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巴顿9:第一场恶战——盖塔尔战役
巴顿和布莱德利的关系很特殊。我们都知道布莱德利在诺曼底登陆后直到战争结束,都是巴顿的顶头上司。我们也知道,在北非期间巴顿的职务是比布莱德利高的,而且在布莱德利参加这场战争的初期,是巴顿把他带进快速晋升通道的。
布莱德利是“教头”出身,战争前曾长期担任步兵学校校长,具有很深的军事理论功底。1943年2月24日,布莱德利抵达北非担任艾森豪威尔的助手,但没有明确职务。当时美军在突尼斯打得一团糟,所以艾森豪威尔把布莱德利派到第2军担任联络官,但不属于第2军指挥部成员,实际上就是总司令部设在第2军的耳目,因为时任第2军军长弗雷登道尔已经失去了艾森豪威尔的信任。
布莱德利的角色很尴尬,美军可没有设置“监军”的传统。所以布莱德利的到来首先遭到了弗雷登道尔的反感,认为他是一个“只会向总部打小报告”的小人。巴顿接替弗雷登道尔的职务后,起初也看布莱德利不顺眼,于是他给艾森豪威尔打了报告,说:“我不能让任何他么的间谍在我的司令部周围转来转去。要么让他加入我的司令部,接受我的指挥;要么把他调走。”不过巴顿在最后强调,他很乐意布莱德利担任第2军的副军长。
艾森豪威尔接受了巴顿的建议,布莱德利在第2军从此有了名分,并开启了火箭班蹿升的历程。
在盖塔尔战役开始前,第18集团军群司令亚历山大于3月14日给第2军下达了命令。他重申了巴顿的任务,并再次提醒他:敌人可能从侧面发动反击,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越过多塞尔山口。动作要慢一点,切莫走得太远。
巴顿可没管这一套,他已经决心打一场毁灭性战役,以雪第2军在凯塞林山口的耻辱,同时也为美军正名。
3月17日,巴顿按照计划率先发动进攻,第1步兵师和第1装甲师兵分两路向凯塞林山口和加夫萨挺进,第9和第34步兵师则作为预备队。隆美尔离开北非后,接替他职务的是从东线调来的汉斯·阿尼姆上将。与前任一样,阿尼姆也认为美军的战斗力低下,所以他在马雷斯防线身后、美第2军的当面只部署了少量部队,包括意大利第131装甲师(半人马座装甲师)和一部分德军。其中意大利师兵力约7800人,德军约800人。
相比之下,美第2军占有绝对优势。美军的装甲师标准编制为每个师辖3个坦克营(第2和第3装甲师辖6个坦克营)、3个装甲步兵营、3个炮兵营以及侦察营、工兵营各1个。全师拥有77辆轻型坦克、168辆中型坦克、18门105毫米突击炮、54辆105毫米自行榴弹炮、54辆装甲车、450半履带车、1031辆汽车和8架轻型侦察机,总兵力10754人。此外,每个师还包括两个战斗群指挥部和1个备用指挥部,以便实战时可以随时将一个装甲师拆分,执行不同任务。
步兵师编制约15000人,采用三三制,共下辖3个步兵团和若干师直属部队。每个团都包含配备了6门105毫米榴弹炮和12门57毫米反坦克炮的直属炮兵支援分队,另下辖主要作战的三个步兵营,每营配属3门57毫米反坦克炮、21挺7.62毫米机枪、3挺12.7毫米重机枪、24具火箭筒、6门82毫米迫击炮、9门60毫米迫击炮、550支M1半自动步枪、36支7.62毫米勃朗宁自动步枪、27支斯普林菲尔德狙击枪。
步兵师直属部队中包括2800人的炮兵部队,装备3个105毫米榴弹炮营,配备36门105毫米榴弹炮,1个155毫米大口径榴弹炮营,配备155毫米榴弹炮12门,1个反坦克炮营,配备37毫米、75毫米反坦克炮32门,1个防空营配备60挺高射机枪,其官兵还配备自卫武器2600支。
与美军对垒的意大利第131装甲师在兵力和装备上处于绝对劣势。全师共1个坦克团(四营制)、1个摩托化神枪手步兵团、1个装甲炮兵团以及一些直属部队。武器装备包括:184辆轻型坦克、24门75毫米野战炮、8门47毫米反坦克炮、16门防空炮、410挺重机枪、76挺轻机枪。装甲师内除坦克以外,装备的其他车辆包括581辆汽车、48辆火炮拖车和1170台摩托车。
不过阿尼姆也留了后手,一旦美军发动猛烈进攻,他打算把德军第10装甲师西调增援意大利人。这个师是凯塞林山口战役的德军主力,对美军有心理上的震慑力。
进攻发起后,第1步兵师的进展顺利,他们在当天就前进了72公里,占领加夫萨。原来意大利人清楚自己兵力不足,所以主动放弃了难以防守的平原地区。3月18日,临时划归第1步兵师的第1游骑兵营在威廉·达比中校的率领下,袭占盖塔尔。消息传到国内后,巴顿的名字再次登上报纸的头版头条。
第1装甲师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进攻前几天连续降雨,使地面变成了一片泥沼,坦克和卡车都寸步难行。巴顿把该师师长沃德一顿臭骂,命令他强行发起进攻。此后沃德的部队进
展依旧有限,有人建议撤掉沃德的职务,但巴顿没有同意。他认为第1装甲师进展不顺不能归罪于沃德的指挥不力,主要是运气太坏,无论如何都要给沃德表现的机会。
3月20日,蒙哥马利在马雷斯防线正面投入第30军,在右翼沿海岸线发起主攻。由于地形复杂,英军的进攻同样没有进展。随后蒙哥马利调整部署,命令新西兰军和第10军在左翼集结,重新组织进攻。同时他向亚历山大建议,在第8集团军调整部署期间,美军第2军沿着15号公路向海岸方向推进,目的是切断德军北撤的退路,至少可以让德军分兵回援,减轻英军在正面的压力。
蒙哥马利的建议很大胆,也很缺德。美第2军全力东进,有可能在战场上发挥奇效,同时也可能陷入德军的重重包围。这样的任务如果交给自己指挥的部队去执行,倒是能体现出他的英勇无畏,可把它交给友军,而且还是盟国友军就说不过去了,更何况美军无论成功与否对第8集团军都是有利的。
一向对蒙哥马利言听计从的亚历山大这次没有同意,美第2军要是有闪失,他本人也难逃干系。所以亚历山大只给巴顿下达了一个有限进攻命令:占领多塞尔山口,然后派出一支轻型装甲部队,夺取山口以东16公里的机场。
巴顿接到命令后立即命令第1装甲师东进。21日,沃德的装甲部队攻占塞内车站;22日攻占梅克纳西,多塞尔山口已经近在咫尺。可惜沃德再次贻误战机,没能一举拿下山口。很快增援的德军第10装甲师挡住了美军的前进道路。德军依险据守,美军已经很难突破。与此同时第1步兵师从盖塔尔出发,沿着15号公路继续东进,同样遭到德军第10装甲师的阻击,不得不停下脚步。
巴顿曾在自己的书中强调,决定一支部队战斗力的诸多因素中,指挥官的能力是首要的。与第1装甲师师长沃德相比,第1步兵师师长泰利·艾伦和副师长小西奥多·罗斯福(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长子、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堂弟)要出色得多。
艾伦的计划是于3月23日清晨继续沿着15号公路东进。具体部署是把刚刚纳入第1师战斗序列的第601坦克歼击营部署在公路北面的山下,掩护他们身后的两个师属炮兵营。进攻发起后,步兵则沿着15号公路推进。
然而在凌晨4点时,前哨部队意外抓获了一名德军摩托车手,据俘虏交代:德军马上就会向美军发动进攻。此时处在德军进攻路线上的最靠前的部队正是贝克尔中校指挥的第601坦克歼击营。该营装备了31辆M3坦克歼击车和5辆M6坦克歼击车。其中M3坦克歼击车不过是M3半履带车上加装了75毫米火炮的简陋装备。车体只有很薄的装甲,炮位完全是敞开式的,能用来保护炮手的只有火炮自带的防盾。
M6坦克歼击车也好不到哪去,它是用小型卡车后面加装了一门37毫米反坦克炮的拼装货。但艾伦已经来不及调整,因为前哨部队已经发现了正在开来的几十辆涂着沙黄色迷彩的德军坦克。
贝克尔中校把B连和C连摆在了第一线,炮手们尽量把坦克歼击车隐藏在起伏的山丘后面,由前方观察员向他们传达德军的方位和距离。当炮组准备好射击时,M3半履带车的驾驶员会开出隐蔽位置,炮手将以最快速度完成射击,然后驾驶员就马上退往隐蔽位置等待下一个目标。
最先出现在视野里的是10辆德军四号坦克,以及身后的数百名步兵。德军的行动颇有章法,在遭到美军阻击后,他们并不急于开炮还击,而是用坦克上的机枪向美军阵地扫射,机枪弹带上额外加有曳光弹。当曳光弹碰到装甲时,会被弹射到天空,从而暴露美军装甲目标的位置。坦克歼击车被发现后,德军坦克纷纷开火,2辆美军坦克歼击车瞬间被击毁,B连和C连见状只得向山上位置较高的预设阵地转移。
天亮后,德军坦克越来越多(当天出动了57辆)。他们搜索着美国坦克歼击车的藏身之地,尔后又开始向山坡发射炮弹,激起巨大的灰尘和烟雾,步兵则趁机向前渗透,但他们很快就遭到步兵机枪、冲锋枪和M1步枪的还击。
混战中,美军的坦克歼击车重新进入了攻击位置,一辆M3坦克歼击车连续打出6发炮弹,将一辆德国四号坦克击毁。之后这辆坦克歼击车又击中了旁边的德国坦克。与此同时,德国人也锁定了这辆坦克歼击车,他最终没有逃脱被摧毁的命运。
实际上指挥这辆坦克歼击车的雷蒙德中士没有遵守战术规定,在同一个位置停留了太长时间。其实战斗激烈时他别无选择,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有效命中。而且在这场战斗中,类似的场景并不少见。
第601坦克歼击营的作战日志里写道:“战场很快就变成了搏斗的地狱,大炮轰鸣,机枪和汤普森喋喋不休,伤员和垂死的人大声尖叫,所有的一切都被烟雾笼罩着。”
坦克歼击营身后的炮兵开火了,他们本来应该是被保护的,现在成了坦克歼击营的保卫者。炮弹虽然无法击中坦克,但炸开的炮弹可以破坏德军步兵的进攻队形。贝克尔中校把三个连都投入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