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21、【人物篇】希特勒6

221、【人物篇】希特勒6

【人物篇】希特勒6:饥饿的人吃什么都香

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如愿登上了总理的宝座。纳粹党徒们为之欣喜若狂,在当天晚上的火炬游行中,人们近乎疯狂地欢呼着胜利。希特勒握着曾经政敌帕彭的手,声音哽咽地说:“我们的任务何等艰巨啊,大功未告成,你我永不分手。”

纳粹负责法务的汉斯·弗兰克记录了那天的场景,不无感慨地说:“只有上帝知道,那天我们的心灵是多么纯洁。倘若有人告诉我们未来会发生的事情,谁也不会相信。最不相信的是我,那是光荣和幸福的一天。”

那一天晚上,所有人真的都很高兴,可希特勒和帕彭等人也很清楚,这不过是博弈期间的茶歇,胜负如何还没有到最后时刻。看看希特勒当时的境况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如此感慨。新内阁部长级以上的人中,纳粹只有3席,除了希特勒之外,还有戈林和弗利克,分别担任不管部长和内务部长。其余的内阁部门都不是纳粹成员,帕彭本人则出任副总理兼普鲁士邦总理。

不仅如此,内阁上面还有兴登堡,由于纳粹没有在国会取得2/3以上的席位,他们没有发布法令的权力,所以无法为所欲为。国防军虽然有很多人站到了纳粹这一边,可仍然有很多将军鄙视希特勒,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名下士。施莱切尔已经倒台,国防军的新领袖是布隆伯格,兴登堡明确告诉施莱切尔:“以后不要跟我说德国式的忠诚。”布隆伯格也绝非善类,他支持纳粹,但他身上最显著的标签是国防军将领,在关键时刻,他会毫不犹豫地维护军队的利益。

大多数人都不看好希特勒组建的这届内阁,认为希特勒只是兴登堡的傀儡。《纽约时报》曾发表社论,认为:“内阁的组成并不为希特勒留有余地。”英国大使给国内的报告称:“总体看来,报界对希特勒出任总理一事,保持着合情合理的冷静。”而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希特勒长袖善舞,肃清了纳粹内部和外部的政敌,在兴登堡去世后,他如愿地成为德国的独裁者。

希特勒的第一步是奔着国防军去的。1933年2月2日,希特勒受邀参加国防军组织的一次晚宴。席间他谈到了德国正面临的灾难性的经济问题,认为摆脱困境的方式不是扩大出口,因为全球都生产过剩。他的结论是:直到德国恢复先前的世界地位,德国的经济还会衰退下去。至于如何恢复地位则不言而喻。

他之后提出,自己不会让国防军去对付国内的骚乱,军队从现在起就要好好训练,在“遭受侵略”时保卫国家。同时他保证:只有军队才允许携带武器,其建制不予改变。他的话直白地说就是:未来冲锋队会靠边站,绝不会取代国防军;德国要扩张,军队将来会有大用场。他的表态无疑给在座的将军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希特勒的第二步很隐蔽,众人竟然一开始都没有摸清他的路数。他任命戈林为普鲁士邦内政部长,掌管包括柏林在内的普鲁士邦警察部队。同时他征得兴登堡的同意,以稳定局势为由,通过一项法令,允许当局对集会和报纸加以监管。

戈林随即对普鲁士警察系统进行了彻底的清洗,把数万冲锋队成员充实进去。然后他们开始对包括德共在内的竞争动手,他们的办公场所被搜查,报纸被查封。当德共发表了言辞激烈的抗议后,戈林将他们定性为“准备暴动”。

2月27日,国会大厦“如愿以偿”地被点燃了,匆忙赶来的希特勒等人与正在组织扑救大火的戈林在帕彭面前断定,这是德共所为。据日后戈林亲口承认,这不过是他和戈培尔导演的一出丑剧。

次日,戈林以普鲁士内政部长的身份发表讲话,他指责德共的“罪恶阴谋”,随后宣布柏林进入紧急状态,数千名德共成员被逮捕,然后关进了集中营。

希特勒的第三步是奔着工业界和金融街去的。在解决了德共的威胁后,他实际上已经给富商们递交了投名状。他在接下来的一次经济会议上向这些人保证,企业界会分享德国经济复兴的成果。克虏伯当即拿出100万马克(25万美元)捐款;法本公司也掏出40万马克,他们在日后得到了数十倍,甚至更大的回报。

希特勒的第四步是给兴登堡喂了一颗糖,3月21日,在一次大型集会上,兴登堡身着元帅服,手中拿着元帅权杖。希特勒站在他身边,身着便服,一副局促的样子。在希特勒准备发表演讲前,他先是走到兴登堡的座椅前,弯腰紧紧地握着兴登堡的手,这让老头子深受感动。

希特勒的杀招紧随其后,在当天下午召开的国会会议上,他抛出了“授权法”提案。为了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境,他要求暂时赋予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保证这种权力他只会在“执行极端必要的措施时”动用。两天后兴登堡表态支持。至此,希特勒已经赢下了第一局。

如愿拿到“尚方宝剑”后,希特勒确信自己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他接下来将重心放到经济领域,因为大部分德国人渴望就业,所以必须让机器运转起来。

希特勒选择十年前拯救马克的功臣亚尔玛·沙赫特出任帝国银行总裁,

后者为德国设计了“梅福券”。希特勒问银行能拿出多少钱支持公共工程计划和重新武装德国军队,沙赫特没有给出具体数字,而是承诺:‘将最后一个失业者从街头清除出去’需要多少钱,他就能提供多少。

4月1日,对犹太人的迫害从希特勒的一句声明开始:“我认为,本人今天的行动是与上帝的旨意相符合的,反对犹太人是为上帝而战。”起初的措施还很温和,一些身着褐衫的冲锋队出现在犹太人开办的商店门前,客气地提醒进出的顾客这是一家犹太商店,这样的行动持续了三天就结束了。

兴登堡反对这样的举措,他写信给希特勒,谴责他此举是对参加过一战犹太老兵的歧视。他认为这些人为德国流过血,理应得到尊重。希特勒的回信解释说:“他们垄断了法律界和医务界,如果想给更多的德国青年人机会,就有必要用强硬的办法,为他们创造生存空间和可能性。这项工作从现在开始,也许需要几个世纪才能完成,我们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样答复蒙骗了兴登堡,“为了青年”和“几个世纪”预示着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温和的政策。此后兴登堡没有再过问类似的事情。4月7日,希特勒发布命令:解除犹太人在各公务部门的职务。不久之后,他根据《反对德国学校过分拥挤法》,将犹太人从大学里陆续清退。许多犹太人因此离开了德国,其中包括时年54岁,已经功成名就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当时正在美国访问,因为支持魏玛共和国而被纳粹仇视。得知自己在柏林的寓所被冲锋队查抄,当局还打算逮捕他,他决定不再返回德国。

德国民众每天都在感受着周围的变化,母亲乡间学校、母子福利组织、儿童野营团、食品供应福利组织这类公共服务机构陆续出现。柏林的一些街道前面也冠以纳粹领导人的名字。

希特勒自从上台后,街头的械斗几乎不见了,他向工会组织保证:劳工的权利会得到保证,日子会更加富裕。5月1日,他宣布暂停吸收新成员加入纳粹。

当晚的群众集会有数万人参加,一同庆祝刚刚宣布的“国家劳动节”。当希特勒演讲时,除了照射元首的灯亮着之外,广场所有的灯都熄灭了。演讲结束后,天空出现了礼花,现场立即被欢呼声淹没。法国大使回忆当时的场景时说:“无论德国人和是外国人都坚信,一阵和解协调的浪潮席卷了第三帝国。”

兴登堡完全放下了戒心,希特勒在回忆时说:“他对我已像慈父一般亲切。”

5月2日,警察、冲锋队和已成气候的党卫队查抄了全国工会办公室。至当天傍晚,几乎所有工会领导人都被逮捕,这个组织在德国消失了。刚从红色转变成褐色的民众对此无动于衷。

在外交方面,希特勒的执政初期也竭尽所能地表现出温和的一面。1933年5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呼吁世界和平”的倡议,希特勒在答复中建议美国介入欧洲关系,以作为和平的保证,这种顺水人情让罗斯福很受用。同时他对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波兰的毕苏斯基和苏联的斯大林都表达了善意,声明只要对方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德国,那么德国也会善意的对方。

在和平的氛围下,希特勒却于1933年10月宣布退出国联,理由是国联在“重新武装”的政策上是混乱的。年迈的兴登堡首先询问这是否明智,希特勒给出的答复是:为德国争取完全平等的地位,这势在必行。然后他拨出40万马克的资金,购买了两处地产送给兴登堡。

在决定之前,希特勒宣布为是否“退出国联”举行全民投票。他一面把投票日定为一战德国签字投降的次日,即12月12日;一面又对来访的《每日邮报》记者说:“绝不再容忍继续歧视德国的举动,但我们绝不是要打第二次世界大战。”投票结果在12月13日公布,赞成率是95.1%。

1934年初,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到访德国,他此行的目的不言而喻。艾登对希特勒的印象是,他绝不仅是政治煽动家,他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这位一战的亲历者表示:“退伍军人是最不希望再发生战争的。”有同样经历的希特勒“欣然同意”。希特勒向他承诺,德国的空军不会超过法国的60%,而且他还会缩减冲锋队和党卫军的数量。他的这番表态并没有打消英国人的戒心,对“希特勒正在走向战争”的顾虑始终存在。

法国人是坚定遏制德国的一方,他们和苏联在1934年春天达成协议,这是从东方包围德国的开始。法国的目标是在德国东部形成波兰、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锁链”,用以遏制德国扩张的野心,这条锁链的主人则是法兰西。

法国从东、西两面夹住德国,让德国在外交上陷入了被动,希特勒需要破局,于是想到了墨索里尼。日后在希特勒身边亦步亦趋的墨索里尼当时是以“大哥”的身份自居的,意大利和德国之间隔着奥地利,从民族情感的角度看,奥地利倾向德国,这就不得不让墨索里尼保持戒心。在一番斡旋下,希特勒于1934年6月14日出访罗马。

二人初次见面时,墨索里尼没有和希特勒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