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铁木辛哥:被斯大林弃用到底冤不冤?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苏军元帅。
在苏军中铁木辛哥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将领。他早年成名,24岁时就已经是一名红军师长,30岁成为红军军长。1940年苏德战争爆发前,铁木辛哥凭借苏芬战争的功勋晋升为苏联元帅,是战前苏军的五位在职元帅之一(其余四位是布琼尼、伏罗希洛夫、沙波什尼科夫和库利克)。
铁木辛哥军事生涯的转折点是1942年5月的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德国称为“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此役苏军损失27万人(大部分被俘)。让斯大林无法原谅铁木辛哥的是,在战役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他两次征求铁木辛哥的意见,都得到了后者的保证。此役的惨败,不仅造成了苏军在南部战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也让斯大林在统帅部的权威大大受损(统帅部绝大部分人反对铁木辛哥发动这次攻势),铁木辛哥从此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
铁木辛哥性格平易近人,乐于提拔基层指挥员,这让他在下属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即便他后来失宠,包括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都对其评价颇高。作为苏军传统将领的代表,铁木辛哥其实从很早的时候就重视军队机械化作战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坦克的发展。但相比之下,他还是认为步兵和炮兵是战场上的决定因素,这一点从他指挥作战,特别是对坦克部队的使用上能够体现出来。也许他在战争时期被淘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铁木辛哥身上还有一个性格,不仅是他本人,苏军很多将领(这个范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扩大一些)身上都有一些“二杆子”性格。这个北方土话中包含着坚韧、固执、憨厚和迟钝。
1895年2月18日,铁木辛哥出生在乌克兰。1914年一战爆发,铁木辛哥于次年入伍,成为一名列兵,在西方面军服役。1918年,铁木辛哥加入苏俄红军新组建的骑兵第1军。
骑兵第1军在苏联内战时期表现相当出色,这支部队如果称为苏军统帅的摇篮也不为过,它当时驻扎在察里津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伏尔加格勒,二战时它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斯大林格勒。
察里津地区的最高领导人就是斯大林。骑兵第1军军长是布琼尼,政委是伏罗希洛夫,二人也都是苏联未来的元帅,斯大林的亲密伙伴。铁木辛哥凭借战功在刚刚成立的骑兵第1军中得到了快速提升,1919年10月,他已经是骑兵第6师师长。他的手下里包括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和梅列茨科夫(战时晋升的三位元帅)。
1920年8月,铁木辛哥担任骑兵第4师师长。他所在的骑兵第1集团军与受协约国支持的弗兰格尔领导的白俄军作战,1920年11月28日,苏俄红军向弗兰格尔白俄军据守的克里米亚半岛发起总攻。仅一周的时间,弗兰格尔的部队就被逼到黑海岸边的费奥多西亚湾。在协约国舰队的护送下,弗兰格尔率领14.5万白卫军及其家属乘船集体出逃土耳其。此役铁木辛哥获得两枚红旗勋章。
1925年至1938年,铁木辛哥先后担任骑兵军军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9月17日,在德军取胜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斯大林决定出兵波兰。铁木辛哥当时担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他与西部军区司令员科瓦廖夫各指挥3个集团军开进波兰东部,夺取了寇松线以东的波兰领土(现在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西部地区)。
波兰战役结束后,斯大林将目光投向了罗马尼亚、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芬兰。1939年冬,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与芬兰方面举行谈判,希望用苏联北极圈地区的领土换取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以改善苏联北部列宁格勒地区的防御态势。
这是一场大国和小国之间的博弈,当时已经走近苏联核心圈的赫鲁晓夫曾作过如下描述:“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服从。如再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我们就是这样想的。”
在经过多伦谈判无果后,苏联最终决定出兵。战前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联内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苏军取得胜利将易如反掌。只有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持谨慎态度,他客观地考虑了芬兰军队作战能力和战场的特殊条件。主张集中45个师的强大兵力,在西方不直接卷入的情况下,“打一场为期至少数个月的紧张艰巨的战争”。
这项预案由于不符合斯大林的设想,在提交苏联最高军事委员会审议时被否定了。斯大林决定对芬作战计划改由列宁格勒军区司令梅列茨科夫重新拟定。最终梅列茨科夫制定了一套新的作战方案,计划在数周内粉碎芬兰军队主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确保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的安全,迫使芬兰签订和约,结束战争。
战争进程果如沙波什尼科夫所担心的那样,芬军虽然兵力仅是苏军的1/3,但他们更熟悉作战地域,更适应作战环境,苏军的进攻遭遇惨重损失,不得不转入防御。
1940年1月7日,苏
军在卡累利阿地峡成立了西北方面军,调铁木辛哥担任该方面军司令,接替梅列茨科夫担任前线总指挥。2月1日,苏军重新转入攻势,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作战,苏联红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攻占维堡,迫使芬兰按照苏联提出的条件签订合约,结束了战争。
凭借苏芬战争的出色指挥,铁木辛哥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5月,他被任命为国防人民委员,不久与库利克、沙波什尼科夫一同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
1941年春,德军开始进行“巴巴罗萨”计划的准备工作。德军在苏联边境线上的异动引起了铁木辛哥和时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朱可夫的警觉。苏联情报部门收集的情报更是引起了他的密切关注,他准确判断出德军正在准备入侵苏联。
1941年6月13日,铁木辛哥给斯大林打电话,请求边境部队进入作战状态。但斯大林始终坚持德军不可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所以没有采纳铁木辛哥的意见。
1941年6月21日,铁木辛哥的副手朱可夫接到基辅特别军区参谋长普尔卡耶夫的报告,声称一名投诚的德军司务长向他们透露,德军将在次日凌晨发动进攻。当天深夜,斯大林、铁木辛哥和朱可夫经过商议决定,边境部队进入国境线筑垒地域;所有部队进入战备状态;空军分散隐蔽到各野战机场;城市施行灯火管制等等。此时是1941年6月22日零时三十分,几个小时后德国入侵苏联。
6月23日,苏联成立最高统帅部,不久之后又对统帅部改组。苏联战时最高核心机构的成员包括:斯大林、莫洛托夫、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和库兹涅佐夫。根据战场需要,苏军统帅部又成立西北、西部、西南三个战略方向司令部,分别任命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和布琼尼出任总司令。铁木辛哥在担任西方向总司令的同时,于7月10日取代巴甫洛夫大将兼任西方面军司令员。
此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从边境地区推进了350~600公里,先头部队抵近斯摩棱斯克。这里距离莫斯科不到400公里,有“莫斯科门户”之称。在战争爆发一开始的20天中,苏军西方面军主力已经被德军歼灭在明斯克地区。统帅部将预备第19、第20、第21和第22集团军划归铁木辛哥的西方面军,在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上游仓促构筑了一条新的防线。
为了加大防御纵深,铁木辛哥将预备队第24和第28集团军部署在二线防御地区。同时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部署在斯摩棱斯克以北。上述部队名义上应该包括48个师,而按时到位的部队只有一半。
7月10日,德军第2、第3装甲集群从南北两翼发动进攻,拉开斯摩棱斯克防御战役的序幕。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绕过苏军重兵防御地段,以装甲集群主力向斯摩棱斯克方向进攻;另以1个装甲军和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第39装甲军向斯摩棱斯克以北的大卢基和以南的罗斯拉夫尔突击,第9和第2集团军随后跟进。苏军第16、第19和第20集团军陷入合围。
为阻止德军推进,铁木辛哥于7月13日命令各集团军反击,并夺回了罗加切夫、日洛宾等城市。其中,第21集团军第63步兵军在军长彼得罗夫斯基的率领下西渡第聂伯河,插入德军防线纵深30公里,迫使德军分兵回援。苏军的反击取得了一些成效,被围的部分部队借机突围脱险。
7月23日,铁木辛哥集中4个集团军级集群再次发动反击,企图和仍处在包围圈的部队里应外合,击退德军的进攻。但这次反击准备仓促,几个战役集群投入的时间前后不一,没能达成预定的目标。7月26日,德军合围了斯摩棱斯克,铁木辛哥刚刚组建不久的西方面军主力被包围。8月5日,德国军队共俘苏联红军31万人,缴获坦克3000多辆和数量大致相同的火炮。
这次战役铁木辛哥的部队虽然遭遇惨重损失,但战史对此战的评价颇高。认为苏军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消耗和迟滞了德军在战线中段的快速推进。此役之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战斗下降了一半,兵力损失14万余人,不得不就地转入休整。此后朱可夫的预备队方面军发起叶利尼亚反击,希特勒又决心“南北分兵”,莫斯科防线第一轮危机就此解除。
斯大林对铁木辛哥的表现并不满意,他打算解除铁木辛哥的职务。朱可夫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铁木辛哥求情,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好了”。然后朱可夫罗列了德军的优势和苏军的劣势,同时强调西方面军在斯摩棱斯克取得的战绩。在此情况下,斯大林才重新认识了这次战役的价值,决定继续留用铁木辛哥。
1941年9月13日,铁木辛哥接替布琼尼担任西南方向总司令,统一指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部队。此时苏军西南方面军在以基辅为核心的第聂伯河中游几乎陷入绝境。德军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正南下,与南面的第1装甲集群试图合围苏军主力。布琼尼请求将部队撤出基辅,遭到斯大林的拒绝。斯大林更换西方方向的指挥员,是希望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