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十次打击之七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2):又是第6集
前文花费了大量篇幅介绍了罗马尼亚的局势和各方势力。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并不是一场纯粹的军事战役,其中掺杂了很多战场之外的因素,包括罗马尼亚为摆脱德国在前线和后方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在战役爆发的第一天,罗军就开始出现有组织地撤退,战役进行几天后,首都布加列斯特发生政变,独裁者安东内斯库被国王米哈伊一世逮捕,并转而对德国宣战。
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耗费了苏军几个月的时间准备,可战役最关键的只有8月20~22日这三天。此役,德军第8集团军损失过半,第6集团军则在1943年初首次被歼灭在斯大林格勒之后,在普鲁特河东岸再次被全歼。如果说德军非要找出德军的进步的话,那就是集团军司令皮科没有成为第二个保卢斯。
1944年8月19日,苏军发起一些营级规模的进攻,这是苏军惯用的“战前火力侦察”行动。经过一番试探进攻,苏军退回了出发阵地。长期征战东线老兵都知道,苏军发起总攻前的第一板斧已经落下,明天清晨将迎来一场猛烈的炮击,然后将决定双方的命运。
1944年8月20日清晨,在东线基茨坎登陆场,德军老兵们预计的炮击如期而至。炮击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目标是苏军进攻地段前沿至纵深8公里地段,最后仍然是喀秋莎火箭炮收尾。接着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第46集团军右翼、第37和第57集团军从基茨坎登陆场涌出,冲向德军防线。这里是德军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
同一时间,乌克兰第3方面军所属第5突击集团军在基什尼奥夫向德军第6集团军主力发起牵制性进攻。第46集团军左翼负责监视对面罗军第3集团军主力。
在苏军主要突击段,共有德军5个师和罗马尼亚2个师,身后是集团军预备队第13装甲师的40辆坦克。
作为主要进攻地段的主要突击方向,苏军第37集团军所属近卫第6步兵军和第66步兵军集中在9公里地段,当面守军仅有德军第306步兵师。发起进攻后,苏军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阵地前沿的雷区。借助炮火的掩护,工兵把残存的地雷排除掉,步兵紧跟其后快速通过了雷区,开始向德军纵深推进。
很快,顺着狭窄的战线,形成了一股巨型洪流。以平均每公里一个半步兵师、17辆坦克的强大力量汹涌而下。在密集步兵和坦克群后面,每公里地段平均摆放着242门火炮和迫击炮,另有31门火箭炮,发射出的双层徐进弹幕覆盖了1.5~2公里的纵深。
从空中杀来的苏联战斗轰炸机逐个摧毁德军火力点,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都不放过。在这毁灭性炮火和空袭中,德第306师一半的兵力和几乎全部火炮化为乌有。当残存者终于透过硝烟探起头来时,滚滚奔腾而来的钢铁和人海已经涌到面前。
一个德国营长企图撤走他的部队,却陷入飞机、迫击炮和机枪交织而成的火网,被打得非死即散。德国空军的几支部队,包括第52战斗联队第2大队和第2攻击机联队第3大队匆匆投入战斗,企图拯救地面守军。但在绝对优势的苏联空军面前,这些行动全然无效,德军防线很快被冲垮了。
在沙罗欣第37集团军的右翼,苏军第57集团军的进攻很不顺利。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第57集团军只能投入1个步兵军,当面则是德军3个步兵师。更让苏军难受的是在进攻地段的中央,还有一个德军坚固的火力点,将苏军进攻队形分为两段。经过一天的激战,第57集团军的战果非常有限。
在第37集团军的左翼,苏军第46集团军进攻一开始遇到了德军第29军顽强抵抗。德军第29军是德罗混编军,从西至东为罗军第4山地师、罗军第21步兵师和德军第9步兵师。由于兵力不占优势,苏军进展缓慢。战至午后,西面的罗军第4山地师防线突然崩溃,导致第29军防线动摇。
至当日日终,苏军第37和第46集团军向守军防线推进了8~12公里,一些地段已经突入到德罗联军的第二道防线。只有第57集团军当面的德军三个师基本守住了阵地。
在后方,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弗里斯纳和第6集团军司令皮科有些慌乱,但弗里斯纳坚持认为苏军从基茨坎登陆场的进攻是辅助进攻,所以没有从基什尼奥夫方向抽调第6集团军主力增援。而只是把第13装甲师投入战场,并从第52军抽调出第384师一部增援到防线最危急的第306步兵师防御方向。他们的这个决策最终导致了己方的严重失败!
在西部战线,苏军的进攻地段位于雅西至西面的特尔古弗鲁莫斯,宽度52公里。前文提到,按照苏军统帅部的要求,马利诺夫斯基将主要突击宽度设定在16公里宽的地域,这里将集中方面军所属近卫第7集团军和第27、第52集团军。当面守军大部分是罗马尼亚军队,包括罗军第5、第6和第4军,三个军对位苏军第27和第52集团军。在雅西地区,苏军近卫第7集团军对
位德军第4军(也称米特集群)。
除了一线攻防部队,苏军在主要突击地段配备了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和第18、第23坦克军。德军防线的身后,是集团军群最强大的一支装甲部队-罗马尼亚第1装甲师。除此之外,德军第10装甲步兵师也有一定数量的坦克。
马利诺夫斯基第一天的进攻更加顺利,8月20日,同样经过长时间的炮火准备(炮火烈度比东部更强),苏军开始转入进攻。和东部战线罗军的情况类似,西部战线罗军在顶住苏军半天的进攻后开始溃败。尤其是特罗菲缅科的第27集团军,他们很快就突破了罗军第6军的防线,到中午时分已经推进了16公里,顺利渡过了巴赫卢河。
马利诺夫斯基决定提前投入坦克部队,争取尽早拿下方面军第一个重要目标马雷山防线。14时,克拉夫钦科的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投入战场,很快他们就超过步兵,向马雷山方向突进。
德军第8集团军沃尔勒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他清楚自己的软肋在哪里。当天下午他下达的两道命令都极有针对性,首先他命令一线的德军第76步兵师后撤至马雷山防线,然后命令罗军第1装甲师(装备7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和罗军第18山地师投入战场,向苏军发起反击。
当天下午,双方坦克部队遭遇,并随即爆发大战。一场混战后,罗马尼亚第1装甲师损失过半,随后撤离战场。他们宣称击毁苏军坦克60辆。罗军宣布的战果显然有很大水分,其实他们此战的意义不在消灭多少苏军坦克,这对战局没有太大影响,真正的作用是他们成功掩护了德军第76步兵师顺利撤到马雷山防线。当夜幕即将降临时,苏军坦克抵近马雷山防线,德军第76步兵师依托工事遏制了苏军的攻势。
在东侧,第52集团军在日终时分打到了雅西近郊,近卫第7集团军则被德军第4军拖住,进展缓慢。当天晚些时候,沃尔勒向雅西投放了来自总预备队的德第10装甲步兵师。至此,双方第一天的战斗结束,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局面略好,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由于没有及时抢占马雷斯防线,他们需要在战役的第二天面对一块难啃的骨头,同时还会在雅西遭遇德军第10装甲步兵师的反击。
8月21日,托尔布欣决定投入自己的坦克机械化部队,他指挥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有2个机械化军(各有200余辆坦克),其中第7机械化军加强给第37集团军,第4机械化军加强给第46集团军。当天早晨,第7机械化军一投入战场就突进了7~10公里。本来进展一切顺利,可该军却和己方步兵挤在了一起,拥堵的道路让第7机械化军的行进速度马上慢了下来。
另一路坦克集群第4机械化军没有这样的遭遇,他们很快超过步兵,继续向纵深挺进。在此期间,皮科动用第153野战训练师一部试图阻止苏军坦克集群,可这样的部队哪是一个机械化军的对手,他们的阻止效果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更何况,苏空军控制了战场的制空权。为进攻部队提供空中掩护的两个空军集团军在8月20~21日共计出动飞机6350架次,让德罗联军品尝到了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滋味。
当天上午,弗利纳斯在自己的指挥部接待了来访的罗马尼亚统帅安东内斯库,前者表达了守住防线的信心,尤其强调自己在西线的马雷山挡住了苏军的攻势。至于东线,他坚信是苏军的辅助进攻。安东内斯库此行的目的是试探,他需要综合评估自己面临的处境,然后做出下一步行动。在结束这次访问后,他动身返回布加勒斯特,面见年轻的国王米哈伊一世。
下午,东部战线情况恶化的消息传来,尤其是苏军强大的坦克集群的出现,证明了弗里斯纳和皮科的判断是错误的,这里的进攻具有决定性。他立即命令第6集团军所有部队后撤,回防普鲁特河渡口,掩护整个集团军群撤往罗马尼亚腹地。同时,他致电德军统帅部,告知自己的撤退命令。
第6集团军司令皮科担任集团军级指挥官的时间不长,他此前长期担任第30步兵军军长一职,面对危机的表现可以用糟糕来形容。接到弗里斯纳的命令不久,苏军第4机械化军的坦克误打误撞地冲到了他的指挥部附近,情急之下的皮科顾不得手下20多万将士,率领指挥部人员西逃,他的集团军连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从此陷入混乱。
在战线东部,马利诺夫斯基在8月21日投入了手上所有的坦克部队,第18和23军坦克军的400多辆坦克和第6集团军的500多辆坦克同时出现在战场上。
其中,第18坦克军指向雅西,他们在那里撞上了德军第10装甲步兵师。第27集团军、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和第23坦克军则负责围攻驻守在马雷山防线的德罗联军,如果不能快速通过马雷山防线,德军就会及时撤到普鲁特河右岸,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要达成的“围歼德军主力”的目的也将化为泡影。时间在一点点过去,苏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指挥部和后方苏军大本营都焦急地等待前线消息。
在雅西,进攻一方是舒米洛夫指挥的近卫第7集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