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古德里安18:是什么决定了德国大佬们的归宿?
如果不考虑战争的性质和结局等因素,仅以军容论,那么德国军人是首屈一指的。赏心悦目的军装、整齐有序的队列和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傲骨都令人忍不住赞叹。
长期以来,没有哪个国家像普鲁士以及后来的德意志那样重视军队。长期的优越感铸就了德国军人独特的气质。
这个团体的核心是“军官团”,也可以通俗地理解成德国陆军参谋部。这里汇集了德国陆军的精华,他们全部接受过严格的军事理论教育,几乎都有过基层部队锻炼的经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德国在二战期间能够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将领。
然而自纳粹上台后,军官团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希特勒需要的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军队,可军官团以及身后的军队虽然绝对效忠国家,但始终坚持自己应有的独立性。比如元首不能直接插手军队内部事务,比如采取重大军事行动前,必须充分尊重军队的意见等等。这一点是希特勒和军队之间最根本的矛盾。
1938年2月,通过“布隆伯格——弗里奇事件”,希特勒把“听话”的将领安排在军队的金字塔尖上。包括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统帅部总参谋长凯特尔等人。从此之后,军官团的地位被严重削弱,而且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的荣光。
古德里安早就对统帅部那些“卑躬屈膝”的将军们感到厌恶。在他看来,布劳希奇和哈尔德还算有点骨气,毕竟在关键时候还能为军队发声。最让他看不起的就是凯特尔,外表忠厚的他始终对希特勒言听计从,已经完全丧失了德国军人的荣誉感。
在担任装甲兵总监后,古德里安一直希望能够联络一批有影响力的人搞掉凯特尔。为此他曾找过戈培尔,并提出了凯特尔的理想替代者——曼施坦因。戈培尔倒也坦率,直接答复古德里安——不太可能,不过他承诺自己会找机会建议希特勒重组统帅部。事后证明,戈培尔从未向希特勒提过这件事(戈培尔在战败前用全家七条性命为希特勒和纳粹德国殉葬)。
古德里安还找过希姆莱。两人以前的关系一般,当古德里安提出“应促成元首指派另一个能力更强的人担任最高统帅部参谋总长,以便希特勒可以放手抓大事”时,希姆莱当场勃然大怒,认为古德里安的观点太荒谬。他甚至当面古质疑德里安有野心,真实目的是剥夺希特勒的权力。古德里安见希姆莱态度如此强横,只得起身告辞。
不甘心的古德里安又去找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同样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就在古德里安滔滔不绝地说得起劲儿时,约德尔打断了古德里安,然后反问他:“你还知道比希特勒更好的最高统帅人才吗?”古德里安一听,知道话不投机,于是又起身匆匆告别(约德尔在战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经过几次挫折后,古德里安觉得指望别人是不行的,于是决定自己找机会跟希特勒面谈。1944年初,希特勒邀请古德里安共进早餐。两个人一番闲谈后,古德里安把话引到了正题。
他认为目前德军内部的指挥系统杂乱无章,这是导致前线战局不利的重要原因,所以应该找一个希特勒信得过的将领掌控全军指挥事务,解决目前的弊病。
希特勒马上就明白了古德里安的用意,无非是要自己少插手军队事务,变相恢复军官团的地位。如果撤掉凯特尔的职务,换成一个强硬派,这个目的自然就更近了一步。
希特勒哪有那么笨,自然不会接受古德里安的建议。
自从那次会面后,希特勒明显疏远了古德里安。若不是装甲兵的组织训练的确需要一个行家里手,估计他会找一个机会第二次罢免他。
失意的古德里安其实还有第二条路可以走。早在1943年2月就任装甲兵总监后不久,他的旧友就为他引荐了一个人,对方和古德里安有一次密谈。
对方直言:“现在我们的元首已经无法胜任德国总理兼三军统帅的重任,为了德国的未来着想,最好还是设法停止他的权力。”随后,此人向古德里安详细介绍了改组政府的方案。
古德里安对未来政府的印象不错,但问题是怎么才能让希特勒交出权力。他问那位访客:“我也曾为此类问题私下与盟国接触过,但令人极为失望。即使能够推翻希特勒的独裁,盟国还是不会放弃让我们‘无条件投降’这个条件的。而且怎样才能限制希特勒的权力呢?”
对方说:“应该把希特勒软禁在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只让他担任名义上的元首。”
“如何对付那些纳粹的要人?”
“这需要国防军来决定,你可以在访问前线时,征得其他将领的支持。”
听到这句话古德里安心里有数了,对方还没有得到军方的支持,也就是没有行动的本钱。他又继续追问:“这件事非同小可,你应该是在给背后的人做事,那么是谁在领导这个活动?”
“前陆军参谋总长贝克上将。”
听到这里古德里安大失所望,战前古德里安长
期在贝克手下任职,深知此人行事拖沓,畏首畏尾,根本干不了这种事情。于是他告诉对方:“我认为你的计划对德国有损无益,根本不可能成功。所以你还是另找他人,我和陆军的其他将领一样还会继续效忠我的誓词。”
不过古德里安没有把话说绝,他最后说:“尽管我反对,但你要求我向其他将领征求意见的事,我一定会照办。”
不久之后他和那个人又见了一次,然后告诉他:“陆军没有一位高级将领同意你的看法,一方面是军人要忠于誓词,一方面前方战局极为危险,大家不能分心,我也劝你放弃这个计划。”
两人以后再也没见面。
1944年7月17日,一位同古德里安熟识的空军军官找到他,直截了当地说:“西线总司令克鲁格正准备避开希特勒与西方国家缔结一个停战协议,现在正与盟军接触。”
古德里安早有同西方停战的想法,只是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登陆,这个时候与其谈判并不合适宜。他问那位军官:“消息可靠吗?你是从哪里得到这个消息的?”
那位军官看到古德里安难以捉摸的神色,迟疑了一下没有继续说下去,转身告辞了。古德里安也想了半天,还考虑过是否应该向希特勒报告。可转念一想自己和克鲁格有旧怨,没有真凭实据最多只是让希特勒对克鲁格产生猜忌,也就只好作罢。
7月19日,他乘车下部队。第二天下午,他接到统帅部打来的电话,称“有人刺杀希特勒未遂”!
古德里安心里一惊,立刻把近几天的事情串联起来,心里一阵后怕。
这次事件后,希特勒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被逮捕的名单中很多都是军内的高级军官,其中不乏隆美尔、维茨莱本这些元帅级别的高级将领。克鲁格因为受到牵连,在奉命返回柏林的途中服毒自杀。
为了制造对立、彰显公平,希特勒还成立所谓“人民法庭”,对那些参加密谋行动的人进行公开审判。同时希特勒还成立“荣誉法庭”,专门审判军人,庭长由伦德施泰特担任,其他成员包括凯特尔和古德里安等人。
古德里安不想背上骂名,每次出庭都已公务繁忙推脱。恰好希特勒刚解除蔡茨勒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正在寻找一位替代者。尽管他不想起用古德里安,可也没有合适人选,只能由其出任。
古德里安很乐意接受参谋部的工作。首先他对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颇为自信,再者就是他希望在这个位置能帮助参谋部恢复到以前的地位。
就任之初古德里安摆出了效忠的姿态,他向全体陆军参谋部的军官下令,取消传统军礼,一律以纳粹礼代替。他还警告部下,所有人必须带头做“效忠希特勒”的表率,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立即辞去陆军参谋部的职务。
古德里安的姿态没有打消希特勒的猜忌。不久之后古德里安提出应该扩大参谋部的职权,允许其直接向集团军群下达命令,并且有指导集团军一级纯参谋业务的权力。希特勒马上回绝了这两项请求,不仅如此他还明确告知参谋部,只可以过问东线的战局,西线则无权过问。
古德里安不甘心,要求和希特勒进行一次私人谈话。希特勒问他“是想讨论业务问题还是人事问题”?当古德里安说“只是业务问题”后,希特勒安排了一次会面,但要求凯特尔作陪,还安排了两名速记员在场。在这种情况下,古德里安自然不敢把话说开。
涉及业务问题,希特勒还能听得进去古德里安的话。比如他建议把隶属于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北调,以改善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之间越来越严重的危机。
自苏军于1944年6月实施白俄罗斯战役(即“巴格拉季昂行动”)后,东线局势急剧恶化。苏军不仅抵近维斯瓦河,威胁波兰首都华沙,还突入到东普鲁士,意图将德军上述两个集团军群的陆上联系切断。
在得到希特勒的准许后,罗马尼亚境内的德军装甲师迅速北上,用钢铁堆砌出一条狭窄通道,两个集团军群得以维持着脆弱的联系。
古德里安知道这种局面不会长久,遂向希特勒建议将北方集团军群全部撤出波罗的海三国,退入东普鲁士重新组织防御。但这一次希特勒拒绝了。
随着战场上一个个坏消息传来,古德里安和希特勒的关系也在迅速恶化。即使古德里安不再提及所谓的人事问题,两个人就战局的认知分歧也越来越大,争吵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古德里安劝说希特勒跟西方讲和,以便把兵力全部集中到东线。希特勒则醉心于等到11月份在西线发动一次决定性攻势,击败对手。
古德里安建议尽快在东线构筑一条完整的新防线,以抵御苏军的进攻。但希特勒认为这样反而会加快前线部队后撤的步伐。
古德里安建议在冬季到来后,把东线所有的装甲师撤到本土休整,以利来年再战。至于抽走兵力造成的防御密度变小的问题,可以适当用收缩防线的方式来弥补。希特勒一听到放弃阵地,立即暴跳如雷。
古德里安又提出放弃库尔兰半岛,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