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十次打击之三克里米亚战役(下):海葬第17集团军
德军统帅部自己也没想到克里米亚半岛的第17集团军会溃败得这么快。回顾第17集团军在东线的表现,它在整个东线作战期间都缺少亮点,在1943年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待在克里米亚,不像南方集团军群的几个集团军经历了残酷的防御作战。舍尔纳指责他们被克里米亚的葡萄酒摧毁了战斗意志不是没有道理。
1944年4月中旬,在苏军乌克兰第4方面军和独立滨海集团军的打击下,第17集团军退守塞瓦斯托波尔。与此同时,希特勒下令非战斗单元从海上撤离,他们包括伤员、后勤人员、辅助人员、“志愿人员”和被俘的苏军。在安东内斯库的要求下,大部分罗马尼亚军队也被允许撤离克里米亚。在这份命令中,希特勒还特别强调:“凡是还能够拿起武器的人,一律不准从克里米亚撤退。”
4月14日,德军开始了第一轮撤退。希特勒的命令没有给第17集团军造成恐慌和绝望,他们看着被允许撤离的人员陆续登船撤往罗马尼亚。自己心里盘算的是等他们撤走以后,自己就会是下一轮撤离的人员。
至4月底,德军从克里米亚撤走了7万余人,留在克里米亚的还有12.5万人。撤离的人员包括2万罗马尼亚部队、700余名斯洛伐克人、1.5万苏联“志愿人员”、2500余名战俘、3700余名平民和2.8万德国人。
斯大林已经预判出德军撤退的意图,他于4月11日向黑海舰队发布命令,要求他们出动舰船和飞机破坏德军的海上交通线。同时还特别指示奥克佳布里斯基要派出大型水面舰船参与行动。在斯大林看来,这是苏德双方海军在黑海进行的最后一次决战,黑海舰队值得为此战做出牺牲。
黑海舰队司令员奥克佳布里斯基还是把命令打了折扣,他只派出了潜艇部队前往黑海西部海域,在整个德军第一轮撤退期间,他们击沉了1艘油轮和1艘驳船,击伤2艘武装运输平底船、2艘德国猎潜艇、数艘运输船和1艘罗马尼亚驱逐舰。上述行动造成敌方阵亡1000余人,己方则损失了1艘潜艇。
从战损来开,德军的损失比较小。除了没有派出大型水面舰船之外,黑海舰队战绩聊聊还有一个原因是舰队的基地还在黑海的东岸,距离德军撤退航线较远。随着苏军收复了克里米亚大部分地区,黑海舰队基地陆续迁往克里米亚半岛,拦截德军运输船队的力度也开始越来越大。
4月24日,在第一轮撤退接近尾声时,希特勒又发布了一道命令,内容不是撤离战斗部队,而是要求第17集团军死守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这让已经无心恋战,指向尽快离开克里米亚的德军第17集团军官兵陷入绝望。
4月28日,第17集团军司令耶内克飞回德国面见希特勒。他希望自己能改变元首的决定,不要让第17集团军白白牺牲在克里米亚半岛上,可他毫不意外地无功而返。
希特勒没有跟耶内克直言自己做出这个决定的理由,因为这看起来有些残酷。他是打算让第17集团军依托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坚固防御工事,尽量地牵制和杀伤苏军重兵集团,让其不能加入内陆的战场。克里米亚境内的苏军有40万之众,投入到东线战场对于德军来说是不小的压力。况且第17集团军丢失了大部分重型装备,这样一支部队在塞瓦斯托波尔尽可能长久地拖住苏军,比撤出来更有价值。
耶内克没有当面听到希特勒的真实想法,他返回指挥部后又给希特勒写了一封信(一说是又一次返回德国面见希特勒)。这封信招致的后果是他被解除了第17集团军司令的职务,而且还被移送军事法庭,追究他防御克里米亚不力的责任。
接替耶内克职务的是阿尔门丁格尔。在此期间,第17集团军也进行了重组并明确了作战任务:第5军所属第98、第73和第111步兵师,以及罗马尼亚的2个师负责要塞东面的防御。第49山地军包括2个步兵师残部,没有撤走的罗马尼亚山地军也被编入第49山地军负责北面的防御。其余一些零散或者建制严重缺失的部队编入预备队。
和1942年苏军防御要塞相比,1944年的德军与此前有两个相同点和一个不同点。相同的地方是:要塞也由三道防御地带构成,德国人在原来苏军工事的基础进行强化和完善,并且配置了众多的机枪和迫击炮发射点,仅在前沿地带,德军就有650个发射点、300个土木火力点、250个永备碉堡和60个观察所;另一个相同点就是兵力与1942年相似,共计12.5万人。
不同的地方是德军缺少重型武器,第17集团军从北部撤退时,几乎丧失了所有的重装备和储备弹药。要塞内只有反坦克炮36门、强击火炮9辆和81门其他火炮。德军统帅部承诺利用海军的船只给第17集团军输送重装备和弹药,可直到苏军总攻开始,计划送达的120门反坦克只有40门交付。剩下的火炮连海军都没有看到,它们实际上也没有送到罗马尼亚的港口,而是停留在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边境铁路上。
苏军方面,独立滨海集团军尾随德军第5军于4月16日抵近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东端;乌克兰第4方面军则从北面逼近要塞。4月18日,第19坦克军的战力有所恢复,之前遗留在战场上的故障坦克得以修复,它们陆续追赶上了部队。苏军第一次进攻没有奏效,依托要塞工事的德军抵抗强度明显提高,受阻的苏军被迫暂停了攻势。
第二轮进攻开始于4月23日,从北面进攻的第19坦克军陷入德军布设的雷区无法前进。东面的独立滨海集团军向前推进了3公里,然后再次陷入停顿。鉴于无法快速攻占要塞,苏军在此后的一段时间没有再发动进攻,而是抓紧时间休整和补充弹药,以利于再发动更有力的进攻。
在此期间,苏军也调整了指挥系统和战斗序列。独立滨海集团军并入乌克兰第4方面军,梅利尼克接替了负伤的叶廖缅科担任集团军司令员。由于半岛已经大部分获得解放,夺取要塞不需要这么庞大的部队,苏军统帅部将一部分部队调走,留下的部队共计24万人,仍然是德军的2倍以上。
在进攻准备期间,苏军出动大量飞机对要塞实施了空袭,地面重炮部队也用大威力火炮对德军阵地实施了炮击。从4月19日至5月5日,苏军共出动飞机8200多架次。尤其是总攻前的6天,即4月30日至5月5日,空军共投下了2000吨杀伤弹和爆破弹,以及24000枚反坦克炸弹。
黑海舰队利用这段时间也向克里米亚半岛集结,被斯大林视为“宝贝”的大型水面舰船也前出至克里米亚,他们接下来要奉命阻击德军从海上撤退。遗憾的是,奥克佳布里斯基最终还是没有舍得自己的战列舰和巡洋舰。
1944年5月5日,苏军开始对要塞实施总攻。扎哈罗夫指挥的近卫第2集团军首先从要塞北面发起攻击。为了减少步兵伤亡,在冲锋前炮兵用重炮重点清除了德军的永备工事,并动用空军对进攻地段持续轰炸了2个小时。德军第49山地军则依托坚固工事顽强抵抗,在一些地段,德军只需要少量的机枪和迫击炮就可以封堵住苏军步兵的冲击。在一些高地上,守军在苏军进攻时顺着山势扔下一枚枚的手榴弹,造成苏军大量的伤亡。
进攻第一天,苏军以血肉开路,仅推进了1000米,夺取了三四道壕堑和一些火力点。但向北部防线的冲击没有停止,而是持续了74个小时。恶战中失血过多的德军,战力无可避免地枯竭下去。至7日晚,蔡茨勒接到第17集团军的损失报告达到2795人。苏军的损失也不在少数。一个苏联步兵甚至将自己血染的绷带当成旗帜竖立在夺取的堡垒上。
5月7日,苏军在新的方向采取行动。一场半小时的炮击和空袭过后,克列伊泽尔的第51集团军和梅利尼克的滨海集团军由东南面发动了主攻。他们的目标是夺取塞瓦斯托波尔的咽喉-萨蓬山。防守这里的是德军第5军,山坡上构筑有6道连绵不断的堑壕、36个永备发射点和27个土木发射点,通向壕堑的道路上遍布雷场、3~5道铁丝网和形形色色的其他障碍物。
为了争夺萨蓬山,双方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恶战,但持续的时间不长。经过苏军排山倒海的炮击和冲击,德第5军防线很快崩溃。苏联强击工兵封锁或炸毁了一个又一个德军发射点,引导步兵逐渐靠近山头。一个叫亚宗年科的列兵第一个登上萨蓬山顶。当晚,萨蓬山落入苏军手中。在山头上,苏军士兵包括一些被扶上来的伤员,看见了浓烟笼罩下久违的塞瓦斯托波尔。
至此,德军的防线开始崩溃。苏军乘胜从北、东和东南方向攻入塞瓦斯托波尔城区。5月9日晚7时,塞瓦斯托波尔被解放。
就在德军和苏军在塞瓦斯托波尔城内激战时,希特勒于5月8日深夜下达了放弃克里米亚的命令。为了避免最后的撤退时出现混乱,希特勒在命令中允许军官向不服从命令的士兵开枪。他本人可能并不了解,在4月中旬的撤退中,为了维持秩序,德军军官已经下令用20毫米自动炮向士兵射击的情况。
5万多名守军在接到命令后涌向要塞西南端的赫尔孙涅斯角。在他们面前是茫茫的大海,身后是追赶上来的苏军。为了保障部队从海上撤离,包括第5军第98步兵师的部队奉命构筑一道临时防线。这个第98步兵师在第5军撤离刻赤半岛时就担任后卫任务,被己方20毫米自动炮射击的就是这支倒霉的部队,现如今他们还是没有逃脱殿后的命运。
在这片狭窄地带,苏军的空袭和炮火很快就延伸到了这里,给德罗联军造成重大的杀伤。由于缺少隐蔽物,当苏军飞机来袭时,德军士兵只能趴在地上祈求死神不要降临在自己身上,然后盼望着海上的运输船尽快把自己运走。
在海上,德国和罗马尼亚海军竭尽所能地派出所有船只负责转运第17集团军的士兵。同时,他们也遭受着空中、海面和水下的袭击。在5月9日,两艘大型运输船和一批登陆驳船组成的船队趁着夜色抵达赫尔孙涅斯角。为了避免苏军袭击,他们在停在远离海岸的地方,然后用渡船接出了9000多部队。
次日拂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