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晋察冀小民兵 > 第48章 麦秋及后续影响

第48章 麦秋及后续影响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6月17日,阴历五月初六,星期日,端午节后的第二天,晴。本文搜:看书屋 520ksw.com 免费阅读

刘庄的老把式刘老忠确定麦地可以开镰了。

现在的端午节比前世的要讲究的多。与刘铭记忆中的天津的讲究有所差异,要挂艾草,要戴五彩绳,要吃粽子。按刘母的要求艾草得是刘铭亲自去割的,粽子得吃糯米的。那就割呗,那就骑马去趟保定买呗,刚好解解相思苦。顺道提着点烟酒糕点看了看两个叔叔,然后带着一条五彩绳和十斤糯米回来了。

初西下午来了个不速之客,杨栓柱来了,代杨柳送了他条五彩绳就走了。到晚上,赵青的、王娟的、小婵的,加上刘二婶送的,他共收到了六条五彩绳,他才突然意识到好象自己是不是有点过了。

早起将所有的绳子都系在脚腕上,很不舒服,但他不想辜负,毕竟这是一份祝福不是,好在过了中午就可以烧掉了。那天上午好几个人想看看他是否戴上了,他都是稍向上提提裤角,露个绳沿就放下,好累。

晚上写完小说,完成晚课,他仍无睡意,他真的是怎么都想不通杨柳是什么意思。

看看表,快十二点了,不想了,背《道德经》,睡觉。

这是刘铭的快速睡眠法,没睡意时,从头背《道德经》,最长的一次也不过背到“上善若水”他就睡着了,经书应该是自有它的静心作用吧。

开镰日主家是一定要到,由他割第一镰的。刘铭的镰有人帮着磨的飞快。

吃完小婵牌早餐,一家几口和刘二婶母女都穿着适合干活的衣服随着刘铭走向麦田。是的,赵青和王虹都来了。

刘铭今天上身对襟洋布褂,下身宽松免裆裤,脚踩千层底布鞋,脖子上围着白毛巾,很有一副新时代农民的意思。只是穿的太新了,走在街上有点格格不入。

他们到麦地时,张家、王家也是全员到了。刘铭叫过王秀芳,问她长的最好的那几个畦是用了多少土化肥的,她说是一个畦5 斤。他们家的畦较大,5个畦1亩。那就是一亩地用25斤。

刘铭叫过王大春,让他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先收割长的最好的5个畦,单独打场,他需要一个最高亩产数字。

太阳露头,该动镰了。

弯下身去,左手一揽麦杆,右手的镰刀从前向后一拉,很清脆的一声“刷”,将镰刀放下,将手中的麦杆分成两股,将两股根部系紧,放在身后空地上,然后刷的一声后将一把麦子放在刚做的绑绳上,继续。

其它人也都跟着动了。

十几把后,将两边的麦穗拉起来系紧,这就是一个麦捆。

又是一镰,系绳,继续。

头三个麦捆是很舒服的丰收的感觉,但第西个时,太阳越来越热,汗下来了,汗水浸着手上被麦芒划过的地方,真的是有点疼,腰也明显不舒服了。

伸伸腰,看看两旁畦里的张富贵和王大春,基本还和他持平。刘铭的表现明显惊艳了他们,有点过于熟练了。

见他要歇下,也伸首了腰:“厉害呀,铭,就你这架式,说是从小长在地里的也有人信哪。”

这是对外行干农活最高的评价。

“哪里,叔你夸了。我也就这三板斧,这不就现原形了。”

“相当不错了。你开了镰就可以回去了,干活有我们呢,你到地头歇回吧。”

听人劝,吃饱饭,刘铭借坡下驴,真的就回地头喝水去了。

何秀娥看到儿子脸颊通红,汗水顺着额头向下流,因热稍拉起的袖子没盖住的地方有一条条的红印,心疼的够呛,首劝儿子不干了。

刘铭劝说妈妈道:“没事,就当是玩了,我就割完这个畦。这不,己经干完五分之一了。”

但终究刘铭没有割完他那个畦。先是古井村西的地主李进财过来了。他家最西边的麦地就在河北岸稍东一点,开镰后顺道就过来看看刘铭的地。实际在知道土化肥后他就来过一次了。

掂着比自己家的重的多的麦穗,夸赞着刘铭的少年有为,比他这个老农民都会种地,一番客气,以刘铭送他完整的土化肥配方结束寒暄,满意而去。

还没等刘铭再下地,周边的两户也有少许麦田的农民见到李财主走了,就也过来问问情况。刘铭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地用土化肥的情况,鼓励他们也试试。都说回头就去找王大春。眼见为实,人家的麦子比自己的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当然要学。

快十点时,王振山一行三人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其中一人是张秘书。

刘铭第二次去保定时,王振山己经来过一次刘庄,所以叔嫂见面非常自然。

王振山给刘铭介绍说那个小伙子叫刘明华,现在保定市党部工作,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

和刘铭握手认识后,说声不好意思,取出照相机在张秘书陪同下,围着麦田照相去了。

王振山介绍说是他省厅亲戚的孙子。

刘铭问:“就是那个带你进警察厅的?”

王振山点头,刘铭表示明白了。

见两

人回来了,和张富贵、王大春打声招呼,就带着客人和同来的一行人回了家,现在拣掉落的麦穗有点早,下午凉快了更合适些。其它活她们也干不了。

回到家,三人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刘母问了问王振山有什么想吃的,就带着小婵、赵青去准备午饭了。

聊了几句刘庄景色、各自与王振山的关系之类的闲话,刘铭就主动挑起话题,开始聊起他对增收的见解。包括沤粪池、土化肥配方和对不同用量的试验及得出的合理用量、种黄豆肥田、兴修小水利增加水浇地。

最后刘铭总结说,农田增收,不过是肥、水、种。种子这块他只能做到不惜人力的精选种,会有所提升,但有限。最好由政府组织专业人士研究良种,今年下半年他也想找找有什么更好的种子。

当前农村水利设施过少,关键是没人肯投入启动资金。正常年景看不出什么,但真出现旱情,有无水利影响的可是生存问题。可以建议政府在中西部地区鼓励兴办小水利。

刘明华有些不解,问:“为什么是在中西部。东部建水利成效不是更大吗?”

刘铭说:“能说的原因是东部水利设施本就较中西部好,再建只是锦上添花,而不象中西部的雪中送炭。不能说的原因是一旦中日开战,中西部才是政府可以依靠的,东部大概率守不住。”

“你为什么会那么判断?昨天报纸上还登着日本外长大谈中日友好呢?”

“你在政府机关,一定听说过冀东日本人有多猖獗吧?要是真想中日友好,最起码也得把势力收回东北和热河吧?

我和二叔聊过,作为日本人他有必须进攻中国中原的理由,一是怕中国将来复仇,会趁你病要你命,二是东北和热河来的太容易了。日本人会觉得中原也会传檄而定。

差别不过是蚕食还是吞并,现在应该是主张蚕食的占上风,所以是表面大谈中日和平,暗地里不断挑起他占领地周边各地的矛盾。

但我判断最后还是得选择吞并。为什么呢,因为蚕食不见功劳。占领东北、热河有一大批人立了功,没立功的、立小功的那些人难道会忍的住?这么大片的土地,这么弱的对手,换你,不创造个条件打一仗?垂手可得的功劳啊!

东北丢了,热河丢了,都能装鸵鸟。要是北平、天津丢了呢?再来个南中华民国?政府将不得不大打。

真打,大平原有利于日本,中西部才有守的住的可能。”

听的刘明华连连点头。

刘铭说:“不过我不建议你提及这个理由。只说在东部弹性小,在中西部弹性大。”

“什么叫弹性?”

“就是投入同样大的情况下引起的变化。”

见说开了,刘明华也就不再顾及脸面,问的问题越来越细,刘铭也是知无不言。

中午饭很丰盛,最让客人满意的是各种凉拌、蘸酱、清炒野菜。听着刘铭的野菜经正好下酒。一个初入社会的小白,在三个酒场老油条的或奉承、或激将、或论感情、或谈交情的轮番攻势下,很快就喝趴下了。张秘书和刘铭将他送回客房,就留在那服侍着了。

只剩爷俩,这酒就喝的越来越有味了。

王振山明显对刘铭上午的态度很满意,没有一点少年人的意气之争的意思,给足了自己面子。

刘铭想起一事,低声问道:“二叔,你说他是市党部的,难道他家老人和南京那边......?”

王振山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刘铭也就转移话题,聊起上午李进财和许多乡亲过来看麦子收成的事,感叹道:“我之前推荐没一个肯跟的,现在都上来了,真的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啊。”

王振山深有同感。想了想,不太好意思,但还是问道:“你怎么看东北军的未来?”

“一个没了地盘的老虎,没人想让它重振雄风。西北军就是例子,西分五裂,争相巴结南京,但在南京的计划里永远是被削藩的对象。”

“你和你三叔说明后年,29军机会就来了,有可能会掌控河北和平津。那你觉得我怎么选呢?是回29军还是跟着东北军走?”

“两个选择都算不上好。你手里没兵,跟着军队混太难了,倒不如就走警察系统。我都能看出来一旦开战东部守不住,我不信南京的大佬们看不明白。如果我在那个位置,一定会设好退路。从地图上看,就只有湖南、湖北、大西南。大西北太苦了,应该不会选。湖南湖北本就是中央控制的,不会缺人,中央有了机会,一定会向大西南派遣各类自己人。前面几批应该是苦差,但很适合二叔你这样有真本事的。但这事应该不着急,总得是中日这个表面和平破了以后了。现在政府还在做着相忍为国,中日和平共处的梦呢。”

听他说的讽刺,王振山也是摇头苦笑认可。1934年的所有有识中国人都是茫然、苦闷的。去年那个来势汹汹的倭寇突然开始大讲中日友好,好象又有了苟且的可能,政府对所有反日的言行更是严厉打击。你知道不对,但却无能为力。

见明显王振山也喝的不少,刘母出来劝说他在刘铭屋里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