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运”这个词最早出自北宋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大致意思是,小到人之疾病,大到世道的枯荣兴衰,都会随着气运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气运,便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的周期规律。
而真正让人们熟知这个词的是明代小说家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在那本众神争斗的神话故事里,“气运”好似游戏里角色头顶上的血条一样,几乎被“实体化”,无论是人教、阐教、截教还是西方教,不管是哪路的神仙大能,谁的“气运”更多更足,谁就更牛逼。
然而这个东西肯定没有小说里说的那么简单,气指气数,运指运道,这俩玩意都是玄之又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是靠着什么“法宝”、“法力”所能掌控的。
但是中国人往往就有一种神奇的能力,总能在杂乱无章、虚无缥缈的天机之中生生的总结出一些规律,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经验丰富老考生,面对完全看不懂的选择题,却能硬生生凭着感觉和经验选出正确的答案——这道题我不会做,但是我他妈就是能选对。
当然,这样的操作不是空穴来风的占卜,也不是信马由缰的胡扯,而是正儿八经的大数据分析。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大数据。中华民族是一个习惯记载自己历史的民族,大到王朝更迭的二十四史,小到地方县志,甚至个人的传记,都会有意的记录下来,这就给不少吃饱了没事干还试图窥测气运的才智之士提供了基本的“数据库”。
尽管这也是一件枯燥而繁琐的事情。但是各门各派都有这样的人来做这样的事。
所以每当王朝走到尽头,或是某个人走到末路,就会有“大明白人”站出来说“大X王朝气数已尽。”“某某人气数已尽”之类的话。
佛家的因果论,道家的缘法论其实都是对他们对气运推断的自家理论。
而我们公输门对于“气运”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
这套理论由鲁班大师提出,贾六发展,再由历代贾字派掌门完善,才初步成型,我们门里人称之为“风平二相论”。
这里的“风”指的是风水,“平”指的是平均,公输门不喜欢妄测国运,更喜欢从“基层”着手,研究个人的气运。通过漫长的观察发现,个人的气运和两个因素有一定的联系,这头一个就是风水。
这里的风水主要是指人居住的环境和先祖的坟茔,居所的磁场、风向、光照、坐卧位置对于人体每天都会有微妙的影响,一个良好的居住风水格局可以让人心情愉悦、精神饱满,整个人跟就跟浇了水的芹菜一般个,看上去就容光焕发,红光满面,这样的人寻常鬼魅都近不了身,相反恶劣的风水居住格局就会让人心情恶劣,精神萎靡,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进而鬼魅缠身。
祖坟风水问题,自不用多说,好的祖坟风水可以让后代受先祖英灵庇佑,从而增加人的运道,反之则是削减运道。要不然大家清明节忙吼吼一窝蜂的拜个什么劲呢。
至于“平均”这个概念就比较高深了。当年鲁班大师也是受到老子《道德经》的启发开展了相应的调查研究,正所谓: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儿八经的《道德经》七十七章,不是什么《九阴真经》)
鲁班大师发现,就人的气运而言,也是追求一个相对的平均,这里多点,那里就会少点,这几代旺点,下几代可能就挫点,当然这里说的“人”,不单单指个人,可能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族群。他认为人的气运就像一个不断摇晃的天平,一直摇摇晃晃的,但总会慢慢趋于平静。
这时有人就会说了,不对啊,我身边就有那个谁谁谁,一辈子极端倒霉,或者一辈子富贵顺遂。
不错,当年鲁班大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通过“大数据”的研究,他发现这个气运天平的晃动时间是极度不规律,有时长,有时短,幅度还不一样,一个长周期的震荡时间甚至可能会超过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寿数,而且这种气运“回报”规律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你如果硬要总结一个具体数学公式出来,那是天方夜谭,怕是最牛的算学家耗尽一生的时间也算不出来。
公输门的算学在各门各派中可谓数一数二,但是也没有能力演算天机气运。
不过我们可以估算(≈)。
单以叶家宰这个人的气运而论,他可谓是正儿八经的踩了狗屎运了。
要论风水他早年住在船上,祖宗更是都泡在长江里,根本无风水可言,但是这帮子渔户可是足足走了600多年的霉运,怎么着也该翻翻身了,于是这股子气运全都幸运的落到了叶家宰一个人的头上。
这也是为什么叶家宰即使心术不正、背信弃义却依旧混的风生水起的原因。
就连安艳红养的簸箕鬼都无法动他分毫。
如果当年叶家宰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行不义之事,现在搞不好都已经在中南海指点江山了。
当然了这些都是爷爷的个人观点。
不过按照爷爷的说法,也是因为叶家宰的这些恶行,600年的气运也在不断消耗,到现在也消耗的差不多了,而且可能会报应在子孙身上。
……
“承水脉的香火,你也叫了我一声哥子,我要劝你妹子一句,现如今是治世,不是旧社会,那些邪魔歪道的报复手段不可取……”
“那我父亲的仇就这么算了吗!”
安艳红一拍桌子,情绪十分激动。
“莫慌,莫慌。”
爷爷抬手劝慰道。
“哥子在这送你句话……”
“什么话?”
“多行不义必自毙,天理昭昭,善恶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