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254、【人物篇】巴顿13

254、【人物篇】巴顿13

【人物篇】巴顿13:有蒙哥马利和布莱德利在,盟军打的就是堑壕战

一个人的性格和观念很难改变,他在年少时接受的教育和熏陶会影响其一生。巴顿的先祖来自苏格兰,后来又长期居住在美国南部。在他看来,美国是绝对的完美无缺,美国人和他们祖先居住过的、曾经征服过全世界的大英帝国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将继续引领这个世界。

巴顿继承了家族留下的一条原则,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不管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对美国人哪怕是最低限度的控制”。同时他在跟随潘兴将军时,也加深了原本就有的“沙文主义情怀”。所以在他的理想中,就自然而然地包括“富有侵略性地维护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地位”。当有人威胁到它时,会立即激发出其内心本能的反抗。

巴顿不仅仅是一位将军,他还是个富家翁。当年他从西点军校毕业,准备向比阿特丽丝·艾尔的父亲提出要迎娶他的女儿时,从来没有金钱概念的巴顿才知道他的个人财产已经高达百万美元。从小就生活在富足的家庭里,加上家族长期保持的显赫社会地位,养成了巴顿极度自信且口无遮拦的毛病。所以公平地说,那些讨厌巴顿的人绝不应简单地归为是一群心胸狭隘的小人,因为他们有的时候是受害者。

1944年4月,第3集团军在英国已经完成集结和整训,各军、各师指挥官和参谋人员开始介入霸王行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巴顿在纳兹福德很受当地贵族阶层欢迎,他一如既往地过着豪华生活,经常在波维尔厅举办宴会款待当地名流,每次还毫不例外地以放映美国电影收尾。

当地人筹建了一家俱乐部,供波维尔地区驻扎的美军消遣,在俱乐部建成的那一天,组织者史密斯夫人特意邀请巴顿出席开幕式。起初巴顿婉言拒绝了这次邀请,因为他不想在这种场合抛头露面,以免节外生枝,可在史密斯夫人再三邀请下,他还是同意以非正式的身份出席。

4月25日18时,巴顿来到纳兹福德。他故意迟到了15分钟,本想悄悄地隐藏在热闹的人群中。可他忽视了一点,自己是当地最瞩目的人物,他没到开幕式也就没有如期召开,而是特意等待他莅临。就这样,巴顿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主席台,一位摄影师跑过来为他拍照,数十名受到邀请的当地人(大多数是女性)都期待着巴顿能给她们讲几句。

巴顿有戒心,史密斯夫人则保证没有记者,而且她还跟摄影师交代过,不会发表任何一张有巴顿的照片,就这样巴顿走上了讲台。

他先是感谢史密斯夫人为士兵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场所,然后又说:“到今天为止,我在欢迎方面唯一经验就是欢迎德国人和意大利人下地狱。而且在这方面我干得相当有成绩,因为我有幸指挥的部队已经打死或俘虏了大约17万敌人。我感到像这样的俱乐部确实很有意义,因为我相信萧伯纳的话,我想他曾说过‘英美两国人民是被共同的语言分开的’。既然英国人和美国人注定要主宰世界,那么我们越是相互了解,我们的事就会越办越好……”

一段简短的演讲结束后,巴顿又跟众人寒暄了一阵,然后谢绝了史密斯夫人邀请他留下来共进晚餐,返回驻地。他没料到就是这番话,再一次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4月26日一早,西线盟军司令部就收到马歇尔从华盛顿发来的一封愤怒的电报,巴顿的讲话已经传到了美国,那句‘英国人和美国人注定要主宰世界’成为被攻击的目标。新闻界煞有其事地“深入分析”了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政治动机,为什么巴顿有意冒犯苏联人,将他们排斥在外?保守派共和党人将其定义为‘站在罗斯福政府一边干扰政治’;民主党则直接认为他‘污蔑了俄国盟友,是一个反赤色分子’。总之,所有人都在指责他。

人们的愤怒完全出乎马歇尔的意料,而且事态还在发酵。他本来正在推动国会同意晋升一批陆军军官的永久军衔,巴顿的名字也在其中,但“纳兹福德事件”不仅给巴顿惹火上身,还可能牵连到一批军官的晋升被否决。

西线盟军司令部收到马歇尔的电报时,艾森豪威尔不在司令部,而是在普利茅斯观看第4步兵师的两栖登陆演习。电报是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长比特尔·史密斯中将签收的,不凑巧的是,史密斯也在晋升永久军衔的名单里。

作为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长,史密斯在遇到这类问题时首先要考虑是否会给长官惹上麻烦。“打耳光事件”和“杀俘事件”让史密斯感到愤怒,而这次“纳兹福德事件”还直接牵涉到自己的利益。他表面虽然和巴顿保持着友好关系,但心中已经对巴顿产生敌意,这一次他决心替长官和自己清理掉这个大麻烦——解除巴顿的职务。

史密斯并没有征求艾森豪威尔的意见,就给马歇尔回了电报,“继续留用巴顿是否会有损公众和政府对陆军的信任?倘若如此就要采取严厉的纪律措施”。

4月26日中午,史密斯给第3集团军副参谋长盖伊发去一封电报,要求巴顿“禁止对外发表任何言论”。调查同步进行着,4月27日至29日伦敦和华盛顿之间往来的

电报都在预示着结局将对巴顿不利。4月29日,艾森豪威尔返回总部,他发现司令部里的气氛很紧张。他给马歇尔的第一份回电说:“根据我掌握的情况,我准备解除巴顿的职务,遣送他回国。除非案件中出现某些新的没有预见的情况。”他也对马歇尔坦言,自己不想这么做,因为“尽管巴顿性格不稳,但战争中常常会出现需要由他首当其冲的局面”。

巴顿完全了解这件事很可能会毁了他的前途,也知道陆军总长和西线盟军总司令正在讨论决定自己的命运。在给艾克的信中他写道:“你可能已经对我感到厌烦了,但我最近一次的所谓越轨行为颇有被诬陷的味道,因为他们告诉我不会公布我的讲话。”他还表示,自己愿意放弃晋升永久军衔的机会,以免影响其他军官的晋升。

艾森豪威尔送来一封“训斥信”,要求巴顿“彻底交代清楚,并警告他注意这次讲话的潜在危险后果”。与此同时,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通过电报进行了6次激烈交锋,马歇尔提出了第3集团军新任指挥官的人选霍奇斯中将,还提醒后者“霸王行动和你个人对战争胜利负有重大责任”。

5月1日11时,巴顿奉命来到艾森豪威尔的办公室,他发现艾克的态度十分亲切,但是对方的话让巴顿彻底绝望了,因为艾森豪威尔打算遣送他回国。失魂落魄的巴顿坐了5个小时的车回到波维尔厅,他让卫兵收拾行李,还辛酸地说:“这一回我们将不得不回国了。”

事情的转机来自艾森豪威尔态度的转变,马歇尔授权他“酌情处理”此事。同时陆军部部长史汀生也介入了这场纷争,他站在巴顿一边,明智且有分寸地替巴顿进行了辩解。5月3日,艾森豪威尔决定了结此事——让巴顿继续担任第3集团军司令。在他给巴顿的公函中,他直白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这样做完全是因为我相信你是一个好的指挥员,绝无其他动机。”

不过这份公函送到第3集团军之前,巴顿先收到了艾森豪威尔的一封私信,提前通知巴顿麻烦已经解决了。

巴顿又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军事训练和修改作战计划的工作中,他手上有三个军,一个是吉尔伯特·库克指挥的第12军,一个是韦德·海斯利普指挥第15军,另一个是绰号“斗牛犬”的沃尔顿·沃克(他在朝鲜战争期间担任第8集团军司令,二次战役期间死于车祸)指挥的第20军。此外由米德尔顿指挥的隶属于第3集团军的第8军临时划归第1集团军指挥,参加诺曼底登陆。上述部队共13个师,即第5、第8、第28、第35、第79、第80、第83和第90步兵师,以及第4、第5、第6、第7装甲师。

巴顿不知疲倦地驱车到各个部队视察,似乎要消耗掉所有的精力。很显然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最近发生的事本来是鸡毛蒜皮的事,但其影响确是那么可怕,这不是偶然事件造成的,而是上帝的安排。”

在登陆日前一天,他对士兵们则说了这样一番话:“在我的讲话中,我总是强调战斗和杀人,以及每个人各尽其责。那些胡说八道的记者们对真刀真枪一窍不通,军队中每一个人都起了重要作用,即使是炊事员也不例外,甚至那些烧水让我们洗干净屁股的家伙也是如此。让那些混蛋来调查吧,这就是巴顿的第3集团军。我们要把敌人赶到地狱去。这样,20年后当我们的孙子问你在战斗中做了些什么,你就不会羞愧了!”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科唐坦半岛的诺曼底登陆。与炮声隆隆的战场相比,待在波维尔厅的巴顿连一丝火药味都闻不到。如巴顿所料,蒙哥马利没有迅速拿下卡昂,被德军死死钉在那里。出乎他意料的是,德国人依旧在加莱留下大量部队,他当初制定的“第三计划”也没有实施的条件。

时间来到6月21日,这是行动开始的第16天,按照战前制定的计划,第3集团军应该在6月21日至8月5日之间参加战斗,但盟军司令部那边毫无动静。巴顿每天都扑在地图上,一身戎装,腰上挎着那把左轮手枪,就连晚上也会住在流动指挥车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要时刻保持正常的精神状态。

通过地图他密切关注着战场上的动态——战役正不可抗拒地陷入僵局。美军于6月27日拿下了瑟堡,然后在南下时被德军层层阻击,和英军一样进展缓慢。蒙哥马利一如既往地给总部发来充满乐观情绪的战报,称眼下遇到的挫折全在预先设想之中,他给英国陆军总长的电报中说:“我们英国第2集团军的处境很不错,美军的形势不太美妙。”

这种腔调是无法让艾森豪威尔满意的,但布鲁克和蒙哥马利嘲讽他“对战略一窍不通”。而当丘吉尔质疑他们时,布鲁克竟粗暴地回怼了首相,他还在日记里写道:“我质问他,能不能信赖他的将军们哪怕五分钟也好,而不是小看他们!”

巴顿看得更透,他预计蒙哥马利会提出修改计划,然后宣称这是他一开始就考虑好的。果然蒙哥马利命令布莱德利向预定的阿弗朗什——莫尔坦一线推进,而英军第2集团军负责在卡昂继续跟德军周旋。布莱德利也乖得“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