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十次打击之七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1):各怀鬼胎
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是苏军1944年十次打击中的第七次打击。在这一年的东线,德军的四个主要重兵集团从北到南依次遭到打击。
1944年1月,苏军的第一记重拳砸向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屈希勒尔的防线很快被苏军撕碎,接下来就是一路溃败。苏军不仅打通了列宁格勒与莫斯科的铁路线,还将德军向西南驱赶了200多公里,退守波罗的海沿岸的楚德湖一线。如此糟糕的表现,让人很难相信他们曾经是一支钢铁雄狮。
1944年6月,苏军的第二记重拳砸向战线中段。240万苏军如摧枯拉朽一般突破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集团军群所属4个集团军中的3个遭受毁灭打击,不得不退守波兰境内。
第三记重拳砸向的是南线的德军北乌克兰集团军群。1944年7月,苏军发起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仅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向西推进400公里,歼灭北乌克兰集团军群30万~40万人,彻底将德军赶出乌克兰。
到了当年8月,苏军将目标锁定在主要战线南端的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身上,他们是从苏联境内撤出的最后一支尚保有相当战力的重兵集团。
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成立于1944年3月底。在1944年春季第聂伯河右岸攻势后,南方集团军群第8集团军、A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退守喀尔巴阡山东麓、苏罗边境地区,并在雅西至基什尼奥夫一线构筑了新的防线。希特勒撤销了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战斗序列,以上述3个集团军组建了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不久之后,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也编入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
集团军群首任司令是希特勒的新宠舍尔纳,后来因为北方集团军群形势更加危急,希特勒于1944年7月24日下令,将舍尔纳和北方集团军司令弗里斯纳对调,由后者担任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
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担负的任务名义上是进攻苏联的乌克兰地区,可那只是希特勒的一厢情愿。该集群更实际的任务是守住罗马尼亚,阻止苏军进入巴尔干地区。巴尔干的重要性在以前已经多次介绍过,抛开这个地区地缘的重要性,战时的巴尔干地区也在给德国提供着实实在在的利益。
首先是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是德国战时最重要的石油供应地。仅在1943年,罗马尼亚就给德国提供了250多万吨石油。不仅如此,德国还要求罗马尼亚出巨资在摩尔达维亚(今摩尔多瓦)修建机场和油田设施,罗马尼亚统帅安东内斯库也一并照办。
罗马尼亚的第二个价值是他处在苏联进入巴尔干的通道,守住了罗马尼亚,苏联就不会染指巴尔干地区。在战时,罗马尼亚、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巴尔干地区国家是德国重要的粮食供应地,还向德国提供铜、铅、锌、锑、铁矾土等工业原料。
罗马尼亚第三个价值是为东线输送了大量的兵员,虽然罗军的战斗力有限,可将他们部署在相对次要的地区,能够节省德军兵力。更何况罗军的战斗虽然远不及德军,可在仆从国中(不包括芬兰),罗军的表现已经算是好的了。
作为回报,德国给罗军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并派遣顾问团指导、训练罗马尼亚军队。此外,德国还向安东内斯库承诺,在打败苏联之后,罗马尼亚不仅可以收回北布科维纳和比萨拉比亚,还可以得到第聂伯河右岸的大片乌克兰领土。
拿石油和粮食换来的东西似乎并不丰厚,武器是罗军急需的,可第聂伯河右岸的土地还只是一张大饼。为了让自己少吃亏,罗马尼亚提供给德军的石油在1944年之后开始减少。
在罗马尼亚内部,国内的各方势力与德国、英法和苏联构成了复杂的关系,各方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都在争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罗马尼亚国内的政治势力主要有四股,他们是以霍里亚·西马为首的绝对亲德派;以国王米哈伊一世为首的保皇派;以玛尼乌为首的罗马尼亚国家农民党和以安东内斯库为首的民族派。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并不是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所以在介绍战役前,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罗马尼亚当时所处的国内外局势。
一战结束后,罗马尼亚脱离奥匈帝国,成了主权独立的国家。在对外关系上,国王卡罗尔二世和他的继承人米哈伊一世都亲英美,这让德国和苏联心存芥蒂。
影响罗马尼亚政局稳定的是与邻国的领土纷争。首先,罗马尼亚与西北面的邻居匈牙利都是从奥匈帝国分离出来的国家,他们都宣称对特兰西瓦尼亚地区拥有主权,这个地区被罗马尼亚实际控制着。
罗马尼亚和苏联在比萨拉比亚地区也存在领土纷争,这里居住的大部分是罗马尼亚人。在1812年,沙俄从奥匈帝国手中夺取了比萨拉比亚。一战结束后,新生的苏联内部陷入纷争,罗马尼亚趁机以“民族自决”的方式将比萨拉比亚吞并。当时的苏联还无暇顾及边疆地区,可一直没有忘记这段恩怨。
二战前,罗马尼亚国内的
法西斯势力抬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组织是“铁卫军”。后来的罗马尼亚领袖安东内斯库也曾经加入该组织。铁卫军首领霍里亚·西马是一名极端的亲德派。
二战爆发初期,苏德之间有一段短暂的蜜月期,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开始向巴尔干地区渗透。德国的方式是拉拢匈牙利,并逼迫罗马尼亚将特兰西尼亚归还给匈牙利。在德国的武力威逼下,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不得不屈服。同时,苏联于1940年6月侵占了比萨拉比亚,并寻找借口将“北布科维纳地区”也并入苏联。
时任国防大臣的安东内斯库和铁卫军首领西马对皇室的软弱无能非常愤怒,一向仇视苏联的二人对斯大林更是恨之入骨。不过,他们都选择性无视了德国人的从中作梗,把丢失特兰西尼亚的怨恨算到了匈牙利的头上。西马甚至宣称:“罗马尼亚不需要地理上的统一,只要接受大德意志帝国的统一保护就可以了!”他的这番言论激怒了坚决反对割让领土的安东内斯库。
1940年9月,在希特勒的逼迫下,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授权安东内斯库组阁,后者随即逼迫卡罗尔二世将皇位传给了自己19岁的儿子米哈伊一世,其本人则自封领袖,成为罗马尼亚的独裁者,西马则出任新政府的副首相。
此后,西马因为仍然指使铁卫军在国内制造恐怖,安东内斯库于1941年取缔了铁卫军,西马也暂时离开了罗马尼亚,流亡德国。
在这次事件中,希特勒没有站在“无底线亲德”的西马一边,这主要是因为西马领导的铁卫军在罗马尼亚国内不得人心,更具有政治智慧的安东内斯库更具备领导罗马尼亚的能力,所以他默许了安东内斯库的行为,而把西马这条哈巴狗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准备日后生变所用。
被推上皇帝宝座的米哈伊一世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一个“只知道享受生活”的公子哥。安东内斯库执政后,他识趣地退居幕后,凭借着皇室势力,安东内斯库至少在表面上完全效忠米哈伊一世。
战后执政罗马尼亚的国家农民党在这个时候还比较弱小,他们是罗马尼亚国内的亲苏派。对于苏联侵占罗马尼亚领土一事,他们的主张也相对温和,希望通过外交协商解决争端。随着苏军反攻的炮声距离罗马尼亚越来越近,玛尼乌领导的国家农民党的作用越来越大。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所有的仆从国中,罗马尼亚是最积极的一个。他们渴望收复自己的国土,也对富饶的乌克兰地区垂涎三尺。但战争远比他们想象的残酷,1943年初,罗军第3和第4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及苏军后续实施的冬季反攻中被歼灭。安东内斯库与芬兰统帅曼纳海姆一样,看到了为期不远的失败,开始转变态度。
1943年4月,他在一次会面中,向希特勒建议与英美停战,转而全力对付东线的苏联。希特勒自然没有采纳安东内斯库的意见,同时他也察觉到德国和罗马尼亚之间,已经出现英美的影子。在此后的几个月,德国和罗马尼亚的关系也趋于冷淡。
1943年秋,德军再次兵败第聂伯河沿岸,苏军距离罗马尼亚边境越来越近。为了让罗马尼亚继续输送兵员,希特勒主动和安东内斯库修复关系,并说了很多肉麻的话。尽管内心极不情愿,安东内斯库还是顶着国内巨大的压力重新组建第4集团军,交给了希特勒。1944年4月,当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撤到罗马尼亚边境后,安东内斯库又把重建的第3集团军编入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
作为一名极端反苏者,他无论如何无法接受苏军进入罗马尼亚哪怕一寸土地。与此同时,他还和希特勒达成协议,罗马尼亚军队不再完全听命于德军将领的指挥,而需要得到更多的指挥权,底气不足的希特勒也做出了妥协。
安东内斯库自然不会把自己的未来全部寄托在德国人身上,1944年3月,盟军地中海战区司令威尔逊亲王致信安东内斯库,要求他与德国断交,并向英、美、苏三国投降。安东内斯库给予了回复,他要求英美承诺派出空降部队进入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保护罗政府首脑机关。对此,威尔逊没有回应。在更早一点的时间,英国和苏联已经达成默契,罗马尼亚在战后划给苏联,英国则得到希腊。5月,安东内斯库主动中止了接触。
安东内斯库还跟苏联人建立了联系,本就对苏联反感的他收到了苏军的谈判先决条件后,没有急于答复,而是指示己方代表:尽量拖延谈判进度。随后,他赶往德国面见希特勒,提出德罗联军撤出北布科维纳和比萨拉比亚,以换取苏军的让步。希特勒识破了安东内斯库的本意,表示德军一定和罗军一道保卫罗马尼亚每一寸领土。
国王米哈伊一世在此期间也有所动作,时年仅23岁的国王比安东内斯库更实际,他本人和皇室虽然亲英美,可眼下英美的手根本无法触及罗马尼亚。所以,米哈伊一世主动拉拢国家农民党领袖玛尼乌,通过后者与苏联方面取得联系。
苏联给出的先决条件大体是:驱逐德军;支付战争赔款3亿美元;承认北布科维纳和比萨拉比亚归属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