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18、【人物篇】希特勒3

218、【人物篇】希特勒3

【人物篇】希特勒3:从无到有,为什么这么顺利?

阿道夫·希特勒并不是自愿加入工人党的,他在1919年的夏天调入梅耳上尉领导了一个部门,这个新部门负责调查军队里的“反叛”行为。同时“临时国防军”实际负责人鲁登道夫还想渗透进工人组织,因为他觉得德国军队需要这些组织的支持。

在投入工作前,这个部门的成员被送到慕尼黑大学接受专门训练,阿道夫因此结识了米勒教授。一次,米勒教授讲完课,照例让这群学生自由讨论。他发现学生们都围拢在一起,中间有一个人正用深沉的嗓音发表演讲。他透过人群发现演讲者有一副苍白的小脸,胡子修理得整整齐齐,蓝色的眼睛里放出狂热的光芒。

米勒教授的妹夫叫戈特弗雷德·费德尔,他是一名经济学家,主张将银行国有化,以解除犹太人对德国民众(利息奴隶)的盘剥。他被邀请来给学生们讲述金融常识,也借机向学生们灌输自己的主张。阿道夫听了费德尔的课后,认为自己找到了未来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他还找来《资本论》重新研读了一遍,认为自己读懂了它。

1919年9月12日,在费雷尔的邀请下,阿道夫参加了工人党组织的一次聚会。按照梅耳上尉的要求,这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当时希特勒肯定没有意识到,这是他日后“事业”的起点。

此时的工人党充其量算是一个沙龙,成员只有几十个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除了费雷尔之外,还包括:安东·德莱克斯勒是创始人,他曾经是一名钳工,没有什么文化;阿尔弗雷德·罗森堡是一名建筑学博士,还是一位富商的儿子;迪特里希·埃卡特是一名成功的剧作家,也是众人的长者,比希特勒大21岁。

这些人本不应该有交集,他们不属于一个阶层,也不属于一个行业。但他们身上有三个共同的标签,即:反犹、日耳曼民族至上、德国至上。费德尔之所以把希特勒拉进来,除了了解到后者有演讲方面的才能外,也许更看重的是希特勒在不久前完成的一份报告,他在报告里谈及犹太问题的时,在结论处用了“清除”这个词。

与费雷尔的盛情相比,希特勒后来对自己第一次参加他们的集会印象很模糊,甚至在自传中都没有提及。在那天黄昏,他走进了一家咖啡馆,里面坐着大约40人。当天担任主讲的本来是埃卡特,可他因为身体不适缺席,所以费雷尔临时成了主讲人。希特勒耐心地听着自己老师讲完,然后准备提前离开。

可接下来演讲的那个人(是一个教授)吸引了希特勒的注意力,准确地说是激怒了他,因为那个人主张把巴伐利亚分离出来。希特勒打断了教授的讲话,然后用15分钟的时间痛斥了他的观点,让后者狼狈地离开了会场。

希特勒给德莱克斯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和身边的秘书说:“此人有种,可以利用。”他主动向希特勒介绍自己,然后将自己写的一本40页小册子送给希特勒,并叮嘱希特勒回去一定要好好读一读。

不久之后,希特勒收到了一张明信片,通知他已经被接纳为工人党的正式成员,同时邀请他在下个星期三参加会议。据阿道夫后来回忆,决定他再次参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当面拒绝德莱克斯勒的邀请,他对这群人从事的活动没有兴趣。

第二次聚会的地点仍然是一家低级咖啡馆,希特勒通过这次会议对工人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活动经费只剩下7.5马克,没有纲领,没有传单,甚至连一个橡皮图章都没有。这反倒让希特勒拿不定主意,理性告诉他应该退出,但这种还没有成形的组织可以让自己有机会施展才华,甚至按照自己的需要左右它。

希特勒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上司梅耳上尉,后者又将情况转给了上级。不久之后的一天,鲁登道夫走进了梅耳的办公室,他要求希特勒加入那个组织,并协助它建设。为了鼓励希特勒,他每周会给希特勒20马克津贴。就这样希特勒正式加入了工人党,他的编号是第55号。

工人党成员中,除了几个核心人物外,其他成员也都形形色色。他们的穿着倒是有明显的特征:军短裤,二次染过的外衣,磨得发亮的帽子,破靴子,手持木棍(手杖)。这种装束在当时很“荣耀”,因为这证明自己来自人民。他们包括退役的军人、失业的工人、破产的小店主和其他组织派来的“破坏者”。

阿道夫加入后提出的第一个主张就是通过召开大型会议扩大组织的规模。因为军队的暗中支持,他跑到军营里用打字机制作了一批请帖,邀请他们参加工人党的集会。首次集会的当晚,7名骨干成员早早地就来到会场等候,结果时间过去了一个小时没有一个人来。

阿道夫没有气馁,他动用活动经费,用油印制作了一批请柬,之后的集会人物在缓慢增加,11人、13人,然后是34人。有人会给组织捐款,德莱克斯勒和阿道夫用这些钱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宣布于10月16日在霍夫布劳斯啤酒馆地下室召开群众大会。这是一次赌博,因为刊登广告花光了所有经费(15马克),如果没有人来,或者募集不到下一笔捐

款,他们就没有钱继续活动了。

当天参加大会的共有77人,这次的主角是阿道夫·希特勒。他原定演讲用时20分钟,结果一口气讲了半个钟头。谴责、威胁和保证之词犹如流水一般从他的口中喷射出来。他在演讲中会适当掺入一点蹲过战壕的人才能听懂的词汇,也会加入一点从早年市井中学到了俚语,这让与会有同样经历的人倍感亲切。当他结束演讲后,已经汗流浃背、筋疲力尽,听众则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这次集会是希特勒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工人党的转折点。希特勒确信自己“能够演说”,他很受民众的欢迎,工人党则在这次集会中募集了300马克的捐款。

德莱克斯勒和阿道夫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刊登广告和印刷标语上,并宣布11月13日召开第二次群众大会。与众不同的是,参会的人必须花50芬尼(0.5马克)买票入场。同时,因为第一次大会已经在慕尼黑激起了一点涟漪,希特勒向接替梅耳上尉职务的新上司汇报,从军队调集一些人,穿便服负责维持会场秩序,防止破坏者捣乱。

阿道夫的新上司叫罗姆,也就是日后纳粹冲锋队的创始人。他是一名同性恋者,也和阿道夫一样参加了一战,战争留给他的脸上的一道伤疤和一部分被打断的鼻骨。他很欣赏阿道夫,两人结识后不久他就要求阿道夫称自己为“你”,在他的带动下,手下的军官们也对阿道夫非常尊重。

1919年11月13日,第二次群众大会如期召开,这次的人数大约是上次的两倍,有130多人。当阿道夫演讲时,一些人会发出怪叫声扰乱会场,罗姆立即示意手下把这些人赶走。台上的阿道夫没有被打断,他用一句“德国的惨境必须用德国的钢铁打破,那样的时刻必然到来”结束了演讲。一些对他质疑的人也被他的演讲激情感染,坚信他讲的都是肺腑之言。尤其是老兵们更有认同感,确信他曾经分享过机关枪、铁丝网和肮脏的民主,能够理解前线战友之间的手足之情。

之后的12月10日,他们又举行了第三次集会,人数突破了200人。这样的发展速度让工人党内部第一次出现了分歧。大量粗野退伍军人的加入正在改变组织的面貌,这让他们担心组织因此被毁灭。创始人德莱克斯勒也有同样的担忧,但他坚信希特勒是这个组织的希望,因为自创立以来,工人党一直得不到发展,而希特勒一来就让它有了井喷的趋势。所以在他的支持下,阿道夫当上了工人党宣传负责人。

“长者”埃卡特和费德尔也都支持阿道夫,四个人决心对组织进行全面改革。在之后的一段时间,他们聚在埃卡特的家着手制定纲领,在1919年年末的一个晚上,他们完成了纲领的草稿,这就是日后著名的“25点纲领”。

在内部一片反对声中,第四次群众大会决定于1920年2月24日召开。之后他们印制了醒目的红色标语,贴在慕尼黑的大街小巷。当大会召开的那天晚上,2000人挤进会场。第一个演讲人是丁格费尔德,他委婉地抨击了犹太人,这并没有让会场的气氛活跃起来。

接下来阿道夫走上台前,他先是简单平静地回顾了德国最近10年的历史,然后开始谈到一战后的德国。这时他的声音充满了激情,打着手势,眼睛里放出光芒,他的愤怒传到了大厅的每个角落。这时“破坏者”再次用嘘声和谩骂扰乱会场,罗姆的手下立即用木棍和马鞭把那些人赶了出去。

听众里有一个叫汉斯·弗兰克的20岁学生被震撼到了,他记录了那天的情形:“他的声音时高时低,讲得很真诚,都是自己感受到的东西。他的嗓音很粗,富有丰富的表达力,那些捣乱的人后来也洗耳恭听。他演讲的内容能使脑筋最糊涂的人也能明白事理,他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这位弗兰克当时是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他后来追随希特勒,担任纳粹的法律顾问。德军占领波兰后,他担任波兰总督,战后被纽伦堡法庭判处绞刑。

演讲产生了爆炸性效果,在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中,阿道夫拿出了事前准备的25条纲领。他逐条念着每一条,每一个阶层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好处,只有犹太人除外。

给爱国者的是全体德国人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帝国;解决人口过剩的办法是殖民地;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德国应享受平等权利;废除凡尔赛条约;创建一支真正的军队;对犯罪分子进行“无情地斗争”,以加强法律与秩序。

给工人的是废除不劳而获;战争利润归公;无偿没收土地为社会所有;在大型企业内利润分享。给中产阶级的是对大百货商店立即实行社会化,以低廉的租金租赁给小商小贩;“大力提高”全国老年人的健康标准。

给有“民族”思想的人是将犹太人当外国人对待,剥夺其公开开办办公室的权利,当国家发现无法养活全民时则将他们驱逐出境,对1914年8月8日(这一天德皇对俄宣战,在德国视为一战的起点)后移民入境的犹太人,立即驱逐出境。

每一条宣读完他都会询问听众是否明白,然后作出判断,是否同意。大部分人都表示拥护。有少部分人表示反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