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2章 “与民争利”(1/2)
前脚刚回到尚书房,孙承宗后脚就到了。
一进门,孙承宗就一脸喜色的给崇祯道起喜来“陛下,老臣这是给陛下报喜来了,真的是可喜可贺啊!”
“哦,孙爱卿,你也知道了。嗯,不错,朕也觉得这的确不失为一件大喜事!”崇祯也是满脸的喜色犹在。
听皇上如此说,孙承宗倒是一脸的差异“啊,陛下也知道了?”
“是啊,给你看看,这不都写着嘛,你来看看。”崇祯得意洋洋的将那份“捷报”递给孙承宗。
孙承宗心道不能啊,我也是刚接到快报就赶了过来的!
接过那份“捷报”,孙承宗展开一看,不由得一阵哑然“哦,陛下,这个啊,这个臣是知道的,这信使还是被我指点去的皇庄呢。不过,臣说的喜事,可不是这个,倒是另外一件。”
说完,孙承宗微躬身,双手呈上一份邸报“还请皇上过目。”
崇祯一听,才知道自己弄差了,抬眼看着孙承宗递过来的邸报,伸手接过。此时,王承恩倒没想着过来检查什么,孙承宗是谁啊,没那检查的必要,难道害怕他加害皇帝?笑话了不是。
崇祯看着邸报的时候,孙承宗也开口道“没想到这袁崇焕还真有两下子啊,他倒是没有辜负陛下对他的重托,仅半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叛乱,匪首受诛、安远光复,并缉拿安远县令沈克封归案。”
放下邸报,崇祯不由感慨道“袁崇焕胆略惊人,治军有道。整军几月余,竟有如此战力,朕甚慰!当初把江南大营一应军务交于他手,现在看来还是非常正确的。”
“陛下,若把袁崇焕放到辽东前线,整军以对鞑虏,或许,会让现在被动的局面得以改观呢!老臣依然以为,依此子的能力,足可担此大任!”不失时机的,孙承宗又开始兜售起他的这个学生来。
合上邸报,崇祯来到孙承宗身侧,亲昵的揽着孙承宗的后肩甲,温和的说道“孙爱卿,你也看到了,江南之商税、海关之关税、地方之防务,如此等等,可都是干系到朝廷今后的治国方略、大明未来之命运的!故此,朕也认同爱卿之观点,袁崇焕有大才!难道爱卿不觉得,也只有让袁崇焕来坐镇江南大营,替朕震慑江南,朕才能得以心安吶?孙爱卿,你觉得,这样是不是也很安心啊?”
牵扯到袁崇焕的事,崇祯可不敢大意。相比南方相对羸弱的、潜在的敌对势力,袁崇焕的能力,对付这些可以说是绰绰有余。即便是他的胆子大了点、妄为了点,也不会出现太大的纰漏生出祸端来的,毕竟他并不是乱臣贼子,而是忠臣一枚。
看了看孙承宗,崇祯又开口道“况且,眼下当务之急,并非是要急着和鞑虏决战,毕竟野战方面,吾不如他,还是稳固防守为上策得好。当前,主要的任务,就是整肃内政,安民心、顺民意,积蓄国力之所需,再图一举歼灭!”
“嗯,陛下所言极是,臣谬了。”孙承宗听了皇上的话,也觉得很有道理,随承认了自己虑事所不足。
孙承宗离开后,崇祯又将户部尚书毕自严召来。
“景曾,户部可顺否?”崇祯倒是非常希望,毕自严能尽快顺利接管过户部的差事。
毕自严对眼前的这位皇帝,那是发自内心的感恩戴德。再说了,崇祯之所以重用于他,也不是没有什么缘由的。
毕自严做事以公正仁义为准则,执法严谨不徇私情,这是崇祯欣赏他的一方面;另外,他年少有大才,尤善于综理复杂的经济事务,这也是由他掌管户部的另一缘由。
当年,毕自严就出任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财政。在帝国财源枯竭、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他精心协调、精打细算,支撑明朝财政近10年之久,可以说是功在社稷。
他留下的许多奏章,成了后世研究明代经济史的宝贵史料。
“回皇上的话,已基本接管完毕,现正疏理环节之中。”毕自严恭敬的作答。
崇祯满意的点点头,道“唤你前来,也无甚大事。朕让魏忠贤将金库交由你来掌管,也是知你擅长此道。嗯,朕来问你,现在金库往来可平衡否?”
那意思就是想知道,想在金库有没有存货了。
上一世,崇祯可是银子给折磨坏了。当初,自己管理的大明,每年收入不过400万两白银但军费一项,一年的开销就达到500万两,何况还有其他需要银两的地方,严重的入不敷出!
这一世,崇祯他可不想重蹈覆辙,绝不会再冒傻气,傻乎乎的听别人的攒拢去搞什么农业税的征收力度了。不光这,他还要彻底改变明朝优厚官吏和士大夫的国策(当时,光有免田赋土地就达二三千亩之数)。决不能让农民得负担过于加重,尽最大可能,避免农民起义成为压倒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皇上,臣查阅了往来的账目自税改一来,入库较往年多出了三十万两白银。”毕自严道。
“哦,也不是太多嘛。看来,大户豪门的手段不错啊。”崇祯冷笑了一下。
听到皇上冷冷的话语,毕自严忍不住打了个激灵“只不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正文 第122章 “与民争利”(2/2)
崇祯见他顿住了,接口问道“怎么了?”
“皇上,现在金库到目前为止,已无存银!”毕自严的底气有些不足,声音也低了下来。
“哦,这是为何?”崇祯纳闷了,不是还多了三十万两吗?
毕自严斟酌着措辞,道“是这样,皇上,自三大营整编、卫所裁撤以来,为了安置那些被裁撤的兵员,所支出的饷银就有三十五万两;再把给九边军士欠银填补发放;官员的奉银、各地救灾的等等支出后,也就没了,没了存银。”
见皇上没有回音,毕自严又道“有些官员建议,要臣向皇上建议,可以考虑加征田赋以充实国库。还有官员建议臣下,建议臣下向皇上进言,皇上可否考虑,以内帑来承担一些国库之责。”
毕自严知道这是要犯颜的妄为话语,说完这些,他快速的离开座椅,一下子跪伏在地,“还请皇上恕罪!”
看着跪在地上的毕自严,崇祯到没有急着让他起来,而至不自觉的来回走动着,边走边想整编后三大营的饷银不会减少;辽东的军饷应可降下来一些,毕竟不用再行大肆新筑城,也不用大规模的发动讨伐战;相较江南、江北大营的支出,要比以往的卫所所需要的费用少了不少,不过加上曹文诏那边军队的开销也就相差无几了。看来还得加大开源力度,眼看着旱灾将至,没钱粮是不行的啊。
转回身形,崇祯搀起毕自严,道“景曾,这些建议是谁提出来的,朕也不想知道,也不会问,更不会去追查!但,你必须转告这些人1,田赋绝不可加征,;2,内帑绝不会承担他责。”
扭头看了看毕自严,拍了拍他的肩膀“嗯,坐下叙话。”
他自己也坐回龙椅,继续道“至于为何这样说,嗯,这样说吧,现今因大旱所致,各地百姓田里的收成依然不多,朝廷还怎可加征田赋?不光不加征,灾害严重的这些地区,朕,还要免去他们的田赋!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就不配坐在官椅上!还有,至于这内帑,更是不能无故的去担什么责的。内帑是皇家用度所需来源。朝政和私用,还是需要公私分明的好,总不至于,到了内帑用尽之时,再向国库伸手来讨要吧!那将会乱了法度,也与法度不合。这些动摇国之根本的举措,决不可再提!”
“是,皇上所虑极是,国之根本不可动摇。臣定会遵旨,亦会传与众臣知。”毕自严忙恭维着道。
“还有,你身为户部尚书,要多于魏忠贤沟通。这样吧,下去后,你就到南京去一趟,由你亲手向魏忠贤,传朕的手谕给他。你就借着给魏忠贤传朕之手谕的机会和他沟通一二吧。”崇祯拿出早已写好的手谕得给毕自严。
崇祯是想让毕自严尽快的替代魏忠贤,“权相”的权利决不能一如既往地大下去的。
“你先看看,朕写的很清楚了,就先这样来吧。其他事项,以后会逐步完善。”崇祯指了指那份手谕,冲毕自严说道。
将手谕展开,毕自严开始细细研读
1朝廷要加强对盐和茶专卖制度。
盐
取消开征法开征法,即招募商人输粮于边境,由官府给盐运销;此后,皆由官府自运。
取消商贾专卖制仓盐折价法此法就是官府不再收盐,只令盐商将应纳盐课,按引纳银,商人则直接向盐场购盐,收购运销全归商办;此后,收购运销全归官府承办。
可加强计口配盐法令民纳米供军需,官给盐做补偿。这是惠民政策,可以执行。
茶
官茶,商茶皆可,但贮边易马等边关贸易收归官茶统筹;商茶只允许内地经营;
丝绢
丝绢商贾不可再行扩种桑田,应还田与农,扩大稻谷、小麦种植面积三成,以援灾民,违者予以严办!
矿业
加大矿产开办,禁止私采,产出皆归国库;
钱币
铸钱权归京师铸造,取缔其他。
海商
开海禁,官、商皆可经营,但,民间商贾、外来蛮商,必须经海关衙门经办手续,否则以走私论处。
其他暂照以往即可,钦此!
(当然了,除了盐税和茶税,明朝的工商税种还有很多,如门摊税、钞关税、渔税、海关税等。)看完这些,毕自严不由得激动万分,皇上真乃明君尔!不由得跪地叩头“臣,毕自严替天下苍生,叩谢隆恩!有圣皇如此,大明何愁不兴哉!”
“哈哈哈,景曾,何止如此啊!起来,起来。这些,还需你加强督导,才可顺畅,万不可懈怠。另外,这也是你与魏忠贤沟通的契机,至于成效如何,朕可就看你的表现了。”崇祯一把拉起毕自严,叮嘱道。
看着毕自严远去的身影,王承恩道“皇上,这毕自严能和魏忠贤沟通的好?”
崇祯笑曰“大伴,你大可放心,魏忠贤不也是坚持不加征田赋得嘛,这说明他秉性未灭、未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毕自严拿着朕的这份手谕前往,魏忠贤定会明白接下来他该做什么事的”
末了,崇祯又笑呵呵的嘟囔一句他又不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