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晋察冀小民兵 > 第4章 冯家赌坊之战之行动进行时

第4章 冯家赌坊之战之行动进行时

将下午准备好的布包背在后背,两头在胸前系紧。本文搜:精武小说网 jwxs.org 免费阅读轻手轻脚开门关门,下午在门轴上加的油起了作用,一点声音都没有。

走到大门口细听门外没一点声音,助跑两步,从靠近门口的西墙上翻出去,手上借力,轻声落地。这里是特地为方便进出留的口。

其它地方墙上都栽了玻璃茬子。防盗在这年代是重中之重。

电视上进大户人家随意翻墙而入,实际是误导。乱世大家的防范心是和平年代的人想不到的重。

前后看看,没人。这个点大家早都己进入梦乡。

弯下腰小跑着出了刘村北口。万一碰到个熟人,上身黑棉袄,下身打着绑腿的灯笼裤,背上背个包袱,一句赶夜路去县城赶集、看亲戚,足以不让人怀疑。

刘村的刘铭就是一个纯朴、能干的乡村后生。

这也算人设吧。

没有过桥首接去河北大路,而是沿着南河沿一路向东,过了何村通往古井村的小桥又走了近三十米,到了一座看秋人盖的小屋。

小屋的南墙根是刘铭早就选好的换衣处。

一是够僻静,这个季节基本不会有人来。

二是靠着墙的那块大石头下边有个较大的空洞。有需要时把东西放里边不认真找,根本发现不了。万一来不及回来,可以过几天再来取。

三是从刘庄到桥头,基本都是河石、碎沙路,不会有脚印的问题。从这座小屋向东又多是沙石路。只有这中间的三十多米是土路。真有人寻踪到这里,也是从东边县城方向来的人做的。

就着没污染过的星光,解下包袱,先将带着的饹饼鸡蛋吃了,后边的三几个小时是硬仗,皇帝还不差饿兵呢。壶中温水喝的只剩一口。

套好黑色夜行衣,未系扣,将衣襟掩紧,外系寸宽牛皮腰带。这样怀里就是最好的收纳所。下身本就是系着绑腿的黑色灯笼裤,不用换。头上套上丝袜。

这还是前世看电视得到的知识点。

说是劫匪脸上蒙黑巾、佐罗那样带个眼罩,根本做不到让熟人认不出来,就像对面一个熟人带个口罩,你能很轻易认出来。

但丝袜就不一样了,它是会改变脸部特征的,并且透气性还好。附加好处是引人注目,就会让人下意识的忽略人的身形。

好在生在天津卫的刘母仍有存货,近两年不用,早就不知放在哪了。这才便宜了刘铭。

这东西很贵的,一条好几个大洋。是这个年代女人最爱的奢侈品。

摸摸插在绑腿上的两把匕首,将斜背的手枪枪套在左腋下的位置整理一下,方便随时抽枪。将迷香、药食、火柴、飞抓等顺序塞入怀里。仍把布包背在背上系紧。

看看怀表,十一点了。用小刷子清理一下痕迹。收好,轻踮脚回到正路。

弯着腰快步越过小桥,上了大路后向西来到村南门。

高高的门楼,大门紧闭。早上太阳出山开门,晚上太阳落山关门,是更夫的固定工作。

老人们说这大门首到日本鬼子来了后才不再关了,一是挡不住那股禽兽,二是不方便抗日队伍行动。

南门楼经年风吹雨打,风化严重,刘铭实在没信心爬上去不留痕迹。想想明早有人看到有痕迹,集体开始破案,那是何等一种合家欢?!

前几天就确定了南门向东第二家是无人住的院落。近两米高的院墙,向上一窜,在墙上一凸起处借下力,手就够上院墙,戴着手套的手在墙上一借力,翻过墙,轻身落地,尽可能保证在石头院墙上不留下痕迹。

然后边清理脚印,边倒行至北墙,翻出院墙来到院外胡同。

细听没有任何动静后,快步走出胡同,进入南北向的大街,溜边向北走,来到冯家赌坊东房墙下。

当地习惯,院门与前院人家后墙间会有个二十公分左右的空隙,叫滴水檐。法理上,这二十公分地是前院人家让出来的。

后盖房的一家如果不遵守这个潜规则,两家会大打一架。

这个空隙约定俗成留个十公分高的排水口。赌坊的狗舍就建在距大门不到五米的地方。

刘铭将准备好的特制兔肉从排水口轻轻扔进去,听到里边的狼狗有了动静,并没叫,有向这边移动的声音,有明显的嗅那块肉的声音,吞食的声音,很快就是呜咽一声倒地的声音。

细听院里和周边没有其它声音。

再次收拾一下身上的装备,取出酒壶,将温水喝下。行动时没忍住咳嗽一声,那笑话大了。

找好位置,向上一窜,手在早看好的一个小凸起处一借力再向上,脚下也略借力,三两下,翻上东厢房的房顶。要的是无声无迹。

趴在房上细听,院里、北屋、西屋都没有动静。一个鹞子翻身轻落地上。

先到仍躺在地上的狼狗那,对准脖子一切,不会死,但三五个小时也不会醒。

先矮身到正房的东屋窗下,听见里边两个人在此起彼伏的打着呼噜。戴好口罩,找到纸糊的窗户特地留下的防煤气中毒的风口,将迷香点燃,

伸进风口里。不到十分钟,就听不到任何呼噜声了。

西肢着地,从院东头爬到西屋窗下,确定是两个人的呼噜声,照方抓药。确定呼噜声确实平稳了,熄灭迷香,用匕首插入木门缝隙,拨开门闩,快速闪进屋里,在里屋门外细听了半分钟,确认没异常,也适应了屋里的黑暗后,掀开门帘进入里屋,借助星光,看到两个被窝,一在炕梢,一在炕头。摸过去,分别在两人的百会穴用力一点。至少五六个小时内不会醒来。

仔细回顾一下,看到没留下痕迹,转身出门,借助匕首从里边锁上门。矮身向北屋行去。

相同的配方相同的操作:开门、击打百会穴。

看到炕下的煤炉坑用煤泥封的很严实,只有中间有隐隐的火光。

这种用煤取暖的方式,记忆中在一九八十年代的河北农村仍在使用。

在炕前边的的中间位置向地下挖坑,在地下用土坯或砖砌煤炉,有烟道与炕下的烟道相通。这烟道另一头与外屋的炉灶相通。这样在烟道通顺时,无论是外屋炉灶里的、还是煤炉里的烟从炕的一头到另一头,最后从砌在墙里的烟囱散到空气里,从而实现取暖。

在煤炉、炉灶与炕的主烟道的连接处都各有个可移动的砖块,拉开,则火、烟向炕里抽,取暖。合上,煤火向上,用来做饭和向屋里供暖。外屋炉灶冬天不会合上,只有在夏天会合上,烟则从另一个不走炕的烟囱出去。

冬天睡觉前,先是将火门拉开,将煤块填满炉膛,用活好的煤泥封住炉口。待煤稍干,扎个小眼,最后在上边盖个盖子。所以冬天的河北农村,屋里较冷,但炕上真的很暖。

白天火门关上,煤炉里的煤完全燃烧。夜里煤烟通过烟道通往屋外,所以虽然没有后世的铁皮烟囱向外抽烟,也真的很少有煤气中毒的事发生。

刘铭先是将火门合上。将煤炉盖子放在一边,将煤泥中的眼扎大点,让火明显变旺,再从水缸里用碗舀水,向炉口的煤泥上洒水,将炉口的煤泥慢慢阴湿,盖上盖子。起身再将水碗挡住风口。

湿煤燃烧产生烟和煤气。

煤气足够,中毒亡。煤气不够,大脑受损严重,生产痴呆儿两名。

清理了痕迹,从外边控制着门闩将门从里边闩上。

走下北屋台阶时,终于伸了个懒腰。

该到收获的季节了。

刘铭的目标从来就不是明面上的钱。

秘密是当年抓捕冯老大时发现的。当时只在屋里搜出不到100块大洋,多方搜索,枪、弹等都未发现。如果不是内线情报确定他是日本特务,大家都要怀疑这就是个经营不良生意的小老板了。

搜到第三天,就要放弃时,两个年轻人打打闹闹的去上厕所,一个年轻人不慎跌入猪圈里,咚的一声,才发现了端倪:盖板是空心的。

河北乡下养猪的猪圈多位于院子的东南或西南角。在最南边砌墙,围成一个厕所,与厕所相连是个较大面积的深坑,最北边是个上边盖了房顶的高台,高台一般都是用大石块砌就,以利于保洁。多会在上边铺些麦秆之类。在高台的靠院子一侧设置猪槽和小门。高台是猪吃食和休息的地方,下边的深坑是猪活动的地方,高台和深坑有台阶相连,供猪上下。人和猪的粪尿都堆积在深坑里,时不时的向里垫土,保持基本干燥,一般半年一起,就是最好的肥料。

冯家从未养过猪的猪圈里供猪睡觉的猪台,是用一块大石块和几块小石块铺就的。但实际那块大石块只是一块石板,掀开石板,下边埋着一个大箱子,箱子里有什么就有很多种说法了,反正肯定是好东西。

冯家猪圈在院子的西南角。距北屋正房近三十米的距离,距西屋仅三五米。刘铭不太相信护卫们知道这个秘密。

从猪槽外就看到那块大石板了,非常显眼,这也就是所谓的灯下黑了,真的是将心理学用到了极致。

用匕首撬开石板,下边是一个大约30×50×50CM的木箱。

打开箱子,里边的东西很规整,最上边的是两把手枪和两个铁盒,边上有三个圆球,摸着应该是手雷,下边长条卷成圆筒的应该是大洋。条状应该是金条。块状的就不知道是什么了。最底下的还有几个小本子。竟然还有本书。

将箱子里的东西逐一塞入带来的布袋,一个能装50斤粮食的袋子装了多半袋。系紧袋子,拎到边上,好重。

将箱子盖好,将石板复位,洒上旧土,倒退着用刷子去除痕迹后,回到院里。先打开大门,将袋子放到门外,再回身栓好大门,将狼狗拎回狗窝,布置成睡觉的样子。收好吃剩的兔肉,帮狼狗清理下牙齿。

刚好西屋房檐上靠着个梯子。应该是护卫们用来观望警戒用的。爬上西屋房顶,伏下身倒退着爬到距北房最近的房檐处,边走边清理脚印。脚尖一蹬,轻身跃上北屋房顶,伏下身踩着石板清扫着痕迹倒退着向东,到距东屋最近位置,一跃而下回到东屋屋顶。轻身跃下,将袋子背上刚要走,就听到前院大车店有人说话。

屏住呼吸,紧贴着院墙,抽出手枪。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没发出一点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