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1944年十次打击之九:巴尔干的红色旋风
1944年的第九次打击并不是一场关系紧密的大规模战役,而是由三次在巴尔干地区的进攻战役组成。经过此次打击,苏军夺取了巴尔干大部分地区。在半岛南端,斯大林按照约定把希腊留给了英国人。在北面,苏军进入匈牙利腹地。
二战时期,按照对苏德英三方的态度划分,巴尔干地区的国家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奥地利,它本就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二战爆发前就并入了德国。战争爆发后,奥地利军队也纳入德军,一同参与德国入侵波兰、法国、苏联等国家的战争。希特勒本人出生在奥地利,所以对奥地利也有特殊的情感。整个二战期间,奥地利籍的将领表现也很出色,涌现出很多名将,例如空军第4航空队司令亚历山大·勒尔,1945年出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的伦杜利克。
第二类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三国长期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情感上对德国更亲近。所以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三个国家都依附在德国羽翼之下,派出本国军队一同出兵。但上述三个国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之间有很深的历史积怨,特别是关于特兰西瓦尼亚的归属问题,成为双方的矛盾焦点。
苏德战争时期,两国参战部队都隶属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战场上的友军却相互敌视,时常爆发冲突。历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都不敢将两国军队部署在相邻的地段,而是在其之间部署一支德国部队。
二战爆发前,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不久该国分裂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王国。其中,斯洛伐克在民族认同上更亲近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后,在苏德战场交战双方的阵营中,都出现了斯洛伐克籍军队,其国内也有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支持的游击队。
第三类是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两国同样亲近苏联,特别是保加利亚。在苏德战争期间,希特勒曾经要求保加利亚独裁者常可夫出兵入侵苏联,可保加利亚方面以各种理由拒绝出兵,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给希特勒提供一兵一卒。
南斯拉夫的情况和保加利亚类似,政府虽然亲德,但民众中以塞尔维亚族为代表的民众视苏联人为兄弟,所以不可能与苏联为敌。战争期间涌现出来的南斯拉夫旗帜性人物铁托虽然是克罗地亚人,但作为一名强烈的爱国者,更愿意在德国、英美和苏联之间达成一种平衡。
第四类是巴尔干半岛南端的希腊。英国出于对地中海航线的安全,在过去数百年间都重视和希腊的关系,特别是和希腊王室的关系极为密切。但希腊民众并不喜欢英国人对自己指手画脚,渴望摆脱英国人的束缚。二战后期,希腊境内有抵抗运动组织的游击队,他们在苏联的支持下解放了本国绝大部分国土,这一点让丘吉尔非常担忧。
德国方面,在1944年的夏天,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后,战线继续西移,已经退往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期间经历了一次惨败,第6集团军几乎全部损失在普鲁特河东岸,第8集团军也损失过半。战役期间的友军罗马尼亚临阵倒戈,屁股坐在了苏军的大腿上。1944年9月,南乌克兰集团军群退往西北方向的匈牙利,与北面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互为犄角。
在巴尔干地区,德军还有一支重兵集团,就是驻守在巴尔干南部南斯拉夫和希腊的F集团军群。由于战局变化太快,F集团军群还没有和北面的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打开通道。
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此前的战役中已经多次提及,由于两支部队已经进入巴尔干腹地,远离苏联边境,继续原番号已经不适宜,反倒有越来越强烈的讽刺意味。1944年9月23日,希特勒下令将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改称A集团军群,将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再次改称南方集团军群。
苏军方面,进入巴尔干地区的部队有3个方面军,分成三个作战方向。在北面,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与德军A集团军群对峙。其中科涅夫的方面军左翼如果继续西进,需要突破德军在喀尔巴阡山的防线。
在中部,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尾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准备进入匈牙利。在南部,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在完全占领罗马尼亚后,将继续南下,夺取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
按照苏军统帅部的计划,下一步各方面军需要整补,特别是乌克兰第1、第2和第3方面军刚刚经历一场恶战,物资和兵力消耗很大。可巴尔干地区局势急速变化,苏军不得不提前发起新的攻势。
1944年8月4日,时任斯洛伐克王国国防部长恰特洛什秘密飞往莫斯科,他此行是代表陆军总参谋长戈利安面见斯大林,告知苏军斯洛伐克军队要发动兵变,希望苏军尽早进入斯洛伐克境内。
此时,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刚刚渡过维斯瓦河,正与德军A集团军群(时称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争夺桑多梅日登陆场,方面军
的主力都在战线的北翼,南翼的部队包括方面军所属第18、第38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正逼近斯洛伐克(不久第18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新组建成乌克兰第4方面军,由彼得罗夫任司令员),距离斯洛伐克边境还有50~60公里,当面是德军A集团军群南翼驻守的喀尔巴阡山脉各处山口。
会谈的结果不得而知,但不久斯洛伐克境内的局势陡然升温。亲德的斯洛伐克政府总统蒂索已经察觉到国内的火药味,于8月12日发布军事管制法。8月27日,斯洛伐克政府士兵杀死了22名德国军官,局势从此无法收拾。8月29日,斯洛伐克境内爆发起义。
8月31日,驻扎在边境地区的斯洛伐克第1军派代表赶往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的司令部,请求苏军尽快从杜克拉山口和武普科夫山口进入斯洛伐克,第1军将会从内线接应苏军。遗憾的是,就在科涅夫与斯洛伐克代表商谈时,德军抢先一步,将斯洛伐克第1军缴械,2.2万斯军被俘,仅少量部队逃往斯洛伐克内地。9月2日,蒂索将恰特洛什免职,而后者已经与起义军会合,开始领导起义军作战。
9月,起义军已经发展到4万多人,拥有4万支步枪、1500挺机枪、200挺重机枪、200支自动步枪、160门迫击炮、12辆坦克和20架飞机。起义军主要活动地区在斯洛伐克的中部地区,这里德军的兵力要空虚得多。9月间,苏军还给起义军提供了大量反坦克枪和武器弹药,以抵抗德军围剿。
在解除边境危险后,德军也并没有从边境抽调野战部队围剿起义军,而是将第178装甲训练师、“席尔”战斗群、“舍费尔”战斗群等部队共1万多人投入到镇压起义军的行动中。战至9月底,德军一步步压缩起义军占领的地区,但无力肃清起义军部队。
斯洛伐克境内的局势迫使斯大林要求苏军提前行动。9月2日,他命令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和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员彼得罗夫突破德军在各处山口的防御,与斯洛伐克境内的起义军会合。9月8日,苏军经过几天的准备,陆续发起攻势。
担任此次进攻主要任务的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该方面军包括格列奇科指挥的近卫第1集团军、茹拉夫廖夫指挥的第18集团军、近卫第17步兵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方面军兵力合计37.8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14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322辆、飞机1165架。
乌克兰第1方面军计划投入莫斯卡连科的第38集团军、近卫第1骑兵军、第25坦克军,兵力9.9万人。此外,在苏军战斗序列中,还有一支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组建的第1军,由斯沃博达指挥。该军下辖2个步兵旅、1个空降旅和1个坦克旅,兵力1.5万人。上述兵力总计约50万人。
苏军当面的德军是A集团军群的右翼,包括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一部,此外还有匈牙利第1集团军,德军兵力约30万人、匈军约15万人。苏军虽然兵力占优,可守军已经占据了山口要地,在此前斯洛伐克人修筑的工事基础上,德军在高地和居民点设立了大量支撑点阵地,以铁丝网或交通壕加以连接。还在道路上埋设了大量地雷和障碍物,包括用石头和圆木筑起来的1.5米高街垒。因为是在山地设防,德军的防御兵力绰绰有余,有力量严密封锁接近山口的所有道路并把防御纵深一直延伸到翁达瓦河。
首先转入进攻的是莫斯卡连科的第38集团军,9月8日上午,苏军经过2个小时的炮火准备,以6个步兵师在1个坦克旅的支援下发起进攻。在凶猛炮火掩护下,苏军第一天的进攻异乎寻常地顺利,当天就穿透了德军第一道防线,推进10~12公里。
9月9日凌晨,德军预备队抵达,随即展开反击。他们向第38集团军当面投入了第1装甲师和第75步兵师,还在沿着山脉构筑的第二道防线站稳脚跟。正在重组的第8装甲师也组织了一个战斗群(1个步兵团和2个坦克连)前来参战。作为应对,莫斯卡连科投入了近卫第4坦克军、第25坦克军、捷克斯洛伐克第1军,还把前线已经为数不多的骑兵投入战场。
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攻势乏善可陈,战至9月14日也仅推进了23公里。值得一提的是近卫第1骑兵军,他们于9月10日从突破口进入战场,为了行动方便,全军只携带了几门小口径火炮和少量的弹药,沿着茂密森林环绕的山谷前进。
起初的进展顺利,只遭到几处德军独立火力点的阻拦。9月13日,他们越过国境线进入斯洛伐克境内。随后近卫骑兵军遭遇德军装甲部队,德军坦克很快就击溃了苏军骑兵,并切断了他们的后路,该骑兵军也和后方部队失去了联系。
如果在山地进展不顺还有理由可说,可要是损失了一个近卫骑兵军,科涅夫就无法向统帅部交代了。9月15日,第38集团军恢复攻势,近卫第4坦克军和新调来的第31坦克军拼命地冲击德军阵地。终于在9月19日夺取了一条通往斯洛伐克境内的一条小路,并于次日会同捷克斯洛伐克第1军攻占杜克拉。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