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希特勒4:是谁打开了已经关闭的牢门?
1923年1月11日,法国和比利时军队10万人进入德国西北部的鲁尔工业区,理由是德国没有按期支付战争赔款,此次事件后来被称作“鲁尔危机”。法国竭泽而渔的做法给德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经济陷入崩溃,工人失业人数激增,进而加剧了国内的危机。
“鲁尔危机”前的两个多月,也就是1922年10月28日,意大利法西斯领袖贝尼托·墨索里尼因为对国会选举的不满,号召3万名支持者向罗马进军。意大利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因为惧怕国内陷入动荡,于10月29日授权墨索里尼组阁,意大利从此进入墨索里尼独裁时期。
远在德国南部的希特勒得知意大利的巨变后,认为找到了一条通往权力顶峰的捷径,此时的纳粹已有数万党徒,他决定铤而走险,彻底将德国带出泥沼。
整个1923年,德国都在经历着痛苦的恶性通货膨胀。1月,马克对美元的汇率是7000比1。到了当年年底,汇率已经变成40亿比1。一次有人将装满纸币的篮子遗落在了街上,当他返回去时,纸币被扔在街边,篮子已经不见踪影。
巨富们用低得近乎荒唐的价格买下本来价值不菲的企业、商店,那些靠债券和退休金生活的老人则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工资一刻不能留在手中,必须马上花出去。如果拖延15分钟,就只能买到之前3/4的商品。一张纸币的价值,政府只需要在上面扣一个印章,就一下子升值了上千倍。
一些地区或者大型企业不得不自己发行票据,以替代毫无价值的马克。在这种情况下,魏玛共和国对局势的掌控能力也越来越差,各邦的独立意识则前所未有地高涨。
1923年的春天,希特勒忙得不可开交,他最迫切需要的是钱。为此他和“美国知己”汉夫施丹格尔坐上一辆老爷车前往柏林、萨克森、莱比锡。在返程时,他到汉夫施丹格尔位于慕尼黑10英里的乌夫因的小别墅作客,他们受到女主人赫伦纳的热情款待。这是个用石块砌成的小建筑,阿道夫自己可能没有想到,他在几个月后差点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两个人在闲谈时,阿道夫不经意间说:“在下次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保证控制俄国西部的粮食补给线。”汉夫施丹格尔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意味着德国将来要和苏联结盟,他连忙反驳说:“需要考虑的倒是具有巨大工业潜力的美国。如果你把他们推向另一边,那么未来的战争你还未发动就已经输掉了。”
在发动“啤酒馆暴动”前,阿道夫就已经有过一次行动。1923年4月,当他返回慕尼黑后就开始造势。阿道夫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逻辑是:英法其实输掉了一战,德国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因为通过战争德国认识到了自己真正的敌人是犹太人,而且正竭尽全力地摆脱他们。
随后他又将矛头指向魏玛共和国,大声疾呼要为死于世界大战中的200万德国人,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孤儿寡母、残废者伸张正义。“为了这数百万的人们,我们必须建立新德国!”
4月19日,希特勒拜会巴伐利亚州长卡尔,向后者递交了一份最后通牒,要求他宣布废除魏玛共和国颁布的《共和国保护法》,期限是次日答复,如果不答应,他们将采取行动。
4月20日是星期六,希特勒整日都在焦急地等待卡尔的消息,可最终什么都没有等到。4月22日星期一,卡尔表态:他本人反对《共和国保护法》,但由于它已经成为巴伐利亚的法律,所以只能执行它。
这种“太极”式的答复自然无法得到希特勒的满意。5月1日,希特勒召集群众游行以示抗议。当天9时,1300多名纳粹冲锋队员持枪走上街头,其本人也提着一顶头盔走在队伍中。中午时分,罗姆带领一支军队和警察将他们包围,因为他奉巴伐利亚国防军司令洛索夫和州警察局局长赛塞尔的命令,收缴示威者的武器。
施特拉塞请求开火,因为缴械则意味着行动彻底失败,这会让纳粹的威信扫地。希特勒也十分愤怒,让罗姆来缴械是对自己的侮辱,日后人们会讥笑纳粹爆发了内讧,自己人和自己人打起来了。不过他心里很清楚,一旦开火,这些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冲锋队员只会被消灭。
无奈之下他下令撤退,但队伍没有解散,他们不久又遭遇了德共的一支先遣队。两支队伍立即陷入一场械斗,凭借着人数的优势,阿道夫等人获得了“胜利”。这是一场十足的闹剧,任何一方都没能获益。巴伐利亚政府很难堪,他们指责希特勒危害了公共安全。置身事外的外国观察家们则认为纳粹的势头“正在减弱”,因为民众对他的煽动感到厌烦。
“五一行动”的失败让纳粹的活动陷入沉寂,希特勒也化名“乌尔夫”跑到德奥边境的贝希特斯加登躲避。他的意志有些消沉,汉夫施丹格尔建议他参加一些活动,他也并不热心。阿道夫住在一所建在陡峭山上的公寓,他很喜欢这里的风景。十几年后,马丁·鲍曼为了讨好希特勒,下令在这里修
建了一座别墅。战后,一名记者给它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鹰巢”。
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寓的老板娘很讨厌希特勒,因为他总是拿着皮鞭四处挥舞,还当着她的面炫耀自己,她认为这个人是疯子。而让她痛苦的是,自己不得不和一个疯子相处几个月。
让希特勒烦躁的重要因素是他感觉到了危机,这个危机来自纳粹内部。工人党的创始人卡尔·德莱克斯勒反感希特勒的做派。纳粹正在走向暴力,而且不知道希特勒用了什么手段,竟然迅速和工业家、富人和银行家打得火热,他觉得这已经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此外越来越激进的党徒们也心生不满,他们的热情已经被点燃,如果无处宣泄,它将很快失控或熄灭。
9月1日,希特勒出现在纽伦堡,十多万纳粹党徒和支持者也来到这座城市。阿道夫在讲话中暗示:“用不了几个星期,骰子就要滚动了。今天正在形成的东西将比世界大战更加伟大。它将在德国土地上为全世界树立一座丰碑。”
9月2日,“战斗联盟”成立,它旨在联合几个右翼的团体推翻执政的魏玛共和国,并废除《凡尔赛条约》。战斗联盟的领导人都是纳粹成员,包括秘书长施勃纳·里希特和恩斯特·罗姆。他们发出的号召是夺取巴伐利亚政权。希特勒宣称:“我们的任务与过去一样,就是为帝国的崩溃作好准备。在老的树干倒塌时,新的幼树已经长起。”
当时实际掌控巴伐利亚权力的有三个人,即前任州长卡尔,国防军司令洛索夫和警察局长赛塞尔,这三个人被称为巴伐利亚“三巨头”。巴伐利亚当局对时局的态度也很矛盾,他们同情右翼的主张,但对他们的行动无法容忍。
经过授权,卡尔被推到前台负责平息愈演愈烈的局势。他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禁止纳粹即将举行的14场集会。希特勒认为:这是威胁也是一次机会,如果妥协则意味着毁灭,如果反抗成功自己将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政治人物。里希特也鼓噪他:“我们必须干点什么,否则手下的人会变成左翼激进分子。”
在下决心前,希特勒拜会了豪斯顿·张伯伦,他和30年代出任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是叔侄关系。豪斯顿身上有很多标签:英国人、家境显赫、瓦格纳的崇拜者兼女婿、瘫子。作为一名盎格鲁·撒克逊人,他却疯狂崇拜日耳曼人,认为日耳曼人最终将主宰世界,他也因此被奉为“第三帝国精神的创建人”。
豪斯顿·张伯伦当时已经68岁,行将就木。在希特勒离开后的几天,他给后者寄去了一封信,写道:“只此一击,我的灵魂状况业已改观。在最需要的时刻,德国产生了希特勒——这正是德国活力的证明。”
让希特勒有底气的是,1923年的头十个月,纳粹吸收了3.5万新成员,这让他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
希特勒的另一个底气是巴伐利亚复杂的局势。压力在卡尔那边,巴伐利亚政府虽然授予他全权,但多数领导人同情右翼,他们在私下给卡尔施压,要求他不要使用过激的手段,而是应该温和地对待希特勒。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巴伐利亚的国防军和警察都极力保持克制。
魏玛当局对巴伐利亚的处理方式相当不满。十月,国防军司令洛索夫被解职,新任司令在洛索夫的面前炫耀:柏林那边有众多将军支持自己。洛索夫则反唇相讥:在巴伐利亚,他可以让部下无视对方的命令。
洛索夫并非支持希特勒,在小小的巴伐利亚,不同主张的人都在暗地准备,洛索夫的信念是将巴伐利亚分离出去,他因此正极力拉拢巴伐利亚的王室成员。像罗姆这种既是纳粹成员,又有军人身份的人则中和了两种主张,他跪求巴伐利亚皇太子,希望他能与希特勒和鲁登道夫合作,共同统治巴伐利亚。然后以此为基础,北上吞并整个德国。
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的,虽然事出仓促,可四周的确都是火药桶,只需要一声枪响就可以彻底引爆。戏剧性的是当枪响的时候,并不是暴动的开始,而是给暴动画上了句号。
10月30日,希特勒向听众们宣布,他准备向柏林进军,让三色万字旗飘荡在柏林皇宫上。2天后,警察局长赛塞尔约见希特勒。他告诉后者,自己不愿意和世界大战的崇拜者有任何关系,陆军方面也和自己保持一致。希特勒则拉拢赛塞尔,承诺他将在不久之后指挥全国的警察,洛索夫会出任国防部长,卡尔将授权组阁。而他本人则不会担任重要职务。
会面毫无结果,赛塞尔认为希特勒不过是一个“废物”。11月6日,三巨头碰面,卡尔这次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他认为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德国,推翻魏玛共和国。但这需要几个人齐心合力,决不能像“某些组织”那样肆意胡来。洛索夫和赛塞尔表示同意。三人还决定在11月8日的晚上,在贝格勃劳酒店举行大会,届时将动员“德高望重”的公民采取联合行动。
与此同时,希特勒等人也在里希特的家中密谋。他们将行动的时间定在11月11日。那天是个假日,机关部门关门,军警也会比较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