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末世黎明 > 正文 第111章 兵工厂

正文 第111章 兵工厂

   正文 第111章 兵工厂(1/2)

这大半年来,可把毕懋康给累得不轻。自打出任这军工部尚书一职一来,毕懋康可就是这兵工厂扎下了根,大半年的时间回家的次数寥寥可数,无法,太忙了。

按着皇上陛下规划的宏伟蓝图,这兵工厂分为技改中心、焦炭厂、炼钢厂、火药厂、军械厂五大部分,不算居住的场所,光厂区占地就达到了一百三十多倾。

这五大部分中,每一部分又有若干分区

技改中心,主要是把各地网罗来的烧砖匠、烧瓷匠、炼铁匠等等人才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专长结合在一起,用以探讨摸索,如何能够提高炼钢炉内所需耐火砖的强度、炉内温度,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运用到所要炼制的钢铁中来,怎样来提高钢铁品质、消除钢铁内杂质等等;

焦炭厂,内有原煤储存场、焦炭熔炼场、焦炭储存转运场;

炼钢厂,又分为,铁矿石储存场、选矿场、烧结及储存场、冶炼(将烧结矿运送至高炉,热风、焦碳使烧结矿还原成铁水、炼钢、精炼、铸型、轧钢场(将铁水去除夹杂炼成钢水提高纯度并热状态下将钢水铸成具有一定形状的连铸坯,将连铸坯轧制成符合要求材料);

火药厂,内设火药试验场,用以摸索如何提高火药爆炸威力;引信研发场,用以摸索如何提高导火线、导火索的安全性能、燃烧速度等等;

军械厂,分类可就多了,占地也最广。内边有火枪研发、实验中心、火枪储存仓库;火炮研发、实验中心,以及专门的储存仓库;子弹、地雷、水雷、手抛雷、开花弹等等的研发室;

看到了吧,这些场地分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说,已经是非常细化的了,崇祯也是根据当时,大明所能掌握的资源结合在欧巴克引进的所有资源,尽最大可能的来开展军工上的研发。

为了给来到这里的所有“外援”、匠户们,有一个足以安身立命、亦可安居乐业的所在,崇祯帝专门在这些厂区以外建造了一个,既安全,又卫生,居住起来还非常舒适的居住区。

当然,老外是要和本地的匠户分开来居住的,毕竟生活习惯、风俗理念各有不同,在一起长了容易产生矛盾。

本来,在大明朝,匠户本来就是所谓的“贱民”,备受社会上的鄙视,就连农民也瞧不大起他们。

崇祯帝为了激发这些工匠的工作热情,大幅度的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授予了这些工匠不同的品衔,规定各个专业上的带头工匠,授予“大匠师”的称号,并授予正七品衔,俸禄一百五十四石;各个专业的骨干主操作手,授予正正八品,俸禄一百二十一石;操作副手授予九品79石;且规定,各个专业技术骨干在一起所探讨之心得,必须整理成册,以待完善、教授其他学徒。

这个举措一出来,可是说是在社会上引起了一股轩然大波,说啥的都有,这里暂且不管,也不加详述。但无论如何,这些匠户的心气确确实实的被提起来了,讨论热切、干劲十足,走路时的腰板都挺得直直的。

为了安全起见,崇祯帝可是让锦衣卫在大片厂区的外围设置了道道关卡,光警卫人数就有五千之数,由锦衣卫副使吴孟明在此坐镇。

警备工作相当严格,无凭证不可进入。崇祯此次前来,还是由王承恩手持兵工厂出入令牌方可进入的,否者的话,哨卡的兵丁决计不会放人进入,如果随意放入,定然会被打入死牢!这就是崇祯为了以防不测,所制定的严苛的制度。

对于皇帝陛下的勾勒出来的这份宏伟蓝图,毕懋康以及工部派来承建场地的官员,可是毫无保留的严格执行了下去。

有人或许要问,明朝冶炼技术能有多高?能做到这么细的划分吗?

还别说,明朝特别是到了明末的十七世纪,中国就已经拥有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冶炼流程和工艺,已经达到了规模化、量产化、生熟铁连续生产化的地步。。这在当时的钢铁产量与质量均为世界之最!

大明的工匠们,在进行冶炼的时候,也就有意识的把炼铁炉与炒铁炉串联在了一起,让由炼铁炉炼出的生铁液流入炒铁炉,用柳木棍搅拌,使生铁液中的碳氧化,而成熟铁。因为只有将钢加热到液态,才能自由且精确地控制其中的碳与其他元素的比例,百锻钢、灌钢,甚至熟铁渗碳钢等都是不可能做到精确调控的。

当时,明朝和欧洲搅炼炉的差别在于

欧洲的工匠,通常使用熟铁棒或者钢棒搅炼,以烧去生铁中的碳,最后得到低碳熟铁。

而中国的工匠,则是使用柳木棍进行搅拌,搅拌的同时那些被逐渐烧去柳木棍则会向生铁混入了“碳”,达到减低生铁去碳的速度。正是由于这个步骤的不同,所以就炒出含碳量低于生铁却高于熟铁的钢材来,这就是所谓的抄钢。

当时中国唯一还没有达到的,就是冶炼液态钢水,并因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正文 第111章 兵工厂(2/2)

进行精细的成份调配的程度。

不得不说,只要是处于社会安定下中国匠人,其潜心研发的能力还是非常强悍的。

但可否认的是,欧洲的搅炼炉虽说比发明的晚,且在百余年间是从未间断持续发展的。而反观中国,则是自清以后,由于受到来自朝廷的遏制,在这有清一朝的几百年里,不但没有多少发展,反而是停滞不前甚至于大幅倒退。

最后,再强调一点,要想混合其他合金造出合金钢,并且用铸造或者卷轧的方式快速生产钢材来,那只有炼出液态钢才能够实现。

明朝时期的中国已经达到钢铁冶炼的世界最尖端水平,但还没有到能够把钢融化成钢水的程度。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坩埚炼钢法才能得以实现了。

坩埚炼钢的关键在于那个坩埚,而坩埚的关键又在于他的耐火材料高温耐火砖。铁料含碳量越高,则熔点越低,而钢的含碳量比生铁低的多,起码要达到1600c,钢料才会融化成钢水。

中国早已有坩埚了,这样的炼铁法,称为方炉,不过炼的是铁而不是钢。这种方炉可化铁,但是却没有办法化钢。

崇祯帝现在要技改中心的工匠们,就是把手头已经掌握的技能结合起来,首先烧制出高性能的“高温耐火砖”来,然后再去改造“方炉”,从而炼出“钢水”来。

还有,炼钢基本上是不用煤炭,而是用焦炭,只有炼铁的时候才会使用到煤炭,不过炼铁时的主要燃料仍然是焦炭。因为煤中所含的有害成分较多,而焦炭比较纯净,适合炼钢炼铁。因为钢铁厂大多都会自己炼焦碳的,所以炼钢厂一般都需要前面所说的煤!

所以,崇祯帝为了能得到高质量的钢材,而着工部承建焦炭厂,所用的煤炭,大都来自山西的无烟煤。

为了山西的发展,崇祯也是拼了老命的想办法了,不过,山西本就是煤炭大省,且无烟煤发热量很高。

每每看到在山西运来的无烟煤,崇祯就暗想但愿主事官员别太贪得无厌了,能稳住山西的局面就好了。

一大早,毕懋康早早地就来到督办大厅,看完、批复完各场送来的的公文后,就赶到军械厂军械研发场地,去进行他自己的研究了。

别以为他这是在摆谱,只看公文而不到各个场检查,整个兵工厂占地太大,他也不可能天天都去巡视,他也只能分开来去检查。再说了,各个场地都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了建立建全这些规章制度,利玛窦、汤若望可也出了不少的力,所以,在这些严苛的制度下,各个场所的工匠们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各自的工作,无有疏漏。凡有疏忽,其代价不可谓不大,不光这来之不易的高人一等的待遇泡汤了,很有可能还会连累自己的家人,这等代价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得了的。

毕懋康现在主要的任务就是研发燧发枪,这可是皇帝陛下亲派给他的艰巨任务。

蹲在督办大厅内的地上,毕懋康正一边拿着一杆火枪,一边拿着崇祯画给他的那份火枪分解图观看,还一边看一边比对,嘴里还不是的嘀咕着“嗯,这个法子好,这样一来就不用再枪管里往里边倒火药了,省事!这火石,以前我倒是想到过这个法子,只是还没想好怎么用,皇上想到的这个法子还真不错。不过,这枪管里边的这几道曲线有何意义,如此一来,那样岂不是阻碍了弹丸的飞出的力道?难道是皇上没注意画错了,还是另有乾坤?只是这到底有何意义呢……?”

其实,毕懋康著作的那本《军器图说》,此时还没有成型,这本巨著,只是到了崇祯八年才成书刊印的,里边罗列了各种火器,图文并举,叙说军器之制造,使用与威力等,这本《军器图说》一书,在乾隆期间乾隆修四库全书之名义,以“文字狱”给焚毁。

《军器图说》一书表明明朝时期中国的火器技术还是处于领先的。

《军器图说》一书中一段话“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因为他们担心火器一旦扩散,满人政权恐怕会不保。所以,火器也就成了是满人政府刻意消灭的对象了。

虽说没有刊印,但是手稿却也不少。比对了皇上所画的手册,又开始翻看自己的手稿。在他面前的地上,层层叠叠的摆了一圈的图册。

陷入沉思的毕懋康,边比对,边拿过一张稿纸,用毛笔勾勒着一份新的草图,还不时的在一边书书点点的记录着什么,有时候来不及蘸墨汁,笔尖干了就在自己的唇边站下唾液再行“刻画”。此时的毕懋康已经完全沉寂在枪械研发当中,“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在吴孟明的陪同下,来到军械厂督办大厅,崇祯制止了想进去禀报的警卫兵丁。悄然进的大厅,看到蹲在地上的毕懋康那副表情,崇祯也是哑然一笑,挥手制止了想向前喊叫毕懋康的王承恩,示意大家肃静些,督办警卫也悄然退出厅外,轻轻的关上厅门警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