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战场】鲁尔战役:西线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
把鲁尔战役定义为西线终局之战并不为过,尽管战役结束时德国还没有宣布投降,但之后盟军在西线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战役的结果毫无悬念,德军B集团军群和H集团军群第1伞兵集团军全军覆没,鲁尔工业区被盟军攻占。当战争走到终局的时候,战争的亲历者们,尤其是挑起战争却最终失败的德国人纷纷做出了自己最后的选择。
盟军全线突破莱茵河防线后,各部向当面德军发起了持续攻击。在北翼,英军第21集团军群下辖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奉命向北攻击,以切断在荷兰西部的德军退路,并肃清据守海岸线一些据点的残敌;英国第2集团军和美国第9集团军则向东部的易北河猛插,以求迅速占领德国北部平原。在中部,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处于极有利的态势,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已从雷马根大登陆场冲出,向东疾进;巴顿的第3集团军更是以席卷之势指向德国中部腹地莱比锡;在南翼,德弗斯的第6集团军群不甘落伍,直插德国南部巴代利亚州。
在盟军当面,数度遭受重创的西线德军虽然从编成上仍保留着过去的番号,但实则只能称其为残部。早在1945年3月1日,德军统帅部就告知莫德尔,他们将停止向B集团军群提供任何物资和增援。由于得不到兵员和装备的补充,德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严重下降,一个集团军群的作战能力甚至远逊于盟军的单个集团军。
位于战线北部的是德军H集团军群,其所辖的第25集团军大部位于荷兰境内,仅剩下伞兵第1集团军部署在英第21集团军群的当面;固守鲁尔工业区的任务由莫德尔的B集团军群残部担负,他利用其有限的兵力在北面的鲁尔河和南面的锡格河仓促建立了防御阵地,企图在一段时间内阻滞盟军的推进,为德国其他战线争取时间;位于南部的德国G集团军群已被巴顿和德弗斯的部队冲垮,甚至丧失了建立起一条暂时防线的能力。德军在西线的总崩溃已无可挽回。
鲁尔工业区是盟军渡过莱茵河后的首要作战目标。尽管持续数月的空袭已使该区丧失了作为德国经济动力基地的地位,但由于德军B集团军群盘踞其间,同时又是盟军蓄谋已久的战略目标,所以艾森豪威尔对其特别重视。
为了全歼德国B集团军群,盟军最高统帅部命令美军第9集团军和第1集团军协同完成这一任务。美军的两个集团军并不急于向鲁尔守军正面发动进攻,而是计划在鲁尔区南北两翼东进,美军第9集团军负责封锁住鲁尔地区的北面和东面的各个出口;美军第1集团军则从鲁尔区的南面迂回,然后折向北封锁东部出口。
与此同时,美第15 集团军受命开抵鲁尔区对面的莱茵河西岸,接替原先由第1和第9集团军驻守的阵地,以便使2个集团军得以抽出更多的兵力围歼德军;英军第2集团军负责从鲁尔区西面向前推进。战役的第一阶段是美第9集团军和第1集团军向卡塞尔实施钳形攻势,尽快会合一处,切断B集团军群向东的退路;第二阶段则是紧缩包围圈,聚歼被围德军。
在这场漂亮的围歼战中,蒙哥马利为其增添了一抹血色。3月24日,由其设计的“大学”行动开始实施,盟军第18空降军所属的英军第6空降师和美军第17空降师共1.7万人,在8000架次飞机的支援下,在鲁尔区北部实施空降。行动开始前,盟军照例在空降区域实施了饱和轰炸。
德军的防空高炮部队在此期间引而不发,待空降集群下降到空投高度后,隐藏在森林、集镇里的高射炮群突然开火。猛烈的炮火击毁了77架飞机,另有440架飞机受重创,1035架滑翔机被击落或着陆时损坏。空降部队着陆后迅速集结,他们很快就打垮了德军第7空军野战师和第84步兵师,俘虏德军8000多人。在历时3天的行动中,英军第6空降师伤亡1344人,美军第17空降师伤亡1584人。
莫德尔一直认为霍奇斯的美军第1集团军将从雷马根桥头阵地直接向从北攻入鲁尔,故集结其主力对登陆场的北翼实施了顽强反击。出乎德军意料的是,霍奇斯的主力从登陆场实施突击后却向东沿着锡格河谷推进。虽然德军西线司令凯塞林元帅尽其努力迟滞美军的行动,但霍奇斯的部队还是在3月28日同巴顿的集团军左翼会合一处,德B集团军群同南部G集团军群的联系被切断。
当日,布莱德利根据北翼美第9集团军的进展情况,命令第1集团军改变原定向卡塞尔推进的计划,就近从锡根、吉森一线已占领的阵地向北方的帕德博恩实施进攻,欲图早日同第9集团军建立联系。
柯林斯将军指挥的美第7军是霍奇斯的先锋,接到改变进攻方向的命令后,该军立即转而向北推进,迅速冲至还坚守在科隆到杜伊斯堡之间莱茵河岸的德军后面。在不到24小时,美军装甲部队即推进了90公里,抵达德军装甲部队的摇篮巴德尔布恩装甲学校。很快军校的训练场变成战场,德国教官率领学生们进行了顽强阻击。这是美军推进中所遇到的一次最激烈的抵抗,直到4月1日,美军才占
领巴德尔布恩。
在鲁尔区的北翼,美第9集团军也冲出桥头堡按计划发起进攻。辛普森以一部兵力包围鲁尔河德军防线的北段,同时以1个军的兵力与向易北河方向进攻的英军协调行动,顺利突破德军在鲁尔河以北的正面防线,并迅速向东推进。3月29日,辛普森命令其部队尽快同向帕德博恩的霍奇斯部会师。
4月1日,美第1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的装甲部队终于在双方约定的帕德博恩会合点正西的利普施塔特取得了联系,从而完成了对鲁尔工业区的合圈。在这个被包围的鲁尔口袋中,有莫德尔的B集团军所辖的第5装甲集团军以及第15集团军大部,此外还有隶属于H集团军的第1伞兵集团军的部队,约25万人,此外再加上10万余人的防空部队,总人数达35万余人。这个口袋南至锡格河,北至得珀河,南北宽约90公里,东西长约110公里,总面积近9900平方公里。
盟军在打造鲁尔口袋期间,守军正在趋于崩溃,莫德尔逐渐失去了对部队的掌控。这段时间德军方面发生的事情只能用碎片来拼凑,不过这也能体现出德国人在最后时刻的众生百态。
3月25日,美军的2个师在费德地区遭遇德军第15集团军第47装甲军第277国民掷弹兵师第990团残部的拼死抵抗。该团团长约瑟夫·布里曼凭借其英勇的表现,成为德国战时最后一个获得“双剑银橡叶骑士勋章”的人(第159位)。
3月28日,盟军正在收紧鲁尔口袋的袋口,但希特勒在给西线德军的命令仍然是不许撤过莱茵河。西线德军总司令凯塞林继续坚决执行统帅部的命令,而无视盟军早已经渡过莱茵河,正在对德军主力进行合围。他命令莫德尔坚守每一处阵地,而莫德尔则认为部队应该撤出鲁尔区,以免遭到合围。
莫德尔和凯塞林为此争论了无数次,都无法说服凯塞林。其实希特勒的想法也很简单,他希望德军能守住鲁尔,为德国和美英谈判留下一些筹码。更何况鲁尔守军就算撤出来对于德国也没有什么用处,德国中部无险可守。再往东就是自己亲自坚守的柏林,这边还有更凶狠的苏军。
莫德尔和他手下的数十万德军并不这样想,抵抗毫无意义,而且防线根本就守不住。当盟军形成合围时,包围圈里的德军还有可供3个星期的粮食和弹药。空军已经放弃了鲁尔,谁都指望不上。
在艾伦市有德军的几所大型医院,医院里据说有4000名德国伤兵,这里也是第47装甲军第116装甲师的防区。为了让艾伦和数千名伤病免于战火,医院首席医师罗森鲍姆中校说服了当地的纳粹领导人维姆霍纳,将这里的部队和坦克撤走。4月1日这一天,他设法和美军取得联系,双方达成了协议,美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这座城市,德国人也保留住了一座城市和4000名伤兵。
主流的音符并非和平,美军第3装甲师先遣部队在完成合围期间,与德军第507重型装甲营遭遇。2辆虎式坦克和4辆猎豹坦克歼击车埋伏在树林里,伏击了正在行进的美军谢尔曼坦克集群,第3装甲师40辆坦克和汽车被击毁。
第3装甲师师长罗斯少将也在先遣队中,他乘坐的吉普车恰好和几辆德军坦克相遇,而且已经来不及躲避。也许是打算投降,他做出了把手伸向腰间的动作,这个动作可能是解下武装带,也可能是要拔出手枪。德军的理解是后者,于是用冲锋枪击毙了罗斯。
罗斯应该是盟军在西线阵亡的最后一名将军。随后赶到的第3装甲师对德军展开了报复,他们处决了120名德军战俘,有的甚至是被殴打致死,但他们没有找出真正的凶手。
鲁尔口袋形成后,盟军开始挤压这个包围圈。地面部队的行动仍然比较谨慎,以减少部队的伤亡。空中的打击一刻都没有停止,白天美军的轰炸机出动,晚上则换成了英军的飞机。
4月2日,英军第17空降师攻占了明斯特,俘虏了德军众多军政要员。4月3日,桀根的第15集团军仍然在努力坚守通往施马伦贝格的交通线,那里是德军能够实施突围的重要方向。在之后的几天,鲁尔口袋越来越紧,莫德尔致电德军统帅部,请求给B集团军群“更多的行动自由”,希特勒仍然拒绝。
此时,莫德尔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命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向柏林方向突围。4月7日,德国空军最后一次出现在西线的上空,他们出动185架飞机以“撞击”的方式向盟军发动进攻。德国空军最终损失了100架飞机和77名飞行员,撞落盟军飞机56架。
也在这一天,莫德尔收到了一个好消息,由温克指挥的第12集团军将从柏林出发,增援B集团军群。温克的集团军下辖2个装甲师、8个步兵师、2个突击炮旅和1个驱逐战车营,兵力18.5万人。当然,这是纸面上的兵力,实际上这个刚刚组建的集团军兵力只有5万多人,不到100辆炮车和装甲运兵车。温克是莫德尔的老部下,这是莫德尔对这支救援部队最大的期待。担心的是电报中没有提到第12集团军什么时候开始行动,他本人也不知道能不能等到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