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1章 捷报(1/2)
进入六月,本应是个雨水渐多的季节,北方地里的小麦也是憋着一股子劲,待到这个季节好狠狠地冲刺灌浆。但现实却是令人失望的,到现在已有月余的时间雨水都未来照上个面了。
崇祯内心焦躁不安老天是不是一如既往的在玩儿自己?再不下雨的话,田的庄稼可就真的玩儿完了!
也怨不得崇祯内心焦躁,本来在这春夏之交的季节,由于早晚温差较大,虽说没有下雨吧,但也是有些发闷。这些因素掺杂在一起,人就会不自觉得产生郁闷烦躁、情绪低落、疲惫劳累的感觉。
心下烦躁,崇祯跨上战马,率领自己一众走狗网罗来的仙道、高僧及大内高手御林军,直奔城外奔去,他要兜风去了这是。
搁着以前,皇帝要想出宫那可是难上加难的事,大臣们定会百般阻挠了。其实他们是怕皇上知道民间真实的情况而不好糊弄,才以各种借口百般阻挠的。现在的崇祯则不同,现在谁还敢对他指手画脚的?经这段时间大刀阔斧的朝政整顿,中央集权的力度则是更大了。当然,是大权集中到了崇祯皇帝自己的手中,而日常政务则是分散到内阁以及各个部委那里去了。
快马奔了好一会,被马奔跑带起的阵阵凉风吹过,内心那份烦躁好似也被吹散一空。
来到田间地头,勒住马头,随着胯下战马缓步前行,崇祯放眼要遥望起了辽阔平整的沃土。本想寻个好心情来着,但收进眼底的却是一片的荒凉与萧条。
田间地头,大片的良田龟裂成缝、块,本应抽穗待收的小麦,歪七扭八、垂头耷脑的却已现枯萎。河床干涸,井水干枯,湿地干诃。
远远地还能看到成群背着水桶的百姓,崇祯差人前去询问才知,他们这是去寻找水源的……。
崇祯也知道,当初陈子龙要在地里面开坑挖井,可这些人不干啊,不光是地主不愿意,就是这些百姓也不同意啊,他们可不想自己家的庄稼被糟蹋了。
眼前幕幕让崇祯刚轻松了点的心情又变得糟糕了起来,他担心这干旱不缓解的话,民乱还是会依然爆发的。
想到庄家,收拾起心情,崇祯打马奔皇庄而去。
皇庄的情形稍好,山芋的小苗依然破土而出、舒展着它那幼嫩的绿芽,摇摇摆摆,玉蜀黍也拔高了身姿,站在那里接受皇帝陛下的检阅,好像在向这位站在眼前的皇帝,讲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看到这些,崇祯内心逐渐的充满了喜悦之情,感觉是总算有了盼头,只要度过这两三年的困难期,待到这些农作物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后,巨大的压力估计就会有所缓解了。
正一路走着,远远地,崇祯就看到一群百姓围在一起,而中间也站着一个人,他好像还在讲这什么。不由大奇,忙领随员停住脚步,下马缓步靠近,他要一探究竟。
不要说什么好热闹什么的,还有那些说什么“劣根性”啥的,那就是放屁!只要是人,都会存在好奇心,不光是人,包括动物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有生命、有智慧的动物,都有好奇心!
还没靠近人群,就有几个外围民众,注意到了这几个衣着光鲜的不速之客。看着这几个人怪异的举动,这几个百姓眼露诧异,本想询问,却被王承恩伸手“嘘”住了,并示意自己这些人没有恶意。
在这几人异样的目光中,崇祯收住脚步,示意不打扰大家,自己等人就在外围听听就是。
这时候,里边那人的声音传了出来“看明白了嘛!这种庄家不用成沟的来浇就行,只要在小苗根部浇上水即可。现在雨水较少,节约点用啊,别把水撒的得到处都是。这水可比自家的油还值钱呢!呵呵。”
“哈哈哈……。”周围的百姓也随着那人幽默的话音,哈哈的大笑了起来。
听到这个声音,崇祯的嘴角也不由得上翘,他已经知道这个人是谁了。就在这群人不远处,崇祯寻了个地头就坐了下来,一众大内高手也散与四周紧张着戒备。
“好了,都听明白了吧,大家抓紧去忙吧。这个把月的也够旱的,可别把咱们的嫩苗苗给旱死老,呵呵。”先生传授完栽种的技巧,就催促着众人赶紧去忙。
“好来,多谢侍郎大人亲授!”众人轰然应诺而去。
人群散尽,衙役给这位侍郎大人倒了碗水“呵呵,侍郎大人辛苦,先喝杯水歇口气。”
“没啥,待这波庄家有了收成,那就好办老。”这位侍郎大人感慨了一句。
接过碗,“咕咚”就是一口,撩起袖子就来擦嘴,还没擦到嘴呢,侍郎大人的眼神不由得飘到了不远处坐着的那群人。待仔细看清来人,侍郎大人吓得一个趔趄擦点跌倒。
“哎吆喂……,老天呢……。”嘴里边念叨着,边跌跌撞撞的跑了过去。
来到近前,虽说有几名御林军拦在前面,但这位侍郎大人还是激动地“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臣,陈子龙,叩见皇上!”
“散了,平身吧。”崇祯挥退阻挡在身前的御林军,他自己也站起身来,满面春风的看着陈子龙。
“皇上怎么到这儿来了?”陈子龙站起身来,他不知道皇帝为啥而来。
“子龙,辛苦了。你很好!这样,朕来问你。”崇祯轻拍着陈子龙的后肩甲,道了句辛苦。
“臣,听着呢。”恭顺着道。
士为知己者死的道理一点不错,现在陈子龙为了皇帝的事业,哪怕是让他真的去肝脑涂地,他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正文 第121章 捷报(2/2)
不会有半点怨言。
“这些庄家,得多久才可以有收成?”崇祯的内心深处紧绷着的那根弦,其实一刻也未曾放松过。
“回皇上的话,一般四月中下旬到五月上中旬都是可以种植的,咱们是四月中旬就开始种植了,若说到收成的话,收获季节可就得到九月下旬、十月出头左右了;玉蜀黍要快一些,也是快到五月份开始种下去的,它生长的天数是九十天左右吧,也就是得到八月下旬才可成熟。到有了收成,大伙都知道了它们的好处,再推广开来,就好办的多了。另外,皇上,你也看到了,本该成熟收割的小麦……,哎!天太旱了。”说道小麦,本来还如数家珍述说、玉米栽培技术的的陈子龙,顿感一阵的黯然。
“是啊,看这阵势……。”说到这儿,崇祯不由得抬头看了看天。
没有再纠结小麦的事,崇祯接着道“小麦先不谈了,天不作美、人不配合,也没办法。子龙,这个玉蜀黍和的事,还得加大推广的力度。不光个报纸要大力宣样,还得要这些农户多多现身说法,才来得好。”
顿了下,崇祯又道“打得这些井,里面的水可足否?”
陈子龙道“还够用。”
“那就好,先好生看护好这些玉蜀黍,待到成熟,要将米粒研碎成面状,烙成大饼、煎饼纸状薄饼或者做成玉米粥来喝都是可以的,要把这些通通的都要告知这些农户!”崇祯却是急切的需要这些粮食来赈济天下苍生。
“啊……!皇,皇上怎么知道这些的?”陈子龙大惊失色。
由不得陈子龙不惊,这玉米可是才开始在京师附近栽培的,皇上就知道怎么个吃法了?难道皇帝见过、吃过不成?
“呃,这,这,哦,我记得好像是玉帝托梦与朕来着,这档口突然之间就想起来了而已。”崇祯哑然,他总不能说是自己早就吃过这个粮食吧,只好推说是玉帝他老人家托梦了。
“原来如此。”陈子龙舒了一口气,嘴上说着原来如此,而心里却是暗念,皇上本就神人也。
边上的仙道、高僧,大内高手听闻,也均露出一脸神往的和满满的崇拜。
崇祯和陈子龙聊得正开心呢,远远地一匹快起就冲将过来。
来人嘴里刚来得及喊出一个“大”字,就被御林军一把给揪了下来,按在地上,绣春刀可就架到了脖子上。
“干什么的!”大内高手可不是吃素的,手里架着绣春刀,厉声断喝。
他本来是想喊“大捷”来着,接过“大”出来了,“捷”却是被人家硬生生的掐在了脖子里。这下,可把他难受坏了。
“呜……。”来人吓得直接就尿了,呜呜的啥也不敢说了。
来人还没说话呢,后面就追上来一个太监“哎吆,你跑那么快干什么啊。王公公,刀下留人啊,他,他是信使。”
听闻此言,王承恩走了过去,低声道“不要着急,让他起来回话!”
绣春刀松了松,来人倒是没有起身,而是跪直了身子,道“回,回王公公的话,是大大捷,八,八百里加急!”
总算是全说出来了,舒服!
崇祯心中一跳“大捷?哪里的大捷!”
王承恩“快回皇上的话!”
来人一听,快速的跪前几步,膝下拖起一阵的尘土,大伙也顾不得这些了,都静等下音,都听听到底是什么事。
几名御林军挡在前面,示意他到这里就可以了。见状,来人一个头磕在地上“卑职,陕西巡抚马懋才,信使,百户王三,叩见皇上!”
“靠,啰嗦什么啊!你倒是说啥事啊?”众人一阵的无语。
“嗯,马大人差你来何事啊?”崇祯问着。
嘴上问这,心中却天马行空的跑了题,崇祯暗道王三……?他和王二没有啥关系吧!
这会儿,王三好像才想起来,自己是来干嘛的“哦,差点忘了。回皇上的话,这是八百里加急,捷报!大捷!”
说完,王三在身后的包裹里翻出那封注有“马上飞递”的公文,举过头顶双手呈上。
“臣,山西巡抚马懋才叩上。臣奉召讨贼,编练新军三千余。三月成军,三月底会同各地方团练,围剿农民贼军。上天有好生之德,托圣上之洪福,经近三个月围剿,终将王二、种光道等头领督捕并诛杀!然,贼首虽伏,余众则鸟散。吾隧令各部,继续缉拿匪众。王二,为商洛兵备道刘应遇所擒。特禀报皇上!马懋才叩上。
看完这封快报,崇祯站直着的身体都微微有些发抖,好像有一股暖流忽的注入体内,不由得感慨万千,心道虽说王二还是被商洛兵备道刘应遇所擒并斩杀,但这本该是明年才会发生的事情,现在竟然提前一年!捷报,绝对是捷报!这是否就预示着,大明不会沿着老路走下去了?嗯,应该是的!
“王三,辛苦了,赏纹银十两。下去洗漱休息一日,好生款待,明日返回即可。”崇祯冲着王三点了点头。
王三一听,那个激动啊,又是一个响头“叩谢皇上洪恩!”
又想了一下,崇祯接着道“另外,承恩,传口谕给兵部孙大人,着兵部用印下道嘉奖令,并督促马懋才尽剿余匪。并告知贼匪,主动投诚、立功者,可减轻处罚。明日由王三一并带回吧。”
按下兴奋的心情,崇祯带着这份捷报翻身上马,他要回去好好筹划一下,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