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战场】市场花园行动:最后一次由蒙哥马利主导的进攻
1944年整个八月,西线盟军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好消息。在法莱斯盟军重创B集团军群,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在法国南部,盟军成功地实施了“龙骑兵”行动,将德军G集团军群赶回了德国边境;8月24日,法军第2装甲师进入巴黎,标志着德军结束了对法国长达四年的军事占领。
在前线和盟军总司令部都洋溢着胜利的气氛,败退的德军一口气撤退了300多公里,盟军则一路追击。其中,英军第21集团军群北上攻入低地三国,并于9月初相继攻占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尤其让盟军惊喜的是安特卫普港的设施完好无损;美军第12集团军群则继续向东逼近德国边境;被滞留在法国西南部的德军后撤无路,很快向盟军投降。
通过自己的侦察队和德军战俘的口中,美军第3集团军司令巴顿意识到当面的德军根本无法阻止盟军的前进。第3集团军的攻势摧枯拉朽,先头部队的推进速度甚至超过了德军的溃败速度。他坚信只要美军继续前进,就能将法莱斯口袋中漏掉的德军一网打尽。所以他酝酿了单枪匹马攻入德国本土的计划,即抢在溃败德军的前面,从正面突破齐格菲防线,直抵莱茵河畔。
蒙哥马利自法莱斯口袋战役期间就开始考虑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他认为齐格菲防线一定有德军重兵把守,所以正面进攻必定会被打得头破血流。他不同意直接进攻德法边境的齐格菲防线,主张先夺取北面的荷兰,然后绕过这条防线进入德国本土的鲁尔工业区。这样一来,盟军可以达成三个战役目标,其一是可以摧毁在荷兰部署的德军导弹基地,使其无法继续向伦敦发动袭击;其二是夺取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可以削弱德国的生产能力;其三是避免在齐格菲防线陷入苦战,使德军精心构筑的防线没有用武之地。
两相比较,巴顿的计划看起来有些莽撞,而蒙哥马利的计划则充满了谋略。但后者的计划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假设上,就是德军在齐格菲防线有重兵把守,盟军绝不会轻易突破德军的防线。
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战后有关资料中披露,当美军第3集团军逼近时,齐格菲防线地区几乎无人防守。这条沿着德法边境修筑的防线此时杂草丛生,弹药库里空空如也。要塞的火炮已经搬到了“大西洋壁垒”,炮兵掩体的大门都上了锁,甚至连钥匙都找不到了。
在防线后面不远的科布伦茨(西线德军司令部所在地),接替克鲁格担任西线德军总司令的伦德施泰特也非常清楚,如果美军打过来,自己根本守不住防线。当他听到铁链的响声时,这位年近七旬,已经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帅会开玩笑地说,是不是巴顿的坦克打到这里来了。
然而,盟军内部的分歧让他们错过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巴顿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他被告知停止前进,而且中断了第3集团军的油料供应。理由是盟军要集中物资优先供应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美军第3集团军和整个第12集团军群都要原地转入防御。
中断油料供应对于巴顿来说是致命的,他的集团军每天要消耗1500多吨燃油,由于供应始终非常紧张,第3集团军也基本上没有储备,但眼看要到手的胜利就这样丢掉实在可惜。情急之下,他命令先头部队将所有剩余的油料都加给1/4坦克和车辆,甚至要抽出其余3/4坦克和车辆油箱里的油料,然后不惜一切代价继续前进。
8月30日,第3集团军已经进入到法国东部的南锡地区。8月31日,美军渡过马斯河,在对岸建立了桥头堡。此时,巴顿的油料彻底耗光了,他的部队停留的位置后来被称为“南锡缺口”。巴顿跑到布莱德利的司令部,当面指责自己的上司:“该死的,只要给我加满汽油,两天内我就能打到德国本土!”
这次阻拦巴顿的并非布莱德利,而是艾森豪威尔。面对盟军取得的胜利,艾森豪威尔面前却摆着两个棘手的难题,其一是德军在从法国撤退时,严重破坏了法国境内的铁路和公路,在诺曼底堆积如山的物资无法及时地运送给前线部队,这就导致后勤无法支撑盟军在西线发动全面进攻。所以,盟军在进攻方向上必须有取舍,将有限的补给能力用在某一个方向上。
其二是美英之间越来越严重的分歧,让这位善于组织、协调的将军头痛不已。事情还是要从诺曼底登陆前开始讲起。西线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是美国人,但他手下的副司令特德、海军司令拉姆齐、空军司令马洛里都是英国人,陆军则由蒙哥马利和布莱德利分别指挥英军和美军部队,这种人事安排就已经显露出一丝端倪。
尤其是最重要的陆军,为了能够更好地指挥地面部队,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初设立了临时指挥机构,由蒙哥马利统一指挥上陆的盟军地面部队。艾森豪威尔将指挥迁到法国后,对地面部队进行改组,将美军第1集团军从第21集团军群中剥离出来,与美军第3集团军共同组建了第12集团军群,他借此收回了一部分陆军的指挥权。不过两个集团军群仍然由蒙哥马利协调作战,即便如此也让蒙哥马利和
他身后的英军联席参谋会议十分不满。
9月1日,艾森豪威尔进一步对盟军的指挥系统做了调整:蒙哥马利不再担负协调第21和第12集团军群作战行动的责任,而专司第21集团军群司令之职;布莱德雷则直接听命于艾森豪威尔,且其第12集团军群的力量增加到了3个集团军,即美国第1、第3和新组建的美第9集团军,这个集团军群已成为西线盟军的第一大战役集群。此外,盟军还成立了一个重要的集团军司令部:即布里尔顿指挥的第1伞兵集团军,下辖美军3个空降师和第9空运大队,以及英国2个空降师和2个空运大队。这个新组建的集团军由盟军总司令直接指挥。
再次被削弱指挥权让蒙哥马利愤懑不已,此时英国方面又做出了一项火上浇油的决定。就在艾森豪威尔改组盟军指挥系统的这一天,蒙哥马利晋升为元帅军衔。在这样的时机晋升蒙哥马利无疑是间接地表达了对艾森豪威尔的不满,因为此时艾森豪威尔还只是四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在1944年12月晋升为五星级上将),按照两国军衔对比,蒙哥马利的军衔已经高于艾森豪威尔。
在蒙哥马利看来,此时晋升元帅是他与艾森豪威尔分庭抗礼的资本,因为这代表着在背后支持他的是整个英国。既然第12集团军群不归自己指挥,他就让他们待在原地不动,自己亲率第21集团军群绕过齐格菲防线,为自己和他身后的英国建功立业。
所以蒙哥马利极力推销自己的行动计划,并要求给第21集团军群优先补充物资的待遇,他将率领由英军和加军组成的第21集团军群攻入德国本土。
面对咄咄逼人的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不得不考虑采取怀柔政策。他通过指挥系统的调整,已经把蒙哥马利挤到了墙角,这一轮博弈他已经获胜了。如果一味地压制,恐怕会把高层的矛盾蔓延到全军,这对于盟军的作战将产生严重影响,也同时是自己作为西线盟军总司令的严重失职。
不仅如此,蒙哥马利的计划倒也很符合艾森豪威尔的判断,德军怎么可能会让一个无人防守的齐格菲防线让美军轻易占领呢?如果能够从荷兰绕过防线,也的确不失为一个绝妙的计划。
在综合了各方利弊后,艾森豪威尔决定采纳蒙哥马利的计划,盟军自登陆后第一次战役级别的失败由此拉开序幕。
8月份的时候,布莱德利阻止了巴顿贸然突进布雷斯特,付出的代价是美军最终花费一个半月夺取那座港口;而艾森豪威尔这次阻止巴顿一举突入齐格菲防线,他付出的代价是盟军将在防线停留5个月之久。
经荷兰进入德国本土的鲁尔工业区存在一个战术难点,就是需要攻占沿线马斯河、瓦尔河和下莱茵河上的几座桥梁,为装甲部队推进扫清障碍。为此,蒙哥马利将行动分为两个部分。“市场”行动的要旨是投入3个空降师和1个空降旅,在上述德军防线后方实施空降,抢先占领盟军需要的各处桥梁;“花园”行动的要旨是使用装甲部队沿着第69号公路突击,穿过空降部队占领的桥梁,进而攻入德国本土。
上述两个行动综合起来,就是被我们熟知的“市场花园”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市场”行动具体由美军第82空降师、第101空降师,英军第1空降师和波军独立第1空降旅完成。其中,第101空降师负责攻占埃因霍温、索恩和费赫尔,这里距离盟军地面部队的进攻出发地最近,只有20公里;第82空降师负责攻占赫拉弗和奈梅亨,这里距离进攻出发地约50公里;英军第1空降师和波军独立第1空降旅负责攻占阿纳姆和奥斯特贝克,这里距离地面部队的进攻出发地约100公里。
为了投送3.4万人的空降部队、1736辆汽车和263门火炮,盟军集中了1438辆C-47运输机(空中列车)、经过改装的321架轰炸机、2160架CG-4A滑翔机、916架“霍莎”滑翔机和64架“哈米尔卡”滑翔机。其中还不包括提供护航和空袭任务的战斗机、轰炸机和攻击机。
“花园”行动由英军第2集团军第30军实施,负责打通与空降部队的联系。其中,近卫装甲师为突击箭头,第43和第50步兵师随后跟进。
根据盟军获得的情报,当面德军第15集团军正在加军第1集团军的驱赶下后撤,埃因霍温、费赫尔至阿纳姆这条进攻轴线并没有多少德军,所以地面突击的第30军应该不会遇到激烈抵抗。
所以蒙哥马利在行动前乐观地估计,近卫装甲师在发起进攻的当天会突破德军的防线,与第101空降师会合;行动的第二天将抵达第82空降师的防区;最迟在第四天可以和英军第1空降师会师。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刚刚复任西线德军总司令的伦德施泰特和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都察觉到第21集团军群将发起一次大规模攻势。其情报部门甚至猜中了蒙哥马利的部队将沿着第69号公路直指鲁尔工业区的企图,还预见了盟军将大规模出动空降部队,只是不清楚空降的区域在哪里。
为了防范盟军发起的突然进攻,B集团军群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