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23、【人物篇】希特勒8

223、【人物篇】希特勒8

【人物篇】希特勒(8):纳粹是如何界定犹太人的?

1938年初,希特勒改组了军队高层,他抛弃了昔日夺权的功臣布隆伯格和弗里奇,然后解散了帝国军事部,成立帝国统帅部。他仍然担任武装力量总司令,任命威廉·凯特尔担任三军总参谋长,任命布劳希奇担任陆军总司令。相比两人的前任,他们更听命于希特勒,尤其是被戏称“跟班”的凯特尔。

希特勒的陆军副官霍斯巴赫极力维护弗里奇,最终被希特勒革职,由恩格尔取而代之。他在战争末期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担任东线第4集团军司令。

这次人事变动的动静不小,除了布隆伯格、弗里奇和霍斯巴赫之外,还有16名高级军官被解职,43名高级军官被调任其他职务。1938年2月4日,国防军在柏林召开会议时,所有在职高级军官获悉了此事。据古德里安回忆:“我们都了解这两位高级军官,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人。如此严重的控告,实在令我们痛心疾首。这些说法都是不可信的,但是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德国国家的第一号人物不可能无中生有。”由此可见,希特勒对军队的这次清洗相当成功。

奥地利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组成部分,后者基本上覆盖了德意志整个中世纪的历史。从民族的角度,奥地利和德国同属日耳曼人。一战时,德国和奥匈帝国处于同一阵营,战败后德国割地赔款,奥匈帝国解体,两个国家同病却不相连。1932年,陶尔斐斯出任奥地利总理,为了提防纳粹的渗透,他在任期内亲近意大利和匈牙利。

希特勒完成独裁后,曾试图一举吞并奥地利。1934年7月25日,奥地利纳粹分子暴动,陶尔斐斯遇刺身亡。奥地利总统米克拉斯任命许士尼格出任总理,并迅速平息了暴乱,希特勒的计划没有得逞。

吞并奥地利是德国迈出对外扩张的实质性一步,希特勒在实施这个计划中有三个外部困难,其一是奥地利执政当局首脑米克拉斯和许士尼格,以及大多数奥地利民众希望能够保持“完全独立”,亲德的奥地利内政部长的英夸特虽然掌控警察部队,却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二是奥地利西南和意大利接壤,墨索里尼出于北部边境安全的因素,希望在德国和意大利之间有一块缓冲区,所以支持米克拉斯;其三是英法内部对德国东扩有顾虑,他们担心德国会渗透进巴尔干地区,从而构成一战前的地缘政治格局。

针对三个难点,希特勒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意大利方面是最容易对付的,他向墨索里尼承诺,德国绝对不会越过意大利国境线,德国和意大利共同的事业还未开始,德国人是不会背弃自己最重要的盟友的。墨索里尼虽然没有应允,可希特勒断定,意大利不会给事情带来阻碍。

借着英国议长哈里法克斯勋爵到访柏林,希特勒把奥地利的问题定义为“日耳曼人的家事”,然后抱怨英国人总是猜忌自己对巴尔干有贪心。此时张伯伦已经认定“要想换取欧洲的和平,就必须奉行绥靖政策”,所以希特勒和哈里法克斯的会谈结束后,德国人的判断是:英国将默许任何向东和东南扩张的行动,只要表面上看来合法就行。

至于米克拉斯和许士尼格,希特勒最初的打算是动粗,首先在奥地利制造事端,然后德国军队越过边境进入维也纳。当年和希特勒争权的帕彭此时正担任奥地利大使,他私下得到消息,希特勒计划制造的事端中,有一个选项是“奥地利人刺杀德国大使”,他吓得跑回贝希特斯加登,劝说元首和许士尼格应该面谈一次,希特勒认为也有这个必要,于是敦促帕彭尽快促成此事。

1938年2月12日,许士尼格在奥地利外长吉多·施密特的陪同下前往贝希特斯加登。平等友好的气氛只维持了几分钟,希特勒就像一位领导对待下属一样给许士尼格“下达任务”,他命令对方在自己起草的协议上签字(协议里包括同意奥地利并入德国,英夸特代替许士尼格出任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试图拒绝,直到他和施密特意识到,如果不签字将无法离开,他才同意签字。不过许士尼格策略地提醒希特勒,这样的文件只有自己签字是无效的,必须得到总统米克拉斯的授权,希特勒这才答应给他3天时间,届时得到不答复,德军将越过边境。

许士尼格连夜赶回了奥地利,希特勒则下令德军2个步兵师和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师陈兵奥地利边境举行演习(德国于1935年10月15日组建3个装甲师,指挥官分别是魏克斯、古德里安和费斯曼)。

许士尼格回到维也纳后,他和米克拉斯立即召集内阁开会,会上有人提出把希特勒讹诈的过程公之于众,也有人建议要慎重。最终在2月14日时形成了三个备选方案:其一是许士尼格辞职,重新选出一位总理(不是英夸特)然后拒绝履行协议;其二是新总理执行协议;其三是许士尼格亲自执行协议。这时距离答复时间还剩下24小时。

此时边境不断有报告说德国正准备入侵,米克拉斯在一群吓得惊惶失措的内阁成员催促下,决定执行第一套方案。消息公布后,维也纳发生了骚乱,犹太人准备逃离。2月17日,

股市暴跌,大量资金外流,当局不得不关闭了证券交易所。

在柏林,希特勒发表讲话,他声称自己和许士尼格为“欧洲的和平事业做出了贡献”。这番讲话也在奥地利全国广播,当地的纳粹分子高呼胜利,民众则表现得异常冷漠,大街上空空荡荡,昔日繁华的维也纳变成了一座死城。

罗马方面对此很不高兴,墨索里尼表示:如果柏林“继续用这种方法蛮干下去”,这可能意味着“轴心”的结束。但是和四年前陶尔斐斯遇刺相比,意大利的行动则温和得多,没有向边境地区增兵(上次派了4个师)。

法国的态度稍微积极一些,他们给伦敦发去照会,希望两国共同发表一份抗议书。这份照会没有交给外交大臣,因为艾登刚刚辞去这个职务,张伯伦还没有任命新的外交大臣。他亲手接过这份文件,对面坐着和他侃侃而谈的戈培尔。

就在德国人为接管奥地利做准备时,许士尼格宣布于3月13日举行全民公投,决定奥地利最终的命运。希特勒下令执行“奥托战役”计划,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师于5月13日晨进入奥地利。希特勒在行动总指挥费尔多·冯·博克的陪同下,驱车跟在部队的后面,他的第一站是自己的故乡——林茨。

10万欢迎他的林茨市民让希特勒和随行人员惊诧得目瞪口呆,他也许后悔阻止了一场本不必担心的公投。古德里安发现希特勒已经泪如泉涌。凯特尔则回忆道:“整个气氛有如触电一般,热烈兴奋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当天午夜,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进入维也纳,一路由英夸特陪同。他们发现街头仍然站满了激动的市民,当看到德国士兵后立即发出疯狂的欢呼,古德里安被一路抬到自己的住所。他的部队在一天的行动中没放一枪一弹。

当初希特勒扔给许士尼格的文件得到了彻底的执行,奥地利军队也被编入德军战斗序列,冯·博克率领他们接受了希特勒的检阅。唯一没有落实的是英夸特没有担任奥地利新一任总理,他的职务是奥地利省总督。

1938年4月8日,希特勒再次来到维也纳,他见到了年轻时的好友库比席克。后者也早已放弃了艺术梦想,在一个小镇里当上了一名小职员。希特勒当即吩咐副官让库比席克的三个孩子去音乐学院读书,他握着好友的手说:“不能让有天才的孩子们像我们那样过苦日子。”

捷克源于古老的波西米亚,它是斯拉夫人西迁形成的民族。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了波西米亚数百年,后来并入奥匈帝国。一战后,捷克和斯洛伐克合并,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狡黠的英国人给这里插入了一个楔子,他们把苏台德地区划入捷克斯洛伐克版图,意图留下日后介入东南欧事务的机会,殊不知他们留下的是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借口。

如果把德国和奥地利看做大海,那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就像一个半岛深入到海面中。在海水和陆地之间的环形海滩,就是苏台德地区。这里居住着350万日耳曼人,在民族认同感上倾向于回归德意志。

在吞并奥地利之前,德国就制定了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这个方案的目标不仅是苏台德地区,它以军事行动为核心,德军计划迅速摧毁捷军的防御体系,以便为日后进攻波兰提供前进基地。

苏台德地区的纳粹头目叫康拉德·汉莱因,自1933年起,他就接受德国的秘密资助。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希特勒就指使汉莱因,向捷克当局提出对方不可能接受的要求。希特勒希望这条策略将制造出一个永远动荡不安的局势,最终使德国“有必要”阻止内战、以保护苏台德地区德国侨民的生命为由,进行武装干涉。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阻力比奥地利大得多,英、法、意、苏都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潜在保护国。其中法国的态度最积极,他们依旧要求英国牵头采取实质性行动,法国则在身后响应。苏联的态度是法国应该先于自己展开行动,这样德国就不会把矛头指向东方,显然苏联害怕落入英法的陷阱。

关键还是要看英国的态度,这可以在张伯伦在1938年春天给写给妹妹的信中探知一二:“德国人若是有意要蹂躏捷克斯洛伐克,不管我们或法国作何努力,都不太可能解救它。所以我们不打算帮助捷克斯洛伐克,它只会成为导致与德国开战的借口。我们是不会干这么的,除非我们有在适当的时间内能将它打得跪在地上求饶的前景,但我看不出有此前景。所以我已放弃了向捷克斯洛伐克作出保证的想法,也不想向法国就其对捷克所承担的义务一事作出保证。”

意大利是不难搞定的未知数,为了巩固和罗马的关系,希特勒决定率领一支庞大的代表团出访。1938年5月2日,500人的团队乘火车出发。临行前希特勒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遂立下了一份遗嘱,他把自传一书获得稿费(552.5万马克)的绝大部分以及房产都捐献给了国家,爱娃和她的两个姐妹每年得到1.2万马克生活费,哥哥小阿洛伊斯一次性得到6万马克,他身边的亲戚和佣人也都得到了一份。

罗马之行从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