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战场】冲出诺曼底:剽窃来的眼镜蛇行动
盟军自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以来,至7月下旬,战场一直局限在诺曼底地区。即便英军第2集团军艰难地拿下了卡昂,当面德军仍然死死缠住他们,使英军不能进入法国腹地。美军第1集团军,在科唐坦半岛西端进展同样受阻,当地人用来阻挡海风侵袭的灌木树丛,也挡住了美军前进的脚步。
作为盟军地面部队前线总指挥,第21集团军群司令蒙哥马利正受到各方的质疑,盟军空军司令特德(英籍)甚至提出解除他的职务。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对战事也一筹莫展,他想到了自己的得力爱将巴顿。此时,巴顿正领着第3集团军司令的空头衔,执行“刚毅”计划。
“刚毅计划”是盟军实施霸王行动的同时,进行的一次极有冒险性的欺骗行动。行动的要旨有三个,其一是查清德军在西线的兵力部署;其二是让德军认为盟军登陆的地点在加莱;其三是让德军认为盟军将进行两次登陆,一次是在诺曼底实施牵制性登陆,目的是将德军主力吸引到诺曼底地区,另一次是在加莱,那里将是盟军真正的主攻方向。
为了实施这样一场庞大计划,英国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欺骗小组”。作为计划的组成部分,巴顿在多佛尔指挥着并不存在的美军第1集团军群。由于巴顿是盟军中少有的擅长指挥装甲部队又极崇尚进攻的将领,所以在德军看来,巴顿在哪里,哪里就是盟军的进攻方向。
当然,德军并不会仅凭借巴顿的动向判断盟军的真实意图。之所以给巴顿安排这样一个“闲职”,是因为他此时还没有从那场“打人事件”的负面影响中解脱出来。1943年8月,时任美军第7集团军司令的巴顿正指挥部队在西西里岛作战。他此时正在为部队进展不顺而心烦意乱,恰巧在一家医院见到了一名患有“战斗疲劳”的二等兵,巴顿对其恶语相加并扇了对方两记耳光。
这件事经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开始发酵,美国国内包括国会议员、退役将军,甚至是巴顿曾经的老上司潘兴将军都对巴顿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为了平息国内的舆论,巴顿被调离前线。
霸王行动开始后,身处战场之外的巴顿陷入焦躁之中。他经常全副武装,却坐立不安,担心自己还没有上战场,战争就已经结束了。他在自己的司令部里看着从前线传回来的战情通报,在地图上推演着战场的形势。他预见了蒙哥马利试图用英军第2集团军在卡昂吸引德军的注意,以便美军第1集团军在右翼达成突破,同时也预见了这次计划必然会失败。当得到美军惨重的伤亡报告(美军在诺曼底登陆前一个半月伤亡7万多人),更是痛心疾首。
在此期间,巴顿为了打破战场僵局,制定了“1号作品”计划。他在这份计划中提出了两套作战方案,其一是美军在科唐坦半岛以南的布列塔尼半岛再实施一次两栖登陆,然后插向法国腹地;其二是美军集中装甲部队于德军防线的一点,在空中火力的支援下,一举夺取阿夫朗什,刺穿德军的左翼防线,再向德军纵深发展。
从这份计划的第二套方案中可以看出,巴顿的计划中对坦克的使用,与德军的进攻手段和战争后期苏军的进攻手段非常相似,都是遵循了集中兵力兵器于一点,突破敌方防线,然后扰乱对方的防御部署。而在此前,盟军之所以没能突破德军防线,就是犯了平均使用兵力的错误,上陆的20多个师几乎是一字排开,向德军防线发起平行进攻。
巴顿将自己的计划提交给了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和自己曾经的部下、美军西线地面部队最高指挥官、美军第1集团军司令布莱德利。艾森豪威尔虽然和巴顿一样,在一战时就认识到机械化和坦克的重要性,但他此后一直从事筹划、组织、协调方面的工作,逐渐养成了“四平八稳”的指挥风格。看到这份计划后,认为它过于冒险,所以对巴顿的计划有些犹豫不决。
布莱德利的观点和艾森豪威尔很相似,他遵循的作战原则是“遇疑则停”,时刻处于警惕和狐疑之中,习惯步步为营,并将这种原则用之于战场上。除此之外,布莱德利对巴顿还多了一丝担忧。按照盟军的计划,随着上陆部队越来越多,美军即将成立第12集团军群,届时布莱德利将升任集团军群司令,巴顿出任其下辖的第3集团军司令。二人此前就是上下级,只是以前上级是巴顿,现在却要调换角色。
早在1943年1月时,刚刚在北非登陆的美军第2军在向突尼斯推进时,被时任非洲军团司令的隆美尔在凯塞林山口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伤亡被俘达10000余人。不久之后,巴顿接手第2军,担任该军军长。此时的布莱德利正准备前往地中海盟军司令部任职,因巴顿的举荐他改任第2军副军长。半年后,巴顿担任第7集团军司令,布莱德利晋升为第2军军长。若不是那次“耳光事件”,巴顿将是美军西线地面部队总司令的不二人选,但现在却要由行事更稳重的布莱德利担任。
不知道这份“尴尬”是否对布莱德利产生的影响,总之行事谨慎的他也没有同意实施“1号作品”计划。
僵局是
要打破的,既然不采纳巴顿的计划,那就需要制定一个新作战方案。不久之后,布莱德利制定的“眼镜蛇”计划出炉。这份计划的要点是:用航空兵战略轰炸开道,以步兵和坦克沿公路网挺进,从狭窄正面突破德军防线,兵锋直指阿夫朗什。
一眼就能看出来“眼镜蛇”计划是“1号作品”计划中第二套方案的修订版,只是细节上没有后者那样大胆。当时美军内部主流作战原则仍然守旧,即进攻的主要手段是轰炸机和炮兵支援下的步兵,坦克并不能作为突击的主要手段。布莱德利拟定的“眼镜蛇”计划正是遵循这种原则,将“1号作品”计划中以坦克作为突击主要力量,改成了仍然以步兵师担任主攻,以装甲师担任辅助的传统作战方法。
艾森豪威尔看到这份计划后,决定将其付诸实施。远在英国得知此事的巴顿也非常高兴,一向不爱计较这些的巴顿对布莱德利的“剽窃”行为毫不在意,只是对其修改部分过于谨慎而感到遗憾。不过,巴顿身边的人员都为其鸣不平,毕竟军人是要用战功来衡量成就的。
为了给“眼镜蛇”行动提供进攻良好的进攻出发地。美军第7和第8军向圣洛至佩里耶公路发起攻势。至7月18日,第29步兵师和第25步兵师攻占圣洛以南的制高点,德军第2伞兵军和第352步兵师被迫后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美军付出了5000多人伤亡的代价。
7月24日,眼镜蛇行动正式开始。当天盟军出动1600架飞机飞往诺曼底地区,然而在抵达那里之前,天气突然转坏,在能见度下降的情况下,盟军飞机在对德军防线空袭的过程中出现了误炸,导致美军155人伤亡。不清楚情况的地面高炮部队也误以为是德军飞机来袭,遂开炮回击。就这样,美军的行动因为这场意外被推迟了一天。
7月25日9时38分,美军再次出动600架战斗机,在圣洛以南德军阵地正面发动空袭,打击德军火力支撑点和炮兵阵地。1个小时后,盟军1800架飞机沿着圣洛至佩里耶公路一块5500×2000米的区域实施饱和轰炸。为了不在预定路线上炸出大的弹坑,盟军在公路沿线投掷了燃烧弹和杀伤炸弹,在公路两侧则投掷了重磅炸弹。最后,盟军出动400架中型轰炸机对该区域实施了一轮收尾轰炸。上述三轮轰炸共投弹4000多吨。
经过地毯式的轰炸,那些困扰美军进攻的灌木树丛已经被炸得稀烂,德军的坦克被炸成零件,电话线和无线电天线被炸坏、通信兵被炸死,幸存的士兵躲在战壕里瑟瑟发抖。防守这一地区的第130装甲教导师(李尔装甲师)师长在报告中宣称:全师70%的官兵或死,或伤,或傻,或疯。
这次空袭倒也不是彻底的成功,由于偏航和地面烟尘的影响,导致再次发生误炸事件。在这一天的轰炸中,共有111名美军被炸死,另有490人被炸伤。正在前线视察的美军陆军地面部队司令莱斯利·麦克奈尔中将也被误炸身亡。
7月25日11时,美军第7军所属第4、第9、第30步兵师转入进攻,在越过已经被炸得面目全非的德军前沿阵地后,遭遇德军第130装甲教导师残存的45辆坦克和2200多名官兵。德军依托没有炸毁的支撑点,用坦克、88毫米高射炮和步兵进行了顽强抵抗。其侧翼第5伞兵师也奉命赶来增援。虽然在当天的进攻中美军只推进了2公里,但第7军军长科林斯仍然对结果感到满意,因为他发现德军的防线并不严密,美军可以利用支撑点之间的嫌隙绕过那些支撑点,渗透到德军防线纵深。
第130装甲教导师师长拜尔莱因意识到己方的危险,他于当晚向上级请求允许部队后撤。但西线总司令部下达了命令:不许撤退!
7月26日,美军第1步兵师和第2装甲师投入战场,不久之后第8军的两个步兵师也投入进攻。然而,横亘在阵地前的洪水泛滥区和沼泽地挡住了美军7个师的进攻路线,在26日一整天的进攻中,美军的进展仍然有限。
7月27日,美军攻占了勒梅尼乐至赫尔曼以北的一处重要交通枢纽。德军因此选择了撤退,美军在穿过一片雷区后,进展速度开始加快。
在此期间,通过艾森豪威尔的运作,巴顿来到了前线。他被临时任命为第1集团军副司令,在前线负责实施眼镜蛇行动后续作战。7月28日,巴顿命令第4装甲师和第90步兵师组成左翼突击集群,沿佩里耶至库唐斯公路快速挺进;第6装甲师和第79步兵师组成右翼突击集群,在库唐斯以北突击。同时,美军第1集团军其余部队向当面德军发起进攻,以策应两路突击集群的钳形攻势。
进攻力度骤然加强和明确的进攻指向,很快就让德军陷入混乱,当天美军即攻占库唐斯,德军防线开始崩溃。
党卫军第2装甲师(帝国师)、党卫军第17装甲掷弹兵师、第353步兵师试图向美军发起反击,但在美军强大的炮火阻击下,反击部队丢下大量受损坦克、装甲车向后溃退。这几天遭遇打击最严重的第130装甲教导师此刻已经几乎全军覆没,就连司令部都已经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