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126、【苏德战场】克里米亚进攻战役1

126、【苏德战场】克里米亚进攻战役1

【苏德战场】十次打击之三克里米亚战役(上):舍尔纳的首秀

1943年10月,苏军乌克兰第4方面军向莫洛奇纳亚河防线的梅利托波尔发起进攻。这里一旦被突破,德军驻守在克里米亚半岛的第17集团军和内陆的第6集团军将被切断联系。

10月27日,希特勒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克里米亚半岛是撤是守的问题。希特勒不想放弃克里米亚半岛(他对占领的任何一寸土地都不舍得放弃)。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这里可以作为未来进攻北高加索地区的跳板;另一个是苏军一旦夺回克里米亚,可以在这里部署远程轰炸机,威胁罗马尼亚境内的油田。

奇葩的是,罗马尼亚领袖安东内斯库在不久前就主张放弃克里米亚。他认为保卫罗马尼亚油田未必就一定要坚守克里米亚,轴心国军队完全可以通过强化黑海西岸的防空力量来替代。况且苏军在第聂伯河下游的攻势迅猛,同样威胁着产油区,坚守克里米亚无法实现预定的目的。

其实,安东内斯库还有另外一个不能说了理由,他不愿意让罗马尼亚士兵无谓地牺牲在跟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关系的克里米亚(战前希特勒承诺在战争结束后,将乌克兰南部包括克里米亚半岛交给罗马尼亚管理),更何况苏军已经距离罗马尼亚边境越来越近,他需要罗军保卫自己的国土。

虽然动机不同,安东内斯库的意见得到了德军前线将领的支持,A集团军群司令克莱斯特、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都建议放弃,而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海军总司令邓尼茨和空军总司令戈林都支持坚守。蔡茨勒认为:德军在克里米亚有充足的兵力,即便失去了和内陆的联系也完全可以固守。

邓尼茨又向希特勒承诺:德国海军在黑海的力量可以保障第17集团军的物资补给,现在讨论撤退还为时尚早。如果将来决定撤退,海军可以在80天内撤走所有装备和20万军队。

既然海军解决了后顾之忧,希特勒最终决定固守克里米亚。

1944年3月,苏德战场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军在内陆早已经越过了第聂伯河,向苏罗边境挺进,德军第17集团军困守克里米亚半岛。在半岛的东端,苏军独立滨海集团军已经越过刻赤海峡,在刻赤城的东北方向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登陆场;在半岛的北面,苏军乌克兰第4方面军也逼近到德军防线的前沿,并且在8公里宽的彼列科普地峡防线中段夺取了一块进攻出发地。

自从半岛被封闭以后,德国海军启动海上补给线。为了保障第17集团军的物资供应,邓尼茨在黑海成立海军司令部。德国海军抽调18艘大型运输船、几艘油船、100余艘自行登陆驳船和大量小型船只往返于敖德萨和克里米亚。此外,德国空军也抽调了6个运输中队为第17集团军输送给养。为了加强半岛的防御,德军统帅部于1944年2、3月间给第17集团军增派了2个步兵师。

1944年3月30日,德军统帅部撤销了A集团军群战斗序列,组建南乌克兰集团军群。集团军群下辖退往罗马尼亚边境的第6、第8集团军和克里米亚半岛的第17集团军,集团军群指挥官是战争后期希特勒的宠将舍尔纳。

上任不久,他飞往克里米亚,在那里见到了第17集团军司令耶内克。前者充分肯定了第17集团军的防御准备工作,在4月7日返回自己的司令部后,他给德军统帅部提交了一份报告,声称克里米亚半岛防线坚固无比。

斯大林一开始判断德军会主动放弃克里米亚。为此,他还下令黑海舰队派出战舰和飞机阻止德军从海路撤退。时任黑海舰队司令弗拉基米尔斯基并不愿意执行这项命令,因为黑海舰队力量有限,大多数舰船在战争爆发后就一直处在作战状态,缺少必要的维修养护。况且德军在黑海海域有空中优势,这些“宝贝疙瘩”一旦进入克里米亚附近海域,难免会遭到德国空军的打击。

斯大林默许了黑海舰队的请求,同时还在1944年3月31日发布指令,北方舰队和黑海舰队不再隶属于方面军,而统一划归统帅部海军人民委员指挥。在克里米亚战役期间,统帅部代表华西列夫斯基临时统一指挥乌克兰第4方面军、独立滨海集团军、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

德军驻守克里米亚半岛的第17集团军下辖德军第5步兵军、第59山地军,罗马尼亚第1山地军和骑兵军,共12个步兵师。此外,集团军还有2个强击火炮旅。12个步兵师中有5个德国师、7个罗马尼亚师,总兵力23.5万人。其中,德军17万人,罗马尼亚军队6.4万人。两个强击火炮旅拥有强击火炮70辆,配属集团军的作战飞机共160架和490门高射炮。

在占领克里米亚的1年多时间里,德军完善了半岛的防御体系,从北至南构筑了3层防御体系。其中,第一道防御体系的作用是阻止苏军进入半岛,它由两部分组成。北面和内陆连接的地区,部署的是第49山地军和几个罗马尼亚师。战前,德军判断苏军进攻的重点是彼列科普地峡(1941年曼施坦因就是从这里进入克里米亚半岛的),所

以在这里部署了2个德国师(第50、第111步兵师)和1个山地团。在彼列科普地峡东面的锡瓦什湖,是一片淤泥和海水构成的烂地,湖底的淤泥有13~15米深。德军判断苏军不会在这里实施主攻,所以兵力相对较弱,包括第336步兵师和罗马尼亚的2个师。

第一道防御体系另一个组成部分是半岛东面的刻赤半岛。由于刻赤半岛东西走向狭长。德军在刻赤半岛构筑了4道工事。在东海岸与苏军对峙的是第5军所属第98步兵师和罗马尼亚2个师,纵深还配置了第73步兵师。身后的三道工事一直延伸到半岛根部,是提前构筑的预设阵地,以便于更持久的迟滞苏军的推进。

德军的第二道防御体系在半岛的中部,从半岛西面的叶夫帕里托亚一直向东延伸到卡拉苏巴扎尔。这条防线的作用是苏军一旦从北面或者东面突破,坦克部队就可以快速穿过半岛中部的草原地带。这里可以作为撤退性防线拖延苏军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以便于德军退守最后一道防御体系。

德军的第三道防御体系包括半岛南部的辛菲罗波尔和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两个独立堡垒。这里是德军防御的最后阵地。此外,罗马尼亚骑兵军和山地军所属的几个师沿半岛东南部海岸布防,警戒苏军从海上登陆。

苏军夺取克里米亚的部队包括乌克兰第4方面军、独立滨海集团军、黑海舰队、亚速海区舰队和空军第4、第8集团军。其中,托尔布欣的第4方面军下辖近卫第2集团军、第51集团军和第19坦克军,共计18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2个坦克旅和2个筑垒地域,兵力27.8万人。

由叶廖缅科指挥的独立滨海集团军共有12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1个坦克旅,兵力共14.3万人。奥克佳布里斯基指挥的黑海舰队和戈尔什科夫指挥的亚速海区舰队兵力共计4万余人。上述部队兵力总计46.2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982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59辆、作战飞机1250架。在兵力和兵器对比上,苏军都具有绝对的优势。

鉴于德罗联军在海岸的防御严密,苏军放弃了从海上实施登陆的设想,全力准备从陆上的进攻。华西列夫斯基制定的进攻计划非常大胆,经过和托尔布欣商议,他将半岛北面的主攻方向选在了锡瓦什湖,彼列科普方向将实施辅助进攻。他的这个决定最终让苏军快速地突破了德军最坚固的北部防线。

具体的兵力部署是,扎哈罗夫指挥的近卫第2集团军(欠1个军)被有意地安排在彼列科普方向,负责正面牵制德军主力。第51集团军、近卫第1步兵军、第19坦克军投入到锡瓦什湖地域,由第10步兵军、近卫第1步兵军和第32坦克旅组成的西路攻击集群是主要突击方向,试图一举突破德军的防线,进入半岛腹地,与近卫第2集团军一道围歼德军第49山地军主力;由第63步兵军和第22坦克团组成的东路攻击集群作为次要突击方向,向卡兰基进攻。

为了能够让部队顺利通过锡瓦什湖的淤泥,苏工兵冒着德军的炮火提前修筑了一条1800多米的支柱桥和一条1300多米的舟桥,这两座桥梁可以载重 30吨以上,坦克可以从桥上通过。在战役进行期间,德军多次派出轰炸机空袭这两座桥梁,其中一座甚至被破坏了87%的桥段,都被苏军工兵都及时修复。

叶廖缅科指挥的独立滨海集团军负责从东面的刻赤登陆场实施进攻,进入克里米亚半岛腹地后,会同乌克兰第4方面军一同向塞瓦斯托波尔挺进,消灭德军第17集团军。

1944年4月初,乌克兰第3方面军已经越过南布格河,逼近敖德萨。根据苏军统帅部的指令,华西列夫斯基立即实施对克里米亚的进攻。4月8日凌晨5时,近卫第2集团军所属近卫第3步兵师进入出发阵地。8时许,集团军炮兵开始在彼列科普地区实施炮火准备。9时15分,炮火向纵深延伸。9时20分,在德军进入战壕后,延伸的炮火又一次对德军前沿实施了炮击,造成守军较大伤亡。

10时30分炮击结束。最先冲向德军阵地的是配属给集团军的自行火炮团,他们身后是近卫第3步兵师的步兵。然而,一切看似精细的进攻还是出现了纰漏,苏军忽视了德军在阵地前沿布设的雷区,自行火炮团一头扎向那里,短短几分钟就损失了10辆自行火炮,剩下的5辆也不敢再前进。

近卫第3步兵师同样受到雷区的阻挠,工兵紧急为每个连开辟了一条通道,可步兵在通过雷区狭窄的通道时,遭到德军纵深火力的猛烈阻击。由于跟随步兵的火炮被落在后面,德军的隐蔽火力点无法清除。在通过第一道战壕后,苏军的攻势被遏制,不得不就地挖掘掩体,与德军形成对峙。德军依托防线两端的制高点,多次向苏军实施反击,也被苏军击退。战至当日日终,战场上陷入僵持。

次日,苏军调整战术,每个步兵营配备了数门中口径火炮,为了不让火炮再拖后腿,每门火炮特别安排了一个班兵力,负责在战场上转移炮位。在打掉纵深的火力点后,苏军终于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冲向彼列科普身后的伊顺地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