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1944年十次打击之十佩特萨莫战役:北极圈的战火
早在1941年苏德战场爆发之初,位于苏联最北部的摩尔曼斯克地区就是苏军双方交战的战场。由于战斗规模相比于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方向要小得多,所以很少被关注。
在巴巴罗萨战役计划中,除了北方、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外,德军统帅部还在芬兰、挪威和苏联三国交界地区部署了一支偏师-挪威集团军。该集团军下辖3个军包括迪特尔的挪威山地军、法格的第36步兵军和1个芬兰军,集团军司令施通普夫上将,共5个德国师,总兵力约9.7万人。
施通普夫的任务有三个,其一是夺取苏联的摩尔曼斯克,切断摩尔曼斯克港(苏联在北冰洋上最重要的不冻港)通往内地的铁路线,阻碍苏联北面的航运;其二是控制巴伦支海沿岸,改善德国海军后方基地的条件,并威胁苏联经北冰洋与英国的海上交通;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芬兰北部的佩特萨莫地区,有一座镍矿,是德国重要的军工原料供应地。德国本土非常缺乏镍,而这种战略物资对于制造优质合金钢又是不可或缺的原料。早在1940年10月,德国和芬兰达成协议,芬兰将这座煤矿献给了德国。
苏军在摩尔曼斯克地区驻守的是弗罗洛夫指挥的第14集团军,兵力仅有5.2万人,而他要防守的地区是长达560多公里的苏芬北部边境线。
由于这里每年大部分时间处在冰雪覆盖之下,所以人迹罕至、道路稀少,并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因此,德军和苏军在这里部署的重型装备都很有限。战争初期,苏军在各个战线上都处于劣势。在摩尔曼斯克地区,苏军在装备上同样大大少于对面的德军。
1941年6月29日,德军挪威集团军所属山地军在迪特尔的指挥下,在战线北段越过苏联设置的“第1号国界界碑”进入苏联境内。由于战争已经发生一个星期,弗罗洛夫的部队已经进入全面戒备状态,德军在一开始就进展不顺。直到1941年7月7日,迪特尔指挥的山地军才突破苏军防线,强渡大西利察河,进入苏军防御纵深。
也在这一天,苏海军北方舰队输送1个边防营登陆到德军后方。由于一时无法判断苏军的登陆规模,迪特尔不得不从前线抽调部队回防,苏军乘机在大西利察河实施反击,恢复了战线。
7月10日,德军恢复攻势,由于缺少坦克集群的突击,德军的进展仍然缓慢,弗罗洛夫不断组织部队反击,让德军部队疲惫不堪。7月14日, 苏军又一次将包括步兵第325团(欠1个营)和1个海军步兵营在内,共计1350人的登陆部队送到了德国人的侧后。
为了消除这支兵力比上次登陆更雄厚的苏军部队所造成的威胁,德军不得不调来大量的部队,投入绝对优势的兵力围剿苏军。尽管如此消灭苏军登陆部队的战斗还是持续了15 天。迪特尔意识到,在阵地坚固、弹药充足的苏军面前,他讨不到太大便宜,切断摩尔曼斯克的计划只好暂时搁置。
另一路德军第36军在战线南段转入攻势。1941年7月1日,在芬军第3军的配合下,德军向苏联铁路线出击。茂密的森林、漫长的白昼和肆虐的蚊虫让德军非常不适应。芬军也因为缺少重型武器,进展不顺。至7月11日,德军挪威集团军伤亡3000多人,只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战果。
战斗持续到10月,摩尔曼斯克地区进入冬季,双方在陆地上的战事基本结束。期间,在芬兰军队和苏军在双方边境南部的卡累利阿地峡激战。芬军于9月14日攻占斯维里车站,将斯摩棱斯克南下的铁路线切断,达成了德军统帅部最初的一项作战目的,可斯摩棱斯克始终掌握在苏军的手中。
1942年1月,双方的战斗转到海上和空中,德军出动包括“提尔皮茨”号超级战列舰在内的大批舰船,在空军第5航空队的支援下,对苏联北冰洋航线实施打击。在战时,英国和美国通过“援助法案”对苏联输送的物资主要经过北方航线抵达苏联,所以该航线对于苏联获取外援非常重要。但苏联海军薄弱,英国害怕自己的海军遭受损失,在德海空军的威胁下,从这条航线上往来的运输船开始逐渐下降。
1942年7月,一支运送物资的船队开往苏联。英国海军大臣庞德害怕遭遇“提尔匹茨”号战列舰,下令护航舰艇中途撤退,留下运输船分散行动,导致该船队遭到德国轰炸机和潜艇屠杀,总吨位近14.3万吨的23艘运输船和1艘救生船,连同3350辆汽车、430辆坦克、210架轰炸机,近10万吨其他物资一起沉入了海底。只有11条运输船得以到达苏联港口,运到的物资大约只有7万吨。
以此次灾难为契机,丘吉尔在7月18日通知斯大林将停止北极航运。9月初,一度恢复了一次航行,但在9月22日,丘吉尔又通知罗斯福,在1943年1月前必须停止向苏联派出船队。
丘吉尔做出的决定与苏德战场局势相关,当时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地区攻势正盛,苏联已经流露出崩溃的迹象。此时,丘吉
尔不想再把资源白白浪费给苏联人。
时间来到了1944年夏,东线战场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北极圈地区,原来的挪威集团军几经改编,目前已经改称第20山地集团军,兵力约20万人。集团军司令是此前的山地军局长迪特尔,不过,他在1944年6月的一次空难中丧生,接替他的是伦杜利克上将。
尽管德军在各个战线上兵力短缺,舍不得佩特萨莫镍矿区的希特勒一直让第20山地集团军坚守在那里,同时监视可能“背叛”的芬兰。不久,苏军在芬兰南部发起维堡-彼得罗扎茨克战役,打通了斯摩棱斯克南下的铁路线,芬军也兵败退出卡累利阿地峡。希特勒很清楚,芬兰随时可能单独和苏联媾和停战。
在维堡-彼得罗扎茨克战役期间(1944年6月~8月),梅里茨科夫指挥的卡累利阿方面军右翼三个集团军开始对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发起反攻。截止1944年9月,第20山地集团军损失7.1万人(阵亡1.4万、负伤5.3万、失踪或被俘3000人)。
1944年9月,德国战时军械部长施佩尔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其中注明德国储备的镍可以用到1946年6月。希特勒这才决心从北极圈地区撤军。从9月中旬开始,伦杜利克开始实施撤退,将集团军第18、第36军从战线中部和南部撤往挪威境内,在苏联和芬兰境内只保留了第19山地军。10月初,希特勒再次批准“北极光”计划,该计划预计将第20山地集团军全部撤出佩特萨莫地区。
苏联方面,斯大林并不在意兵力只有10几万的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增援其他战场,他最关心的是北极圈地区的安全和一直心念的佩特萨莫镍矿区,苏联的军工企业同样需要那里的镍。就在德军撤退前,苏军统帅部向卡累利阿方面军下达了夺取佩特萨莫的作战命令。至此,二战期间北极圈地区最大的战役即将爆发。
苏军主要作战对象是驻守在佩特萨莫地区的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第19山地军。两军在陆地上对峙的战线长约60公里,战线还包括巴伦支海沿岸地区。由于在这里占领时间较长,德军有充足的时间构筑防御工事。
德军的防线主要由3部分组成。战线以237高地为界,以南200多公里地区多湖泊、沼泽和原始森林,没有道路通行,不适合实施军事行动,德军也没有在这里部署防御兵力。从237高地向北至巴伦支海的莫托夫斯基湾,是德军主要防御地区,第2山地师在防线右翼,第6山地师和第388旅在防线左翼,上述部队兵力合计3.4万人。当面是苏军第14集团军主力。
沿着莫托夫斯基湾向西沿海,德军部署了第193和第603步兵旅,两个旅加起来兵力不足4000人。当面苏军是包括雷巴奇半岛、德列尼德半岛上的苏军“北防御地域”所属的部队。在佩特萨莫地区,德军则部署了一个要塞师(兵力规模是旅级)。
上述兵力合计约5.6万人,装备有670门火炮和迫击炮,包括109门88毫米火箭炮。考虑到这里不适合坦克作战,第19山地军没有配备坦克,而是为了预防苏军投入坦克,配备了15门75毫米反坦克炮。客观地说,第19山地军的条件比当年的苏联人更优越。毕竟他们花了将近3年时间来做准备,防御阵地已构筑得相当完善。鉴于地形比较有利,德国人认为没必要在60公里宽的大陆战线上全面布防,只在制高点和一些关键地段设置了支撑点式阵地,相应配置连级兵力。
在这些支撑点内,德军拥有很大的兵力和火力密度,还提前储备了充足的弹药。支撑点本身由众多混凝土甚至装甲火力点构成,有些被安置在花岗岩峭壁内,可以抗御重型炮弹的打击。每公里正面就有15~20个永备工事。支撑点之间的空隙宽达2~4公里,由各种火力加以封锁,并设置了大量障碍物(主要是石壁和雷场),但专门的反坦克障碍物不多。
相比于陆地上的防线,德军在北极地区的海军和空军力量不足。特别是海上力量几乎不存在,空军也只有区区150多架飞机。当第20山地集团军接到全部撤离佩特萨莫地区的命令后,伦杜利克立即着手相关工作,可偏偏这个时候苏军发起了攻势。
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苏军卡累利阿方面军司令员梅列茨科夫的军旅生涯非常不顺。他曾经深得斯大林的信任,1936年,他作为苏联方面的代表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还曾经担任过总参谋长的职务,1940年6月4日,他与朱可夫和秋列涅夫一道晋升为大将军衔。本来仕途一路顺利的他,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开始转变。斯大林认为他爱耍滑头,所以渐渐地疏远他。不久,他被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盯上,关进牢房。在经过一番严刑拷打后,又因为没有证据被释放出来。此后他长期在北方战线任职。先是担任统帅部直属的第7集团军司令员,因表现出色晋升为重建的沃尔霍夫方面军司令员,至此他的职务终于反弹到战前的级别。
1944年初,苏军统帅部撤销沃尔霍夫方面军建制,他又转任卡累利阿方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