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希特勒7:你知道豪斯霍费尔吗?元首身边最牛的人
为了庆祝希特勒掌握独裁的权柄,纳粹决定于1934年9月于纽伦堡举行盛大的庆典。希特勒钦点只有29岁的阿尔伯特·施佩尔担任舞台监督。后者把卓别林体育场的临时看台全部拆除,立起了一个长400米,高24米的石台,体育馆上方安装了一个展翅30米宽的雄鹰,四周插满了万字旗,每隔12米又安装了一架照射距离7600米的探照灯。
希特勒对这个设计相当满意,当戈林提醒探照灯是战略储备时,希特勒不以为然地说:“如果为这样一件事便动用这么多探照灯,别的国家会以为我们多得不得了。”
为了宣传这一“盛世”,纳粹决定将活动拍成纪录片,希特勒因此结识了演员兼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坊间传闻他是元首的女人,这一点缺少直接的证据,她后来完成的纪录片名叫《意志的胜利》,在当时造成轰动。
庆典于9月4日开始,至10日结束。其间5000名冲锋队员混杂在20万群众中,他们多次试图靠近希特勒,党卫队则簇拥在元首的周围。当希特勒在讲话中承诺赦免所有参与罗姆密谋的冲锋队员后,这种紧张的气氛才逐渐消失。
在活动的最后一天,国家的武装力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现场的作战演习让数十万观众为之疯狂,他们坚信霍亨索伦家族的尚武精神已经根植到每一个德国人的骨髓里。
在纽伦堡的军事表演仍然是希特勒惯用的手法,每项重大计划实施前,他都会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试探各方的反应,比如在1933年初安排冲锋队员彬彬有礼地站在犹太人商店门口,提醒进出的顾客这是犹太人开的商店。
民众的反应让他鼓舞,随即德国各级武装力量开始组建。9个集团军司令部迅速组建,新增的14个步兵师和7个机械化营纳入国防军战斗序列,1935年的国防预算也增加至6.54亿马克。
萨尔地区的归属问题是希特勒另一个试探,根据凡尔赛条约,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左岸的萨尔地区纳入国联的托管范围。通过和英国的磋商,萨尔地区于1935年1月13日举行公投,98%的萨尔民众选择回归德国。法国对此的反应是敦促各国尽快坐到谈判桌上来,以解决军备平等的问题。
英德的接触先于多边谈判,此间双方都耍起了花招。1月下旬,英国首相麦克唐纳致信希特勒,表达了和平的愿望,希特勒随即表示欢迎,双方的会面被安排在3月7日。在此期间,英国方面发表了一份白皮书,谴责德国正加速军备。作为回应,在双方谈判的前两天也就是3月5日,英国代表被告知希特勒感冒了,谈判需要延期。3月10日,希特勒在接受英国《每日邮报》的专访时透露,德国空军已经成为武装力量的一个兵种。
这又是一次试探,如希特勒所愿,英国和法国没有发出官方的谴责。英国方面希望待希特勒病愈后继续谈,法国则延长了部队的服役期限。
3月15日是星期五,里宾特洛甫找到国防部长布隆布格,告知元首已经作出“重新征兵和扩充武装力量”的决定,根据这个指令,德国武装力量规模在和平时期将扩充至30万人。
身为国防军领袖,布隆伯格首先表达了担忧,他和里宾特洛甫吵了一晚上。第二天早晨,他和陆军总司令弗里奇又拜见希特勒,这才决定遵从元首的决定,这场波折让国防军和两位将军在希特勒面前失分不少。
3月16日下午,正在度周末的各国记者被召集到德国宣传部会议室,他们听到了这个消息。希特勒的算盘是英法一定会此十分愤怒,可到了礼拜一,这些人就会冷静下来。果不其然,英国方面没有反应,法国驻德国大使则跑来表示抗议,他身后的政府也通过国联发表呼吁。希特勒在会见法国人时说:法国没什么可担心的,德国的敌人在东方。然后他破口大骂俄国人。
从上述一系列操作看,在德国的狡黠面前,法国表现出来的是软弱,英国表现出来的是纵容。一战把法国打怕了,上一场战争造成法军400万以上的伤亡,而且由于西线的交战区域大部分在法国境内,这些地区又是法国重要的工业区,所以法国经济和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战后法国人的厌战情绪左右了政局,没人愿意再扛起枪打仗。
英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依靠着帝国的余威,他们勉强维持着世界领袖的地位。美国曾试图触碰国王的胡须,但在英法面前知难而退。英国一直以来在欧洲大陆上奉行“制衡”政策,决不允许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在法国落寞的情况下,英国需要在大陆找到一个新的合作伙伴,因为苏联正变得越来越强大。病态的德国不符合英国的利益,所以每当德国做出“出格却不太过分”的行动时,英国希望用一次次施舍,让德国心存感激。
如果说希特勒一直成功欺骗了英国也太高估他了。他内心惧怕与英国人为敌,这在1939年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后,希特勒的反应就可以看得出来。就像所有德国人没有想到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一样,希特勒本人
也一样是随波逐流,一步步走向泥潭的。
1935年3月25日,英德举行双边谈判。在这一轮谈判中,希特勒给海军司令雷德尔争取到了发展空间,英国人同意德国海军可以维持在英国海军35%的规模,同时还允许德国的潜艇规模扩充到英国的45%。德国给出的承诺是,海军将沿着波罗的海向东,遏制苏联在那里的渗透。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和解开始于1935年10月,和戈林一样浮夸的墨索里尼此时正在推行“地中海计划”,他的理想是像罗马帝国那样把地中海变成意大利的内海。10月3日,意军入侵东非埃塞俄比亚,引发全球激愤。西方的道德发明家们指责意大利“作为一个文明国家,怎么能迫使原始部落骑在马背上与战斗机和坦克作战?”
希特勒没有加入骂战,他在公开场合也拒绝声援埃塞俄比亚末代皇帝赛拉西。在暗地里,希特勒给工业基础薄弱的意大利提供武器和原料。他还有意将此事泄露给英国人,后者毫无反应。
1936年1月20日,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去世,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八世继位。这位只在位326天的国王,后来因为执意迎娶辛普森夫人而选择主动退位,这也成了当时的一段民间佳话。实际上在日后陆续披露的文件中得知,爱德华早年风流成性,后来竟然患了“不举”之症,只有在辛普森夫人面前除外。而辛普森夫人是纳粹的狂热支持者,这也让爱德华与希特勒关系从密。这样的关系甚至已经威胁到英国的国家安全,时任英国首相鲍德温和王室不得不抛弃了他,转而将爱德华的弟弟扶上王位。
德国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2月12日,希特勒召见陆军总司令弗里奇,后者建议应该和英法谈判。希特勒说谈判需要花上几个星期,自己只不过想搞一个象征性的行动。然后他问:让9个步兵营和炮兵进入莱茵兰地区需要多久准备时间?弗里奇回答需要两天,接着他提醒希特勒:如果有一星半点战争危险,就应该停止行动。这是弗里奇第二次在希特勒面前表现出谨慎的态度,这给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3月7日,实际进入越过莱茵河进入左岸地区的德军只有3个步兵营。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发来照会,称对此次事件表示遗憾。同时,他们还告知法国方面,英国不会支持法国采取军事行动。当德军采取行动时,希特勒正在国会发表演讲,在末尾他用舒缓的语气向众人公布了这个消息,人们立即陷入疯狂。
法国方面有所动作,陆军委员会副主席甘末林将军命令13个师进入马其诺防线。3月9日,希特勒不顾国防部长布隆伯格的阻挠,命令2.5万德国军队进入莱茵兰地区。3月12日,国联在伦敦召开会议,会上通过决议,谴责德国破坏《凡尔赛条约》。布隆伯格再次面见希特勒,请求从莱茵河撤军,希特勒仍然不为所动。几小时后,里宾特洛甫从伦敦传来话说:“危机已过,艾登似乎只对谈判感兴趣。”
希特勒真的有那么镇定自若吗?第一次出兵时,他命令部队如果遇到法军,则边打边撤;第二次出兵后的48小时内,他也下达了相似的指示。德国尚未成军,根本没有实力和法国对抗,只要法国采取一点实际动作,德国就会撤回。
因为长期精神紧张,希特勒左耳开始出现耳鸣的症状,医生建议他睡前散步,并且用热水和冷水交替洗脚。即便如此,他还是需要吃轻计量的安眠药才能入睡。他的嗓子做了一次手术,切除了一片息肉。希特勒担心这是喉癌的先兆,情绪烦躁。医生向他保证,通过病例分析结果看是良性的,只是告诫他以后不要大声喊。
希特勒的病症不止这两样,他时常上腹疼痛,还不停地放屁。爱娃给他介绍了医生莫雷尔,后者给他治好了胃痉挛,大大减轻了希特勒的痛苦。莫雷尔还让他随餐服用“科式去毒丸”,医生可能并不清楚,这种药里面含有“番木鳖碱”,它会导致中枢神经兴奋,而且有剧毒。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爆发内战。7月22日,叛军领袖佛朗哥捎来了一封信,请求希特勒派出空军协助。戈林指挥的空军此时已经初具规模,可没人清楚这支新成军的部队究竟战斗力如何。戈林主张出战,里宾特洛甫主张避战,因为这一定会引发英国的不满。
希特勒决心采纳戈林的意见,他对里宾特洛甫解释说:西班牙已经被左翼领导,如果佛朗哥失败,甚至会导致法国也变成红色。届时,德国东、西两面夹在红色浪潮下只能束手待毙。
希特勒的私生活一点也不简单,人们通常认为他是一个苦行僧,其实他是一个花和尚。爱娃是希特勒最稳定的情妇,在他取得独裁地位的第二天,希特勒送给爱娃一枚婚戒,但他告诉爱娃,自己永远不会结婚,理由是这会让妇女选民伤心。
他身边从不缺少女人,自从当上元首后,他对自己的羽毛也没那么爱惜了。莱尼·里芬斯塔尔再一次与希特勒在公开场合同框,他受邀为1936年柏林奥运会拍摄纪录片。在更早的时候,美国驻德国大使的女儿也走进了希特勒的生活,不过希特勒很快发现,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