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鸿儒自恃屡胜官军,兵强马壮,此刻正以逸待劳,欲一举歼灭朝廷大军。
他于阵前雄壮喝道:“此战便是决战,一战定胜负!消灭了这些官军,我等便可直入京师。”
手下兵将高声呼喊:“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
杨肇基带领山东诸军为中军,左良玉居左翼,卢象升居右翼。
卢象升持刀列于阵前呼喊道:“尔等随我操练近一年,今日此战正是建立功业之时,我当亲自带领你们冲锋在前。若有人敢临阵脱逃,休怪卢某掌中之刀。”
卢象升率先冲锋,与叛军左翼激战,叛军仗着兵力优势直扑官军中军。杨肇基带领中军奋死抵挡,徐鸿儒的义军虽众却多是流民组成,若是战势有利则越战愈勇,若战势不利便易溃散。
徐鸿儒本欲一举击破官军主力,便可大胜。却不想被杨肇基拼死抵挡住攻势,而此时,卢象升的右军越战越勇,义军左翼已抵挡不住。卢象升的军队皆是乡邻宗族,如有一人战死,众军士皆如报私仇一般凶狠。不多时,义军左翼已溃散,卢象升包抄了义军的后路。左良玉见此时机,舍下当面之敌,从右翼包抄徐鸿儒而来。
徐鸿儒攻而不克,后路又被左右包抄。大军顿时陷入混乱。手下将官护着他突围而出,此一战义军损失大半,只得退守邹县。
徐鸿儒在士气低落,敌强我弱之际,仍采取固守一城一地的消耗战。渐渐被逐个击破。最终被叛徒出卖,将其绑缚,开城投降。
杨肇基与卢象升,左良玉向朝廷献捷,将徐鸿儒押赴京师。天启帝闻知大喜,杨肇基为人公正严明,上奏:“此战首攻当属卢象升之军。”皇帝亲敕书其为‘天雄军’。
沈亦之自崔呈秀执掌兵部,深觉此人阴险狡诈,崔呈秀使人弹劾朝中清流袁可立,袁可立不甘屈辱,遂致仕归乡。他提拔同党刘廷元为南都〈南京〉兵部尚书,自此,北则崔呈秀,南属刘廷元。天下兵马调动大权尽归阉党。
沈亦之恐新编练之军被阉党夺取兵权,沈亦之遂计划除掉刘廷元。沈亦之素知‘王之采’乃是有名的谏臣。欲利用王之采除去刘廷元。
沈亦之拜访信王,将除去刘廷元之策告知信王,需信王出面使王之采弹劾刘廷元。信王依沈亦之策,邀王之采一叙。席间,信王假借酒意道:“王大人,如今阉党为祸朝廷,南北兵部尚书皆由阉党把持,我大明兵马调动俱由他们掌握。孤身为亲王眼见这帮逆贼祸我朱家江山,心中愁苦只得诉与王大人了。”
王之采无奈劝道:“殿下切勿过度忧伤。”
朱由检故作愤慨道:“王大人是知道的,当年梃击案潦草结案皆因皇祖父宠爱郑氏,先皇仁厚,不予追究。可我得知刘廷元竟复官升任南京兵部尚书!每每想起此事,心痛欲裂。”
王之采不解问道:“那刘廷元莫不是也与梃击案有所牵连?”
“王大人不知?那刘廷元素来与郑贵妃之弟郑国泰交好。虽未知他是否参与了梃击案,但想来他与郑国泰过从甚密,必知其中之事。而如今非但无事竟还得升迁!故而我想到此事便捶胸顿足。”
王之采听闻,愤然道:“如此之贼,老朽必不会使他如愿。”
朱由检忙言道:“唉,不可!若因此事使王大人得罪阉党,小王岂能安心。”
“老朽一生无愧,既为谏臣遇此等趋炎附势的小人,既知他与郑氏有所牵连,必上书弹劾。”
朱由检俯身行礼道:“王大人受小王一拜,大人真乃我大明肱骨之臣,国士无双。”
王之采离去之后,沈亦之从侧室出来,朱由检道:“如此算计这位耿直老臣,孤心中羞愧难当啊!”
“此乃王大人一生之愿。他在朝这些年可谓谏臣之表率。到老留得直言进谏之名。我等也算助王大人了却心愿。”
朱由检看着他言道:“沈亦之,若非阉党为祸朝廷,孤绝不喜与你共事。你做事不择手段,一切皆可为你棋子,不知在你算计内,孤是否也只是一颗棋子而已。”
沈亦之俯身行礼道:“信王殿下,若要做一世雄主,便需唯才是举,不论是什么人只要可为你所用,皆无不可。若满朝都是清谈之辈,这朝廷谁来做事?能吏皆有野心,只是你需能掌控他们。”
朱由检眼神骤然射出寒光,望着沈亦之道:“那你的野心又是如何?”
沈亦之稍一呆愣,笑谈:“臣本无野心,却不想被阉党逼迫至此,我若不助信王您扳倒阉党,那我沈氏一门,挚爱之人,无间之友皆会遭阉党屠戮。除去魏阉,赢下这场棋局便是我的野心。”
翌日早朝,王之采上‘复仇疏’弹劾刘廷元。指出他与郑国泰过从甚密,牵扯梃击案,红丸案中。天启皇帝最为厌恶郑妃之一党。因而刘廷元被罢官贬为庶人。而崔呈秀因举荐之事恐被牵扯其中,也不便再出言。
沈亦之借此之机,上言道:“陛下,南京兵部尚书之职不可空悬,臣欲毛遂自荐往南京出任。”
天启皇帝言道:“沈卿熟知兵事,担此任亦无不可,只是阁部内暂无人可替沈卿呐!”
“陛下,袁可立袁大人三朝元老,秉承持重,可担此任。山东白莲教之乱虽平,但东南乃我大明财税重地。如今东南震动,臣素知南方兵事,此去愿为陛下稳定东南,令朝廷无南顾之忧。”
天启帝思索许久,言道:“既如此,沈大人便往南京出任兵部尚书之职。”
“陛下,南京镇守之职司礼监拟让李永贞出任。”
天启皇帝言道:“准奏,那便让他与沈大人一同赴南京任职吧。”
散朝后,崔呈秀对魏忠贤道:“千岁,此事因我疏忽,被沈亦之钻了空子。”
魏忠贤冷笑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徐鸿儒自恃屡胜官军,兵强马壮,此刻正以逸待劳,欲一举歼灭朝廷大军。
他于阵前雄壮喝道:“此战便是决战,一战定胜负!消灭了这些官军,我等便可直入京师。”
手下兵将高声呼喊:“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
杨肇基带领山东诸军为中军,左良玉居左翼,卢象升居右翼。
卢象升持刀列于阵前呼喊道:“尔等随我操练近一年,今日此战正是建立功业之时,我当亲自带领你们冲锋在前。若有人敢临阵脱逃,休怪卢某掌中之刀。”
卢象升率先冲锋,与叛军左翼激战,叛军仗着兵力优势直扑官军中军。杨肇基带领中军奋死抵挡,徐鸿儒的义军虽众却多是流民组成,若是战势有利则越战愈勇,若战势不利便易溃散。
徐鸿儒本欲一举击破官军主力,便可大胜。却不想被杨肇基拼死抵挡住攻势,而此时,卢象升的右军越战越勇,义军左翼已抵挡不住。卢象升的军队皆是乡邻宗族,如有一人战死,众军士皆如报私仇一般凶狠。不多时,义军左翼已溃散,卢象升包抄了义军的后路。左良玉见此时机,舍下当面之敌,从右翼包抄徐鸿儒而来。
徐鸿儒攻而不克,后路又被左右包抄。大军顿时陷入混乱。手下将官护着他突围而出,此一战义军损失大半,只得退守邹县。
徐鸿儒在士气低落,敌强我弱之际,仍采取固守一城一地的消耗战。渐渐被逐个击破。最终被叛徒出卖,将其绑缚,开城投降。
杨肇基与卢象升,左良玉向朝廷献捷,将徐鸿儒押赴京师。天启帝闻知大喜,杨肇基为人公正严明,上奏:“此战首攻当属卢象升之军。”皇帝亲敕书其为‘天雄军’。
沈亦之自崔呈秀执掌兵部,深觉此人阴险狡诈,崔呈秀使人弹劾朝中清流袁可立,袁可立不甘屈辱,遂致仕归乡。他提拔同党刘廷元为南都〈南京〉兵部尚书,自此,北则崔呈秀,南属刘廷元。天下兵马调动大权尽归阉党。
沈亦之恐新编练之军被阉党夺取兵权,沈亦之遂计划除掉刘廷元。沈亦之素知‘王之采’乃是有名的谏臣。欲利用王之采除去刘廷元。
沈亦之拜访信王,将除去刘廷元之策告知信王,需信王出面使王之采弹劾刘廷元。信王依沈亦之策,邀王之采一叙。席间,信王假借酒意道:“王大人,如今阉党为祸朝廷,南北兵部尚书皆由阉党把持,我大明兵马调动俱由他们掌握。孤身为亲王眼见这帮逆贼祸我朱家江山,心中愁苦只得诉与王大人了。”
王之采无奈劝道:“殿下切勿过度忧伤。”
朱由检故作愤慨道:“王大人是知道的,当年梃击案潦草结案皆因皇祖父宠爱郑氏,先皇仁厚,不予追究。可我得知刘廷元竟复官升任南京兵部尚书!每每想起此事,心痛欲裂。”
王之采不解问道:“那刘廷元莫不是也与梃击案有所牵连?”
“王大人不知?那刘廷元素来与郑贵妃之弟郑国泰交好。虽未知他是否参与了梃击案,但想来他与郑国泰过从甚密,必知其中之事。而如今非但无事竟还得升迁!故而我想到此事便捶胸顿足。”
王之采听闻,愤然道:“如此之贼,老朽必不会使他如愿。”
朱由检忙言道:“唉,不可!若因此事使王大人得罪阉党,小王岂能安心。”
“老朽一生无愧,既为谏臣遇此等趋炎附势的小人,既知他与郑氏有所牵连,必上书弹劾。”
朱由检俯身行礼道:“王大人受小王一拜,大人真乃我大明肱骨之臣,国士无双。”
王之采离去之后,沈亦之从侧室出来,朱由检道:“如此算计这位耿直老臣,孤心中羞愧难当啊!”
“此乃王大人一生之愿。他在朝这些年可谓谏臣之表率。到老留得直言进谏之名。我等也算助王大人了却心愿。”
朱由检看着他言道:“沈亦之,若非阉党为祸朝廷,孤绝不喜与你共事。你做事不择手段,一切皆可为你棋子,不知在你算计内,孤是否也只是一颗棋子而已。”
沈亦之俯身行礼道:“信王殿下,若要做一世雄主,便需唯才是举,不论是什么人只要可为你所用,皆无不可。若满朝都是清谈之辈,这朝廷谁来做事?能吏皆有野心,只是你需能掌控他们。”
朱由检眼神骤然射出寒光,望着沈亦之道:“那你的野心又是如何?”
沈亦之稍一呆愣,笑谈:“臣本无野心,却不想被阉党逼迫至此,我若不助信王您扳倒阉党,那我沈氏一门,挚爱之人,无间之友皆会遭阉党屠戮。除去魏阉,赢下这场棋局便是我的野心。”
翌日早朝,王之采上‘复仇疏’弹劾刘廷元。指出他与郑国泰过从甚密,牵扯梃击案,红丸案中。天启皇帝最为厌恶郑妃之一党。因而刘廷元被罢官贬为庶人。而崔呈秀因举荐之事恐被牵扯其中,也不便再出言。
沈亦之借此之机,上言道:“陛下,南京兵部尚书之职不可空悬,臣欲毛遂自荐往南京出任。”
天启皇帝言道:“沈卿熟知兵事,担此任亦无不可,只是阁部内暂无人可替沈卿呐!”
“陛下,袁可立袁大人三朝元老,秉承持重,可担此任。山东白莲教之乱虽平,但东南乃我大明财税重地。如今东南震动,臣素知南方兵事,此去愿为陛下稳定东南,令朝廷无南顾之忧。”
天启帝思索许久,言道:“既如此,沈大人便往南京出任兵部尚书之职。”
“陛下,南京镇守之职司礼监拟让李永贞出任。”
天启皇帝言道:“准奏,那便让他与沈大人一同赴南京任职吧。”
散朝后,崔呈秀对魏忠贤道:“千岁,此事因我疏忽,被沈亦之钻了空子。”
魏忠贤冷笑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