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动了整个防线的雷马根大桥:【欧洲战场】莱茵河左岸战役2
莱茵兰战役的整体方案仍然显露出艾森豪威尔“求稳”的指挥风格,这也许是比他更富有冒险精神的蒙哥马利质疑其指挥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战场的左翼,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和美军第9、第1集团军主力平行推进,当战线抵近莱茵河岸边时,盟军没能歼灭太多的德军,而是将他们大部分驱赶到了对岸。
此次战役期间,盟军右翼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收获,让盟军加快了西线的战争进程。
盟军的左翼在后续的进攻中逐渐向北推进,进入德国西北部的鲁尔地区。而盟军的右翼的进攻方向则偏向东,巴顿的第3集团军任务是渡过莱茵河后,向德国的中部推进,德弗斯的第6集团军群的目标是德国的南部。
处在霍奇斯右翼的巴顿没有受到德军炸毁水坝的影响,他的集团军沿着摩泽尔河向东北出击,逐步击退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的左翼和第7集团军主力。德军的溃退让巴顿觉得这是加快进攻速度的良机,他请求布莱德利给他更多的部队,在德军进入莱茵河沿岸预设阵地前,盟军可以迅速冲垮他们的防线。
但布莱德利没有支持巴顿,他并不是担心巴顿的行动过于冒险,而是美英两军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既然艾森豪威尔已经向蒙哥马利承诺主攻方向在北线,南线就不应该过于突出。而且有迹象表明他得到了艾森豪威尔的暗示,这一次是他最后一次向蒙哥马利妥协。
放眼整个二战史,巴顿和布莱德利之间的关系都显得那么特殊。巴顿担任第7集团军司令时,布莱德利是他手下的军长。巴顿担任第3集团军司令时,布莱德利则成了第12集团军群司令,是巴顿的顶头上司。也许是有这一层关系,巴顿在与布莱德利相处时,言辞和举动都有些随意,很多人也因此认为二人的关系不睦。
其实两人的关系一直比较融洽,这得益于巴顿“不计较功名”的个性和布莱德利“宽厚随和”的人品。相比于德国、日本、苏联和英国的那些内耗,美军内部在战争期间还算和谐。太平洋战场的情况相对差一点,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之间、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之间关系也一度有些紧张。标志性事件有两个,一个是1944年7月决定是否进攻菲律宾群岛时,麦克阿瑟一段生动的表演,“打动”了罗斯福,进而放弃了尼米兹提出的主张。尼米兹起初很难接受,但他明白这个计划并非完全从军事方面考虑,所以大度的尼米兹用行动全力支持麦克阿瑟发起菲律宾群岛战役。
另一个事件是1944年6月塞班岛战役期间,担任夺岛地面部队总指挥的霍兰德·史密斯因第27师师长拉尔夫·史密斯指挥作战不力,被他当场撤职。前者是海军第5两栖军军长,后者是陆军步兵师师长,这一事件让美军海、陆两个军种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出于谨慎起见,美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和太平洋战区司令尼米兹以后都没有让霍兰德·史密斯担任过一线的指挥官(硫磺岛战役他仅是名义上的地面总指挥)。
相比于和布莱德利的关系,巴顿从“火炬行动”时期就一直是艾森豪威尔的下级。如果不是那次“掌掴事件”和后来的“美英统治战后世界”的言论,一向欣赏巴顿的艾森豪威尔一定会力保他出任第12集团军群的司令。巴顿对艾森豪威尔也十分尊重,他明白艾森豪威尔很快就会彻底打败美军的第二个对手-蒙哥马利,所以放弃了快速通过莱茵河的计划。
不过,美军的运气实在是好得出奇。就在蒙哥马利拼命向前进攻时,霍奇斯的美军第1集团军意外地夺取了莱茵河上的雷马根大桥。
战时的德国一共划分成19个军区,位于科隆和波恩之间的雷马根隶属于第12军区。在1945年3月初时,这里已经一片混乱。雷马根位于莱茵河岸,由于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仍有相当数量的兵力在左岸地区,所以莱茵河上的雷马根大桥仍然保存完好。
大桥建于1916年,当时还是一战期间,德国人用俄国战俘修建了此桥,并用一战时德国的英雄鲁登道夫的名字将这座大桥命名为“鲁登道夫大桥”。大桥全长325米,钢质结构,总重4640吨。
雷马根地区的防御是德军混乱的一个缩影。作为莱茵河防线的组成部分,雷马根属于第5装甲集团军的防区。作为一个集镇式要塞,他也可以隶属于桀根的第15集团军防守范围。“谁都管”也很容易沦落为“谁都不管”,第12军区刚刚更换军区指挥官,他上任后就从来没有去过雷马根。
只有第67军军长希斯菲尔德想到了自己的退路,他派自己的副官汉斯·施勒尔少校前往雷马根,接管那里由1个工兵营、1个警备连和1个桥梁工程连组成的守备部队,上述部队合计不到1000人。施勒尔的任务在第67军撤到莱茵河右岸前,尽可能地保住这座大桥,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将他炸掉。
3月7日,隶属于美军第1集团军的第9装甲师没有跟随第1集团军继续北上,而是从科隆掉头向东南夺取波恩,试图在莱茵河左岸截断德军第5装甲集团
军第67军的退路。当他们距离雷马根大桥还有18公里时,施勒尔命令工兵在桥上安放炸药。
当天,美军第9装甲师先头部队第14坦克营和第27装甲步兵营抵达雷马根附近,他们发现大桥仍然完好无损。获悉此事后,第9装甲师师长霍格非常兴奋,他原计划是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段都要毁掉这座桥,这样德军就会被围困在莱茵河左岸。可这个时候他改变了主意,夺取这个大桥的意义远大于围歼德军第67军,即便第67军从别处逃脱,盟军通过雷马根大桥迅速冲到莱茵河右岸,德军的整条防线就会被瓦解,届时德军在西线就再也无险可守了。所以,他命令部队马上夺取该桥,为部队冲到莱茵河右岸保留一处快捷通道。
在白磷弹的掩护下,美军的一个排冲向雷马根大桥。德军启动了引爆器,桥面被炸出了一个大坑,但大桥并没有被摧毁。原来一发坦克炮弹炸断了引爆线路,很多炸药并没有被引爆。德军再次尝试引爆,由于备用炸药威力不够,第二次爆炸也只损坏了桥面。
美军趁机冲了过去,把守军驱赶走,顺利地攻占了这座大桥。
雷马根大桥失守时,莫德尔正在后撤的路上,他没有在第一时间获悉此事。他的作战参谋从伦德施泰特的幕僚那里得到了这个消息,因为一时和莫德尔无法取得联系,他就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调集部队向雷马根反扑,没能奏效。
3月8日凌晨,莫德尔得知了完好的雷马根大桥被盟军夺取的消息,他命令第11装甲师立即出发夺回大桥。该师还有4000名战斗人员、25辆坦克和18门强击火炮。由于没有燃料,第11装甲师只能徒步前往雷马根,并向美军发起反击,也没能奏效。
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有相当一段时间习惯收听德国的电台,因为前线的混乱,苏军统帅部获得的消息甚至都不如德国电台发布的消息准确及时。到了1945年3月,希特勒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养成了收听“敌方”电台的习惯。雷马根失守的消息他就是从英美电台那里获悉的,不出意外他又愤怒了,二战的影片中,将这一类场景表达得惟妙惟肖。
希特勒震怒的直接后果是伦德施泰特第二次丢掉了西线德军总司令的职务。然后他又对身旁的人发表煽情的演讲,把雷马根视作第二个诺曼底。帝国元帅戈林立即挺身而出,承诺将用德国空军将雷马根大桥炸毁。
3月8日15时,德军轰炸机飞临雷马根上空。此时美军已经加强了这里的守备兵力和防空力量。当德军发起进攻前,4架德军轰炸机被美军高射炮击落。剩下的10架飞机对大桥实施了攻击,最终全部被美军击落。
3月9日,莫德尔的老部下哈尔佩接替了曼陀菲尔担任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此前他因指挥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中败给科涅夫而被解职,此次出任集团军司令,实际上是降职任用。接替伦德施泰特的是南线德军总司令凯塞林,相比德军在西线一败再败,凯塞林在意大利北部的“哥特”防线成功阻止了盟军第15集团军群的进攻,让希特勒十分欣慰,凯塞林也因此从始至终得到希特勒的信任。
3月9日,德国空军出动Me-262喷气式战斗机和Ar-234轰炸机对雷马根大桥实施空袭。轰炸机以3机、6机或9机编队、携带1000公斤炸弹,对大桥发动了近乎自杀式的袭击。最终以损失4架轰炸机的代价,却没有一枚炸弹击中目标。
3月10日,喷气式飞机再次出动。这一天盟军高炮部队击落了28架德军飞机,德国空军从此放弃了对雷马根的空袭。
德军没有放弃炸掉雷马根大桥,他们将800毫米的臼炮运到前线,在发射了3发炮弹后,被盟军空军发现。盟军向这个巨无霸发动了空袭,造成巨炮出现故障,德军只好将这座大炮拆卸成零件送往后方。
在希特勒的直接干预下,德军设在荷兰海伦杜恩的火箭基地发射了12枚V2火箭弹,都没有能够命中目标,落在大桥最近的一枚火箭距离大桥275米,造成了50多人伤亡。
特种部队也粉墨登场,斯科尔兹内派出一支11人组成的蛙人部队,携带炸药从水底发起攻击。在他们靠近目标时被美军发现,4人被俘、7人被击毙。
在此期间,盟军的坦克、车辆、火炮和战斗士兵源源不断地通过雷马根大桥,到达莱茵河右岸。同时工兵也加紧修筑新桥,右岸地区的登陆场迅速扩大。
希特勒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凯塞林身上,希望他能用意大利战场上的防御经验扭转西线的局势。他给凯塞林下达的第一个命令是将盟军赶回莱茵河左岸。
战场上的美军和德军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就是一些高级将领在战时如火箭般蹿升。美军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马歇尔在1936年时还只是一名中校,欧战爆发不久,他已经领上将军衔,到了1944年底晋升为五星上将。在此期间,美国军队从二十几万人的规模发展到830万人。
艾森豪威尔在1936年时也只是一名中校,1941年出任第3集团军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