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虽然才开蒙,李想已然认识了这句话,而且在不断的理解这一句话。
一句话就好像说了无数句话,这是中国古文的一大特点。
看着阳光移了过去,李想挪动了一下位置,这样可以更好的晒到太阳。
对自己来说,目前的“止”,就是能安静的晒着太阳,肆意的散发着自己的思绪。
目前的环境和生活状态,李想并不抗拒。每天有人伺候自己生活起居,有人教自己读书写字,有人跟自己开心快乐的过活,当自己想要安静的时候,也不会有人要自己去折腾什么有的没的。
只是,内心中总是会出现几个人,有自己的父母,有自己的妻子,有自己的姐姐,也有……
或许,自己应该接受自己现在的一切吧,现在也有一个虽然只是小妾,却无比爱自己的母亲,有两个虽是嫡出,却从不会欺负自己,反而处处宠溺、维护自己的哥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嘴里不断念叨着这句话,李想不由想到大哥拿着这本书给自己的时候,眼中的希冀。
这是一个哥哥给自己疼爱的弟弟的,他觉得最好的礼物。
李想想到这里,不由的思绪又开始飘飞。现下的这个封建社会,读书是最好的出路。自从大哥有了功名,家里再也不用出各种徭役,再加上周边投献的土地,家里的生活,有了巨大的变化。从自己五岁开始,有了丫鬟,有了厨子,也有了马夫。生活眼见的变好起来,只是有些暴发户的感觉,这家庭条件变化,对自己来说,最大的就是,以前,自己的老父亲还需要去下田,现在,不需要了,有管家、账房等人负责许多事情,家里确实成了地主,大哥是功名在身,父亲就成了乡绅。
读书确实是一个能够改变命运的活动,不论是前世还是今生。
对于读书改变命运,李想是有发言权的。前世的李想,生于中原,高考是地狱难度的,所有人都在努力,只为了能够改变命运。李想本也只是大专学历,但因为在队期间努力学习,考上了军校,命运就此改变,转业后也是公务员。再也不用在家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再也不用每天考虑孩子上学学费的问题,再也不用守着那个又穷又破的房子,见了一个村长都得点头哈腰……
这本书是手抄的,应该是大哥的手笔。抄书不是一个好活动,很累,但又没有办法,这个时代如此,知识是昂贵的,想要学习知识,成本是巨大的。大哥可以每天读书,二哥却早早的开始经商,只因家里条件,当时,只能供大哥一人就学。大哥考上功名后,家里条件眼看着的变好了,大哥说服了老父亲,才有自己的开蒙。
当然,自己开蒙后的条件,比大哥那会儿好了太多,两个哥哥给了一堆的书。
前世其实也一样,教育资源是有限的,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更多,不努力的人,就只能将就着了。不同的是,后世的书籍无数,网络发达,想要学习知识,即使没有好的成绩,没考上好的大学,依然有学习知识的途径。
一次和朋友聊天时,聊到大学毕业难有工作的现象。其中一个说的特别深刻,姓郭,华夏民众大学毕业的。他说:其实,好大学好专业毕业的学生,依然是社会急需的人才。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你可以观察一下,要么是学校不好,要么是专业不好。因为,好的学校,依然能够提供足够的资源,不好的学校,那就没办法了,即使专业好,也没有那么好的资源,没有足够的资源,学生学不到太多的东西,没有本事,当然只能是混混日子就回家了。
所以说,并不是说大学生没用了,只是大学太多了,尤其是不够好的大学太多了,以至于那些很厉害的学校、专业都被“和光同尘”了。如果真的足够努力,依然能够考上足够好的大学、足够好的专业,依然能够成为社会争抢的宠儿。
“你欠图书馆的、欠自习室的,总有一天,得还”,耳旁萦绕着前世姐姐的嘱咐。姐姐是个厉害的人,家里条件不好,初中家里就动员她辍学,她硬是通过自己的成绩,让重点高中录取了她,免学费。体育特长生考入排名第四的师范大学体院,保送研究生,保送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美丽国留学三年。
但学习也不一定就能带来一切,比如,姐姐就学不到一个男朋友,还常自嘲的说“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我就属于世界上的第三种人”。也不知道姐姐现在在京城过的好不好,如果,她也准备结婚了,父母应该就会放心了吧。36岁不结婚,在前世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可能是因为一结婚就没有了许多的自由吧。
现在,这个大哥希冀自己努力的样子,竟莫名的与自己的姐姐开始重合。这也是宿命么?
曾经的李想,与姐姐的关系,并不是很好。
一个人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不得不活在另一个人的阴影里,这是很痛苦的事情,尤其是别人不断的跟你说:“你看你姐姐,知道家里条件不好,就一直在努力,看看你,怎么就不愿意读书呢?”
这无疑是李想叛逆的理由之一。但是现在看到这个满眼期冀却只会温文尔雅,给书却不逼着自己读的大哥,再想起自己的姐姐,莫名的有些泪目。
如果这是宿命的话,这辈子,自己是来还债的吧。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口中喃喃着这句话,李想眼中的丫鬟们,渐渐的,似乎真实了些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