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9章 九门提督(1/2)
各地卫所消籍的同时,对于不受五军都督府调派的上直卫,也就是亲军指挥使司下属的26卫,也全都进行了合并或者更名!
不改也不行啊,比如说锦衣卫吧,天下的卫所都裁撤了,你皇帝亲军也不能例外是吧。
所以,思前想后,崇祯就直接下令锦衣卫也不得法外开恩,撤销锦衣卫另组建“御林军”,锦衣卫原班人马原封不动的全都并入御林军。
这御林军的职责何事和原先一样,直接对皇上负责,只听命于皇帝一人。除了保卫皇帝以及皇宫大内的安全外,还要直接接受皇帝的指派执行圣命。
还有一个是旗手卫,这个卫的官兵是属于那种装门面的一支部队旗鼓手!崇祯也不能免俗啊,皇帝的面子那可是比什么都重要滴。干脆,改名就叫“仪仗队”!旗手卫原班人马并入仪仗队,职责依旧。
好了,这两个卫解决了,那京师其他的警卫部队如何改啊?
原本,直接隶属皇上直接统辖的上直卫锦衣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各卫,除却锦衣卫和旗手卫外,其他的各卫是分别驻防京师各区域进行防务的,他们的分工是
从午门到承天门左右两边,及左右长安门,至皇城东面,西面,属于旗手卫、济阳卫、济州卫、府军卫、虎贲右卫、金吾前卫、燕山前卫、羽林前卫;
但现在,崇祯将旗手卫改编成仪仗队之后,就把他们的警卫工作取消了,干好你的表面工作就得了,别想七想八的什么都做不好。
东华门左右两边到东安门左右两边,属于金吾左卫、羽林左卫、府军左卫、燕山左卫;
西华门左右两边到西安门左右两边,属于金吾右卫、羽林右卫、府军右卫、燕山右卫;
玄武门左右两边到北安门左右两边,属于金吾卫、府军后卫、通州卫、大兴卫;
各卫轮流带刀侍卫,每三天一次换防。
现在改编也不能改的没人来震慑宵小之徒了吧,否则这些待刀侍卫岂不是白养了!
为了防务上不出现真空,崇祯直接就下达了圣谕除却“御林军”、“仪仗队”外,其他的各卫合并一部,组建一支新的京师防务部队,这支部队就命名为“京师卫戍部队”,由新创的“九门提督衙门”统领,九门提督直接对皇上负责。九门提督有一正两副的配置,大都督则由太康伯张国纪担任,正一品;九门提督左侍郎也就是副提督,由宣府巡抚朱之冯出任正二品;九门提督右侍郎,由武举人,现任锦衣卫指挥使的李守镰出任,也就是另一个副提督,正三品。
用太康伯张国纪的原因就不多说了,哪位为什么还重用朱之冯和李守镰呢?这事啊,还要从1644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说起。崇祯十七年三月六日,李自成攻陷宣府,本应率兵抗敌的总兵王承允、杜勋等人,不光不组织军队守城抵抗,反倒是要出城三十里外去迎接李自成!巡抚朱之冯气的大骂“尔上所倚信,特遣尔,以封疆属尔。尔至即通贼,何面目见上?”杜勋等人则是一言不发,大笑拂袖而去。万般无奈之下,朱之冯亲自登上城楼,下令开炮击敌,但这会而了,军士们哪里还有勇气对抗贼兵啊,总兵都带人走了,士气低落、左右默然,竟无一人上前操炮。见此景,朱之冯亲自点火放炮,又被左右兵丁拉住,劝他不要抵抗了,人心都散了。更可气的是,此时的大炮,里面的线孔已被“有心之人”用铁钉钉死了!朱之冯悲叹道“不意人心至此。”贼兵入城,大势已去之下,朱之冯写完遗书,随自缢身亡死。
那么李守镰呢?三月六号宣府陷落,朱之冯自缢。到了三月十六号,相差了仅仅十天,李自成就率军攻入了昌平。昌平守军无心恋战,纷纷投降。此时,只有总兵官李守镰誓死不降,奋力杀贼,徒手格杀数人之后,历尽,绝望之下拔刀自刎。
这么说吧,当时都到了那种田地了,他们还念念不忘为朝廷效死,可见是绝对的大忠臣啊!这种人不用难道还用杜勋这种人吗?至于杜勋,他现在还仅仅是一名千户而已。
京师卫戍部队成立以后,崇祯就将把京师各处城门卫戍的重任,划归到了九门提督职权之下,并在接见提督张国纪、副提督朱之冯、李守镰之时,就再三强调了九门防务的重要性,一定要他们加强监管,要他们力尽督查之则,严防往来进出人员的侦察力度。
对新成立的御林军,崇祯还给他们安排了一份新的任务,那就是秘密严查京师内,各方敌对势力的细作。崇祯可不想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被敌人安插大量的细作。
再说,崇祯之所以要把京师的防务之权收归为一,最终抓到自己手里的做法,那可是有着刻骨铭心的痛楚的,他可不想再犯那些不应该犯的错误了。当年,人家李自成都快攻进城的情况下,守军毫无斗志的放弃了抵抗的情况,作为皇帝的崇祯竟然毫不知情,你说这不是天大的玩笑嘛!所以,崇祯要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他要让自己真正变得无比的“耳聪目明”。
要让自己真正的变强,那就得先把这座“帝都”牢牢地抓在手里再说!门户自然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正文 第119章 九门提督(2/2)
要,门户就是京师九门和皇宫了。
皇城九门午门、承天门、长安门、东华门、东安门、西华门、西安门、玄武门、北安门,这九座城门。这些城门的安全与否,可是涉及到帝国命运安全与否的关键!
京师九门归属一部门统一指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会既能保障提高京师卫队的指挥协调性,更能应对突发事件的及时性、迅捷性。
不过,鉴于九门提督统管的重要性,若万一有二心者,那将会对皇帝构成极大的威胁,所以,这个选人就要慎之又慎了。
经过和群臣们的讨价还价之下,崇祯毅然决然的启用了张国纪、朱之冯、李守镰。群臣那个无语啊,说好的朝议呢?
不光是对九门提督人选上要慎重,就是对皇城的防务上也是要有所防范的。
所以,崇祯又下令皇宫四门由“三千军”统管,只听命于皇帝一人,委派王承恩担任三千军都督,其他人无权干涉!
有人要问了,哪里又来了个“三千军”啊?
需要说明的是此三千军非三大营之三千军,三大营的那三千军不是已经叫“天雄军”了嘛!
那这三千军咋回事啊?原来啊,年前,崇祯大帝不是进行內官整顿的时候,整编出来三千宦官吗?还是由他“他老人家”亲自训练出来的那些人。哎,就是这三千宦官,整训以后,就被崇祯组建命名为“三千军”了。
崇祯可是严格按照后世的教科书,来训练这支部队的,严格意义上说,这支三千军就是按照火枪、火炮手来训练的,并且已经成为了一支装备精良的火器部队,火枪、火炮的操作那叫一个溜!
别说,宦官对皇帝的服从性可是要比其他人来的可靠,忠诚度极高,当然说的是大多数。
卫所的事情总算是告一段落了,京城、皇宫的防务也理顺了不少,崇祯当然有理由可以稍微放松下了。
懿安皇后得知自己的父亲被皇帝陛下重用的消息后,大为满意,但表面上还是数落了崇祯几句“皇上,家父虽有侠义、忠心,用也无妨,但也不要让他掌权过重!这若让群臣私下不忿的话就不好了。否者,若是影响了皇上的威严,那叫哀家于心何忍呢!玉凤妹子,你平日里也要多劝劝皇上,咱自家人啥事都好商量,别让外人看了笑话就好。”
不光这,就连“皇家春季服装大赛”的时候,懿安皇后为了“报恩”,还给周皇后她们吹了个黑哨。这次比赛的设计,周皇后她们明明没有小翠那间制衣坊设计得好,但这个懿安皇后,她,她,她竟然判了周皇后她们胜出!婶可忍叔不可忍!忍!忍!
崇祯才清闲了没几天的功夫呢,这不事儿又来了。
这天早朝,值守太监那句“无本退朝。”那个“朝字”刚落地,刑部尚书苏茂相就跳出来了。
“皇上!臣有本启奏。”如弹簧一般,苏茂相一下子就窜了出来。
崇祯盯着他看了一会“有本,你和内阁商议啊?难道你们商议过了?”
内阁首辅黄立极出列道“陛下,苏尚书奏报的事情,内阁也毫无办法。这是内阁共拟的奏本,恭请陛下过目、圣裁。”
崇祯暗道看来又不知道什么大事,看看再说,要是鸡毛蒜皮的事,看老子不撤了你这个首辅。
“嗯,何事?”崇祯问道。
值守太监见皇上同意听苏茂相所奏报之事,就走到苏茂相、黄立极身前收过他们的奏章交给王承恩,王承恩又检查了下方交到崇祯身前龙案之上。
崇祯没有去看奏章,他在仔细的聆听着苏茂相的奏报。
“皇上,据山东、河南、安徽、以及福建、四川等地传来奏报,说是各地发生了数起官兵洗劫村落、截杀商贾的恶性事件!臣和郭允厚大人核实过,有部分卫所官兵不服安置,已潜逃流窜至各地。这些人有千户,也有百户,他们就是带领着自己的亲兵潜逃的!臣估计,这些所谓的官兵犯案的事件,十有八九就是这些游兵散勇到处作乱所为!”苏茂相显得异常的愤慨。
“碰”一声拍击桌面的声音,崇祯大惊之下也是愤怒的站起身来“什么!竟有此事!”
崇祯一把抓过那两份奏章,从头到尾的快速浏览了一遍,而后大怒之下“哧啦哧啦”的把奏章撕了个粉碎。
“哼哧哼哧”崇祯喘着粗气“反了,简直是反了。郭允厚何在!”
整个大殿一片寂静,群臣吓坏了,他们哪里见过崇祯大帝发过这么大的火,他们感觉脖子上凉飕飕的。
见皇上问话,黄立极倒是反应的够快,虽然也吓得不轻,但愣神片刻,就出身答道“陛下,郭允厚郭尚书在外处理卫所整编之事还未还京。”
压了压自己的情绪,崇祯哼了声,道“哼!承恩,给郭允厚传个朕口谕,就说卫所裁撤一定要执行到底,要他放心大胆的去做!那些不甘心失去权势的官老爷们,他们想做流寇就去做吧,朕不怕!朕相信,有朝堂上诸位的同舟共济,这些宵小之徒成不了什么气候!”
顿了一下,又道“苏尚书,刑部会同督查司、大理寺,一定要严查到底,这些人要罪加一等,绝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