日,波兰和英国互相做出了“安全承诺”(并没有签署协议,仅是口头的),法国随即表示也参与这项保证。此时西班牙内战刚刚结束,亲德的佛朗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墨索里尼正向巴尔干小国阿尔巴尼亚施压,英法的注意力开始向地中海转移。
4月1日,希特勒找来凯特尔。他先提到了1934年和德国签订条约的已故波兰元首毕苏斯基(1935年去世),然后感叹自己也随时可能步其后尘,所以他打算尽早解决“把东普鲁士和帝国其余部分分割开来的波兰走廊问题”。同时他根据过去的经验判断,只要让英国人看到德国的决心,战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4月3日,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出台,进攻时间定为1939年9月1日。方案除了入侵波兰的部分,还提出西线如果发生冲突,要让英法先动手
,把发生敌对行动的责任推给英法两国。如英法为报复而进攻德国,陆军应尽量在这个地区保存力量。下令反攻的命令必须由希特勒本人亲自下达。是否空袭伦敦的决定权也在他手中。
4月6日,贝克跑到伦敦和英国签署了一项互助协议,英国本来打算这份协议由英国、波兰和苏联共同签署,但贝克强烈反对,他对苏联的担心甚至更强于德国,所以这份协议将苏联排除在外。
英国不热衷和苏联谈判,还有一个原因是考虑到巴尔干国家的情绪。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内部认为德国接下来的目标并不是波兰,而是巴尔干地区的罗马尼亚。同时苏联和罗马尼亚的关系也很微妙,苏联一直想收回曾经统治过的比萨利比亚地区。所以如果英国和苏联走近,会损害英国和罗马尼亚之间的关系。
基于此,英国和苏联的双边谈判一直不温不火,在英国看来,谈判的目的仅是保持接触,并不急于和苏联达成实质性的成果。日本驻英国大使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与苏联谈判是为了威胁德国,英国和德国保持的和平是为了威胁苏联。
1939年初,苏联和德国的协议到期,斯大林随即又宣布和波兰、英国的协议作废。同期希特勒也宣布,不再遵守1935年和英国签署的限制军备的协议,并废除了和波兰在1934年签订的条约,理由是对方的行为“单方面违反了协定”。至此,英国、德国、苏联和波兰之间除了英波之间有口头的军事安全承诺外,彼此间都不存在军事上的协定。
苏联首先向德国释放了善意的信号,在1939年初的一次讲话中,斯大林宣称:“苏联决不会被西方拖进对德的任何战争中去。我们赞成和平,赞成巩固与所有国家的贸易关系。”德国报纸抓住“所有”两字大做文章,认为这是向帝国作的新建议,苏联报纸则对它们能予以识别而表示祝贺。
1个月后,在柏林的苏联大使馆迎来了德国客人,苏联大使称:“德国和苏联因为意识形态的一些小分歧而打架,这是荒唐可笑的。为何不制定一个共同的政策呢?”来客不予置评,回去后原原本本地将谈话内容禀报给里宾特洛甫。
4月17日,苏联大使主动拜访,在谈话快要结束时,苏联人询问“对苏德关系有何看法?”他得到的回答是:“德国历来希望与俄国建立双方均满意的商业关系。”
5月初,苏联方面发布了一条消息:莫洛托夫兼任外交人民委员。这则消息被视为斯大林外交转向的信号,因为前任李维诺夫一直主张与英国联合遏制德国(他的夫人是英国人,他还是一名犹太人)。不过李维诺夫还没有被弃用,这表明斯大林只是增加了一个选项,并没有放弃和英法的谈判。
不久之后,苏联和德国恢复了“贸易”谈判,莫洛托夫授权直接过问此事。在双方谈判之初,莫洛托夫却给进程设置了障碍,他抱怨希特勒不太愿意签订新的经济协议,德国代表能坐下来谈,不过是想改善自己的活动空间。与此同时,英国人去莫斯科的消息泄露出来,让里宾特洛甫有些坐不住了。他给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发出指示:如果苏联真的能像斯大林所讲的那样,那德国可以放弃此前奉行的“反对共产国际”的政策。同时他还要舒伦堡转达德国的态度,他们无意向乌克兰扩张。
日本驻德国大使大岛浩向里宾特洛甫表达了担忧。此时苏联和日本正在诺门罕剑拔弩张,德国与苏联走近,则会使“日本参加日德意同盟条约的全部机会丧失殆尽”,而日本的参加正是希特勒所希望的。
5月31日,希特勒下令中止和苏联的高级别接触,并指示舒伦堡继续和苏联方面保持接触。6月,斯大林见德国态度冷淡,也下令中止谈判。
在这之后,希特勒跑到贝希特斯加登消暑度假。7月,他带着爱娃回到了柏林,安排爱娃住进了总理府。对外她以元首的好友示人,卧室是兴登堡生前住的那间。晚上她会通过佣人通道进入希特勒的房间,这种防范措施让两人的关系在一段时间里没有被外界发觉。直到有一天,希特勒的副官在元首的房间看到一双小巧玲珑的女士鞋子,才让这件事情在小范围内曝光。
8月3日,苏德双方恢复了谈判,里宾特洛甫此前信誓旦旦地对希特勒表示,自己只需要两个星期就可以搞定。结果双方第一次会面得到的消息是,斯大林已经决定和英国签约,前提是“对方能满足苏联的愿望”。
虽然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清楚这不过是苏联释放的烟雾,可距离“白色方案”实施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而苏联显然摆出了和德国继续周旋的姿态,苏联握有时间上的主动权。
而此时德国的宣传部门已经为按时实施“白色方案”开始造势。8月4日,德国向波兰方面提出:经过但泽的德国货物不再接受稽查,波兰方面立即予以回绝。随后德国的报纸刊登一条“波兰!注意!”的挑衅性新闻,宣称波兰已经向德国发出了威胁。
8月11日,希特勒会见英国客人。当英国人走进希特勒的办公室时,后者正在为波兰问题大发雷霆,他喊道:“我就要用他们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