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1944年十次打击之八波罗的海战役:战略机动下的胜利
1944年初,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在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中遭受打击,不得不从列宁格勒及以南地区撤退。至1944年4月,德军撤退到以波罗的海沿岸的纳尔瓦、普斯科夫、陶格夫匹尔斯的“黑豹”防线。这条战线长达650公里,用于阻止苏军进入波罗的海三国。
1944年7月,巴格拉季昂战役期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团军在维捷布斯克遭遇惨重损失,集团军仅有3个师向西北方向败退。在苏军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逼迫下,德军退往立陶宛,与北方集团军群一道防守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至德国东普鲁士的狭窄地段。不久,德军统帅部将第3装甲集团军划归北方集团军群指挥,并给该集团军划拨了新的部队,至7月中旬,莱因哈特的麾下再次组建3个军级集群,恢复了一定的战斗力。
在巴格拉季昂战役的后半段,巴格拉米扬指挥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继续扩大战果,尾追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进入立陶宛境内。7月27日,苏军攻占希奥利艾,打开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大门。7月31日,一支苏军坦克旅(近卫第3机械化军近卫第8机械化旅)在旅长克列麦尔上校的率领下,经过一夜强行军一口气突进125公里,抵达波罗的海里加湾。至此,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和东普鲁士的陆上联系被切断。
前线进展如此迅速,甚至让苏军统帅部对战报将信将疑。为此,近卫第3机械化军军长命令克列麦尔灌上3瓶波罗的海的海水,用专机送到莫斯科,摆在斯大林的办公桌上,才让统帅部相信这个事实。
但好景不长,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调来的装甲部队陆续抵达北部战线。第3装甲集团军一下子得到了2个装甲军(5个装甲师、1个装甲步兵师)、800辆坦克的加强,苏军的攻势被迅速遏制。
8月中旬,德军开始反击。初期的进展比较顺利,很快就抵近希奥利艾,但随后苏军的抵抗开始猛烈。为了挡住德军的装甲集群,原隶属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划归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连同原地驻守的近卫第2集团军、第51集团军和3个坦克军,苏军同样遏制了德军的反击。
战至8月21日,德军攻占图库姆斯,在该地和里加(拉脱维亚首府)之间形成了一条30公里长的走廊,重新恢复了北方集团军群和东普鲁士之间的陆上联系。至此,双方均耗尽进攻力量,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平静。可苏德双方彼此都清楚,下一场大战即将展开。
截至1944年8月,德军在东线兵力最雄厚的军群要数北方集团军群,他们在年初经历的打击(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相比中央集团军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损失要小得多。经过补充,新任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的麾下有60多万人(不算第3装甲集团军)。可他们的战线也非常漫长,从南面的拉脱维亚里加湾一直向北延伸,直至爱沙尼亚北部、芬兰湾的纳尔瓦,长达600多公里。
在德军防线对面,从北至南部署了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第2方面军和第1方面军,同时,更南面的苏军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正试图攻入东普鲁士。虽然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和东普鲁士之间的恢复了陆上联系,可南部防线、图库姆斯和里加之间的走廊太脆弱,北方集团军群仍然面临巨大的危险。
在战线的北面,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于7月间突入拉脱维亚。在其凌厉攻势下,德军黑豹防线的重要据点一个接一个丢失。7月21日,苏军第67集团军、第1突击集团军从德军第38军手中夺取了奥斯特罗夫,从而在德第16、18集团军之间撕开了一个口子。7月23日,苏军第42集团军占领了普斯科夫。至此,德军的黑豹防线基本瓦解。
在过去的几个月间,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官频繁更换。曾经担任集团军群司令2年之久的屈希勒尔在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后期被解职。接替屈希勒尔职务的是东线的防御大师莫德尔,在其果断的措施下,德军撤到黑豹防线,战线得以稳定。此后不久,莫德尔南调,林德曼接任集团军群司令。也正是在此期间,德军的黑豹防线遭受一系列的打击。对战局丧失信心的林德曼要求将部队撤到东普鲁士,被希特勒一顿训斥。在丢掉防线重要据点波洛茨克后,希特勒下令解除了林德曼的职务,改由纳尔瓦集群指挥官弗里斯纳接任集团军群司令。7月底,北方集团军群战事越来越吃紧,希特勒将自己的爱将舍尔纳从南乌克兰集团军群调到北方集团军群,弗里斯纳则担任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
在此期间,希特勒考虑过放弃波罗的海三国。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海军司令邓尼茨阐述了波罗的海的重要性。他认为:坚守波罗的海有3个理由,其一是德国军事工业急需的瑞典矿石需要经过这片海域运输回德国本土;其二,海军潜艇训练基地就在波罗的海沿岸,
而且这里还有海军的军港,被盟军赶出大西洋的德国海军大型水面舰船就停泊在这些港口内;其三,波罗的海三国亲近德国而且仇视苏联,所以德军能够得到当地人的支持。
邓尼茨的意见起到了关键作用。实际上,这位出色的海战战术专家的意见往往能够得到希特勒的采纳。例如希特勒决心坚守克里米亚半岛,也是因为邓尼茨承诺海军能够给守卫克里米亚的第17集团军充足的给养和可靠的海上撤退路线,才让希特勒下决心坚守半岛。
计划攻入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部队包括戈沃罗夫指挥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兵力20万人,当面德军是驻守在防线北端的纳尔瓦集群;马斯连尼科夫指挥的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兵力25万人,当面是德军第18集团军;叶廖缅科指挥的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兵力39万人,当面是德军第16集团军左翼;巴格拉米扬指挥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兵力36万人,当面是德军第16集团军及第3装甲集团军一部。上述4个方面军总兵力超过120万人,德军兵力70万余人。
对于德军面临的形势,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和几位前任的意见一样,认为自己的防线太长了。不过,能够成为二战后期希特勒的宠将,舍尔纳有一套有效对付希特勒的办法。他没有直接要求缩短防线,而是悄悄地把北部爱沙尼亚境内纳尔瓦集群和第18集团军的一部分兵力南撤,加强给第16集团军,而且准备苏军在北面一旦发起大规模攻势,纳尔瓦集群将退守爱沙尼亚西部岛屿,第18集团军则立即撤到拉脱维亚,德军将以里加为核心坚守防线,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撤到里加湾以西的库尔兰半岛。
让舍尔纳有底气坚守的重要原因是自己手上的兵力,除了刚才提到的70余万部队,集团军群的坦克数量也非常可观,在他麾下的第3装甲集团军,装备了1200多辆坦克,编成5个装甲师、2个装甲步兵师和若干个独立作战单元,他们大部分部署在里加走廊地带,确保北方集团军群的后撤通道。
让舍尔纳沮丧的是空军力量不足,能够支援其作战的飞机只有300多架,而苏军自反攻以来,除了地面坦克越来越比德军强之外,逐渐被苏军掌控的制空权让德军的机动能力大受限制,装甲部队也时常遭受严重损失。
更让他揪心的是,当面苏军的兵力继续膨胀。到了9月份,苏军4个方面军兵力达到150万人,坦克3000多辆、作战飞机2200多架。而且苏军经过一段时间的补充和休整,随时可能对己方发起新一轮的进攻。
1944年9月14日,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军转入进攻。为了协调各方面军行动,苏军统帅部任命华西列夫斯基担任大本营代表,统一指挥波罗的海战役。
首先遭受打击的恰恰是德军兵力薄弱的北部防线。在这个方向,苏军集中70个步兵师和两个坦克军对纳尔瓦集群和第18集团军实施猛攻。次日,舍尔纳借机向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请求收缩自己的防线。9月16日,纳尔瓦集群一部奉命西撤至塔林港(爱沙尼亚首府),第18集团军和纳尔瓦集群另一部则南撤,进入拉脱维亚境内。至此,舍尔纳实现了自己预先设计的第一步计划。
利用德军主动后撤的时机,战线最北面的苏军里宁格勒方面军转入进攻。9月22日,戈沃罗夫的方面军所属第8集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的协助下夺取塔林。当他们冲进港口时,德军已经将这里彻底破坏。德军纳尔瓦集群也遭受了较大的损失,苏军来得太快,计划撤往爱沙尼亚梦海峡群岛的德军后卫部队还没有来得及登船,他们遭到苏军海上和空中的双向打击。
不得不提的是叶廖缅科的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他的左翼进攻一开始就不顺。其当面德军第10军负责保护第18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的结合部,在第18集团军奉命南撤后,他们负责坚守防线,掩护集团军主力撤退。因此,叶廖缅科的部队在这里遭遇德军第10军的顽强抵抗。直到9月22日,苏军才突破德军阵地。可叶廖缅科没有及时投入方面军第二梯队,丧失从战线中段突入德军防线的良机。至9月27日,德军放弃整个北部防线,收缩至里加核心阵地,他和友邻波罗的海第3方面军暂时停止了进攻。
德军则因为及时调整部署,大量部队收缩至里加一线,战线缩短了将近一半。尤其是节省下来的部队,及时增援里加以南地区,遏制了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进攻。
在战线的南部、里加湾走廊地带。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同样于1944年9月14日转入进攻。当天,第4突击集团军和第43集团军在空军第3集团军的支援下,猛攻里加湾走廊东段,在他们身后还有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原本德军可以依托梅梅莱河和利耶卢佩河屏障固守,可苏军提前在上游修筑河坝,导致两条河流的水位骤然下降,苏军的步兵和坦克轻易地渡过了这两条河流。
当天,德军第16集团军所属第502重型坦克营投入反击。德军的反击持续了1个多小时,27辆虎式坦克被击毁6辆,却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