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末世黎明 > 正文 第118章 卫所裁撤

正文 第118章 卫所裁撤

   正文 第118章 卫所裁撤(1/2)

大明最高会议大朝会,在一阵阵喧闹的声讨谴责声中,胜利闭幕!

第二天,朝廷竟然毫无征兆、令天下众生甚感意外的,颁布了一道哗然天下、震动域内的圣旨。

这道圣旨的颁布,在朝堂之上竟是没受到半点阻碍,朝堂上下前所未有的、空前的高度一致,力挺皇上的圣裁裁撤各地已经是糜烂至极的卫所!

崇祯这个提议刚一出来的时候,最先反对的是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高级军官。他们开始确实是有所点心有不甘,奈何,最后还是毫无办法的接受了现实,他们也是架不住朝堂上那群恶狼的围攻啊!

那场景,想想都让他们毛骨悚然,事后还经常做噩梦。当时,经皇帝陛下的点拨、提醒、启发之下,早就憋了一肚子气的群臣们,展开了一场毫无隐瞒、毫不避讳、毫不手软、毫无人性的批平和自我批评,由此引发出的是,相互揭发,转而对准枪口,一致“对外”的一场辩论大赛。历经选手之间强有力的、歇底斯理的,扯发、挠脸、撩档等手段k以后,继而由内阁首辅黄立极,进行了全面总结评比。

一盆盆的“脏水”,朝着五军都督府的高级官员们劈头盖脸的泼下了下来什么卫所陋习万千,罄竹难书!什么吃空饷,吃的军心溃散!喝兵血,喝的军士卖儿卖女!什么霸卫所财产为己用,层层剥皮、欺压底层军士,变兵丁为农奴!等等一切一切的丑习恶俗被无情的揭露了出来。

此情此景,使得这些本就在五军都督府无所事事、混吃等死的大佬们耷拉了脑袋裁撤就裁撤呗,说这些干嘛?有意思吗你们!

至于对卫所“糜烂至极”的这个评语,也是当天在朝堂之上,君臣们通过的揭秘当下军事现状之后,才达成的高度一致的共识罢了,但这种评语却是万万不能出现在圣旨之上的,否则的话,朝廷也会颜面无光,羊屎蛋子还得外面光得不是嘛。

圣旨给出裁撤卫所堂而皇之的理由,也只是粗略的说了个大概,并没有详述为什么要裁撤。

圣旨大意是太祖创立卫所的初衷,就是要建立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一种建军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种非常完善、合理的制度。然,历经多年沉积,各卫所辖内花甲、年少人数众多,已无法履行上阵杀敌之重任!另,鉴于现在江南大营、江北大营的组建,各卫所可战之兵已然抽调一空,使得各卫所已失去屯兵之要义。故,今朝廷决议除锦衣卫外,其余各卫抽丁余众,皆削军籍还乡、里,户籍并入各辖地。卫所原属田产,按人头均分到位,登记造册,不可轻忽!

为啥锦衣卫不裁撤啊,为什么啊!这还不是因为锦衣卫是皇帝亲军的缘故嘛!

不过,崇祯早就对锦衣卫展开清理工作了,今后锦衣卫也不用世袭,而是改成吸收精兵强将进入的原则。另外,那些只挂名不干事的锦衣卫虚差,也已经给他们打过招呼了,要么拿出点真本事,实实在在的前来点卯听旨办差;要么麻溜的,自己卷铺盖走人!

你想想,谁敢卷铺盖走人啊?脑袋还要不要啊?实在动不了的、干不了事的,提心吊胆之下,也是找好了接班的人选前来报到了。

小声告诉你,崇祯他“老人家”啊,还给锦衣卫悄悄的拔高了薪水……。嘿嘿,不知道了吧。虽然不多,每个月也就是够买一只烧鸡滴,但却也激发起了士气不是。君不见,现在锦衣卫的办事效率,那叫一个嘎嘣脆。

言归正传,圣旨是下了,单凭驿站的工作效率,圣旨自飞出皇宫,到传檄天下,可为神速!快是快了,可下到达各地卫所以后,麻烦可就来了。

要知道,卫所制度的存在,可是圈养了大批的权贵,自上而下的官员有

都指挥使司有正二品的都指挥使、从二品都指挥同知;正三品都指挥佥事等高级军官。当然了,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高级军官都是不得世袭的,而是由朝廷从世袭军官中选任升任或从武举人中直接任命。至于中下层军官,倒是可要世袭的。

再往下的军官包括正六品的经历司经历、正七品都事;正六品断事司断事、正七品副断事、吏目等;

卫有正三品指挥使、从三品指挥同知、正四品指挥佥事、从五品卫镇抚,其下属有从七品经历、正八品知事、从九品吏目、仓大使、副使等。

千户所有正五品的正千户、从五品的副千户、从六品的所镇抚,其下属为吏目;

百户所有正六品百户、总旗、小旗。

自卫指挥使以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正文 第118章 卫所裁撤(2/2)

军官则都是世袭的。

看到了吧,这么庞大的一群人的利益,全系与卫所的存在。

钱粮是一方面,关键是各卫、所的长官,历经几代人的经营之后,他们亦然摇身一变,成了卫、所的“大地主”了。手握大把的田产,奴役着大批的军户,活的要多滋润有多滋润。就连朝廷下拨的粮饷,也基本被他们层层克扣吞没,九成的到不了应得之人的手里,这当然是说的底层的军士。

干嘛说是奴役啊?这是因为啊,大部分军户的地位还不如农户呢。军户跑了那可是逃兵,抓住了可是要治罪的,而农户则没有这种担心。

所以,这些军官就敢大大方方的,奴役起了这些“低贱”的军户来,谁让他们是“低贱”的军户呢!活该你们受罪,哈哈哈……!

但,天不遂人愿啊,好日子还没过够呢,现在朝廷一道圣旨就要把卫所给裁撤掉,你说这些“大佬”们能高兴吗?士可忍孰不可忍!自大见到圣旨,这些个“大佬”们就开始了串联、上访,他们要上达天听,要当今圣上圣断,要圣上以正视听!大明没有了卫所怎么能行啊!谁来保卫大明啊!什么?那些才招募的泥腿子?切!不是哥瞧不起他们?咱一个能打他们仨!

冰火两重天得是,底层普通的军士那可是高兴坏了。

有些本打算逃亡的,也暂且放弃了逃亡的打算,毕竟那是要承担风险的。虽说,千户老爷们的警告声历历在耳,但他们还是相信,皇上的圣旨都已经下了,那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一天总会到来的,他们眼前早已是遥盼甘甜、曙光在目了。

军士们想啊官老爷们再敢霸占我们的田产,大不了就倒地主家种地去,反正就是走了,也再不用担心背上一个逃兵的罪名了。再说了,圣旨真要是能落实下来,到时候既有田产到手,还终于脱离了苦海,摘除了枷锁般世袭的军籍魔咒,何乐而不为呢?耐心等待吧,现在,总归是有了盼头!

先前,有些军士之所以有逃亡的想法,那是因为除生活上的因素外,还与其社会位的低下有关。

明初崇尚武力,故较重视军人,地位也较为尊崇,待遇还说得过去,生活基本上有了保障。所以,能成为卫所世袭的军士,那也是很招人羡慕的!然,国运昌平,承平日久,武力不再重要,大明境内开始变得重文轻武起来,弄得军人的地位就大为降低。还有一个更要命的就是呢?由于各卫所大量军士的逃跑,兵源不足之下,除了精兵填入以外,还把一些罪犯也充军来了。这以罪犯充军的做法,可就使的军人的形象更为低下起来。

到现在,也就是崇祯帝这会儿,一些卫所的逃亡军士已达其总数的80以上,许多边地驻军只剩下一半不到了,更别说其久梳训练战力低下了。所以,崇祯陛下是铁了心的也要把卫所裁撤进行到底!

圣旨颁布后,在收到地方卫所反馈的第一份邸报,也就是在高层默许之下,由底层“千户级别”军官们抗议“解聘的申辩书”,崇祯又等了半个月的时间,见没有高层官员出面之后,毅然在五月三十日这天早朝之上,高调宣布

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的五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这五部合并一部,统称“大明最高军事法庭裁决处”,简称“军法处”。由对军官吃空饷、喝兵血、贪官污吏等行为深恶痛绝的原户部尚书郭允厚出任尚书一职,由毕自严接替户部尚书一职,原五部各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高级官员,分别出任“军法处”左右侍郎、司务、郎中等职,各自原品阶不变,并有责任和义务协助尚书郭允厚完成卫所改编,否则将予以撤职查办。另召,骆养性之锦衣卫,抽调主力精英,全力配合此次行动,缉拿不臣官吏。

崇祯有理由相信,有郭允厚的鼎力相助,再加上熟悉“业务”的原五大都督高级官员的从旁协助,这卫所改制定能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

高层都被一锅端了,中下层军官一看可就傻了眼,人家皇上不吃你“上访”这一套,管你抗议不抗议呢,反正五军都督府都没了,你卫所哪还有栖身之地啊。既来之则安之吧,上至指挥使,下至千户、百户的军官都蔫了。

不过,也有好消息传来,军官若无烈迹,仍移至他处委以重任。

无劣迹?九成九的官老爷心里开始打鼓了,怎么才能算无劣迹呢?那年,对,就是那年夏天,那个令人燥热难耐的那天晚上,我霸占隔壁王老五他老婆这事,应该算不上劣迹吧?应该不算!可,可是,怎么老觉得心头直冒虚汗啊,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