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个多云的天气,春天的多云天其实挺冷的,可能还会下场雨什么的。李想不会发出什么感慨,他不是多愁善感的性格,肚子里没这个墨水。如果非要感慨一下的话,可能唯一的感慨会是,春天的多云天,确实要比冬天的暖和。
目前,自己最大的任务,至少,对于这个家来说,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这本《大学》。
学习这本《大学》并不容易。尤其是经历过前世各种白话文书籍的轰炸后,再看这种文言文类的书,就会感觉到,脑子所受到的泰山压顶般的压力。
白话文的出现,无疑是极大的降低了知识接受的门槛,使得大多数人都可以轻松的进入知识的海洋。但是,进入了知识的海洋并不代表这些知识也进入了你的脑子里。
看着手里这本书,这本大哥视若珍宝的书,是他觉着用作启蒙最好的书,也是他觉着对于自己成长进步最好的书……
不由叹口气,或许是自己浅薄了?《急就章》自己都发现好多要学习的内容,还没有大纲,真是,无语。
知识的学习其实是有过程的,李想的思绪又开始发散。
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接受有一个过程。
如果一个人要学习一个知识,或者说,让自己的内心出现一个新的认知,首先,要看到一个事物或者现象出现。这个事物或现象必须是自己未曾见过、未曾经历过、未曾听说过的东西,一个全新的东西,而且,必须是由自己亲眼看到这个事物或现象的出现;其次,看到后,人会不由自主的、用自己认知中,已经拥有的模板,去理解这个事物或现象。比如,前世的玻璃刚出现时,国人普遍认为是琉璃,并且认为价值连城,原因就是在国人的认知中,首次看到玻璃,并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东西,但它和琉璃相似,兼且和琉璃具有相似的特性,那么,就尝试使用琉璃的概念来理解玻璃,也不会差太多。我们在使用这个已有的模板理解事物或现象的前提下,去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有误,如果无误,那就说明我们在原有模板下又认识了一个新东西,如果有误,我们再尝试其他模板,当所有模板都被放弃后,才会尝试着接受,这是一个新的模板,或许自己需要重新设立一个认知。国人接受玻璃与琉璃不同,就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
只是,尝试着接受这是一个新的模板,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这需要从根本上,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并不万能的,这是一个否定自己的过程,并没有哪个人喜欢否定自己,这个否定,不管是别人做还是自己来做,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李想的认知,毫无疑问,是有极大的可塑性的,前世的教育告诉他,这个世界,有无数的未知领域,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时候,依然有无数的问题在等着人们去解决。
就像现在,手里的这本书,就是这未知的一部分,成为自己目前需要接受的一个认知。
李想不敢想象,也不能想象,古人如何能有这种哲学的思维,如何能有这种语言表达的能力,这种模板是从何而来,一样的从原始社会发展而来的历程,为何会造就不同的文化?
空气中开始飘过来湿润的气息,应该是要下雨了吧。丫鬟们开始收拾庭院中央,属于自己的小桌子,领头的过来请示自己是否要去亭子避雨,她知道自己不喜欢那个昏暗的房间。
进入亭子,远方的雨似乎也更近了些。昏暗的天光下,花草树木都开始变的朦胧,气氛变的安静低沉。
这让李想的思绪,发散到了更远的地方。
不知道家里现在如何了。
父母知道自己的情况,会痛心的吧,姐姐不知道是否会难过,老婆肯定会痛不欲生。每次想起他们,总会耽误很长的时间,幸亏自己不是很需要时间,下午的学习,还有一段时间才会开始。
人生是一个奇妙的历程,在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着几句话,其中一句话说:人啊,认识你自己。
李想现在有些认不清自己。第一,他不是天命之子。这个从他穿越来到这里,没有任何福利就能看出来。第二,他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任务,家里对他的要求也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第三,自己没有任何的先天优势。身体不强,记忆力一般,资源上,也就比村里的人强一些,对于知识上来说,强一些,多了些书,一个夫子,许多的时间和精力。
自己为何而来,不是说人生的终点是死亡么?那么,自己的到来,算是到了终点?终点是又一次的起点?
自己要到哪里去,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这似乎是个哲学问题,但是,直到自己来的那天,也没有哪个哲学家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哲学,李想有些了解的哲学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苏格拉底的哲学,这两种哲学都提供了对现实认知的一种方法。虽然不能让李想认清自己的现状,但李想乐意用回忆这些知识的方式,来打发自己的一部分时间。
苏格拉底的方式是不断的提出问题,你认为自己如何来到这里的?你认为自己为什么来到这里的?你觉得自己的理由能够证明自己的回答正确么?那么,你为何会在这里?答不上来了吧?现在,你承认自己无知了么?努力的去学习,充实自己改变自己,从而认识自己吧!
马克思认为人是物质的和社会的整体体现,就像你现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你是因为你身边的人存在并与你有各种关联,所以,你才是你;脱离了你周围的人,你的存在并无意义。
看着边上加入各种调料煮茶的丫鬟,看着她手中的茶锅,心中不由冒出一个念头:难道是因为这个茶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