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1944年十次打击之二清算日(下):告别曼帅
1944年3月中旬,经过苏军乌克兰第1、第2、第3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几乎同时的打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各集团军防线全部崩溃,彼此间已经自顾不暇。鉴于战场上极为有利的形势,苏军统帅部于3月11日发布新的作战指令,命令各方面军不要畏惧疲劳和消耗,继续向德军展开进攻。
在作战指令中,朱可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领受的任务是:主力继续南下,进至德涅斯特河;渡过该河后,夺取苏(联)罗(马尼亚)边境城市切尔诺夫策。右翼第13集团军配合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进攻利沃夫;左翼第18和第38集团军转而向西南进攻,夺取卡缅涅茨一波多利斯基。
乌克兰第2方面军领受的任务是:趁德军立足未稳,强渡南布格河;然后主力向西和西北方向突击,进至莫吉廖夫一波多利斯基一线,与乌克兰第1方面军一同包围这一地区的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左翼部队向西南方向攻击,渡过普鲁斯特河后,推进至苏罗国境线。
乌克兰第3方面军领受的任务是:强渡南布格河,夺取敖德萨,把战线推进至国境线。同时在这份训令中,斯大林要求苏军夺取敖德萨以后,乌克兰第4方面军应立即南下,解放克里米亚半岛全境。
在苏军距离越来越近的德国巴伐利亚,德军统帅部也给前线下达了一份作战命令。希特勒要求南面的第6和第8集团军停止后撤,固守南布格河;北面的第1和第4装甲集团军继续实施反击,在捷尔诺波尔和普罗斯库罗夫方向将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击退,恢复敖德萨和利沃夫之间的铁路交通。同时,希特勒的命令还提出,德军应抽出一部分兵力在交通沿线建立堡垒,保障德军机动兵力所需的通道。
对于希特勒的初衷我们不难理解,他迫切想要阻止德军的颓势。为此他还从西线又给曼施坦因调来了3个步兵师。可希特勒此举给苏军帮了大忙,斯大林命令各方面军向国境线推进,既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同时也希望趁德军各集团军被分割的时机,尽可能多地包围歼灭德军。
泥泞的道路和泛滥的河水是阻挡苏军前进的最大障碍,罗特米斯特罗夫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就在向南布格河推进过程中,司令部和所有电台走散,不得不让通信参谋骑马将命令送到各部队。希特勒的命令一下达,至少德军不能毫无顾虑地后撤了。
接下来我们分别介绍德军在乌克兰境内4个集团军之后的遭遇。
首先是战线最北面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劳斯奉命继续在捷尔诺波尔一线反击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此前,德军的反击已经阻止了苏军的推进,致其停止了攻势,代价是第3和第48装甲军损失惨重,无力再战。
在得到苏军统帅部的同意后,朱可夫将卡图科夫指挥的第1坦克集团军投入战场,新锐部队的投入改变了战场力量的平衡。3月21日,苏军击退德军装甲部队,第1坦克集团军顺势南下夺取了乔尔特科夫。将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彻底割裂。
在苏军的压迫下,劳斯率领部队向西撤到利沃夫地区。苏军没有继续纠缠西面的劳斯,主力继续南下渡过德涅斯特河和普鲁斯特河,进入苏罗边境地区的摩尔达维亚(今摩尔多瓦)。
处在战线中段偏北的第1装甲集团军的命运则坎坷得多,同样也造就了胡贝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根据苏军统帅部的指令,乌克兰第1方面军与科涅夫的右翼推进至波多利斯基,截住第1装甲集团军南面的退路,并将其合围歼灭。
科涅夫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在3月10日解放了乌曼后,部队稍作停顿就继续西进。他们克服了泥泞不堪的道路,渡过了南布格河,然后继续向德涅斯特河急进。3月17日,科涅夫右翼的先头部队渡过德涅斯特河的一条支流,并在对岸建立了登陆场。
3月20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左翼第18和38集团军攻占文尼察、日梅林卡。至此,苏军在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的右翼形成了强大的高压态势。
如前所述,乌克兰第1方面军自3月21日开始南下,第1坦克集团军连续渡过德涅斯特河和普鲁斯特河。至此,胡贝的第1装甲集团军遭到苏军三面合围,只剩下南面一条退路,而且还随时可能被苏军切断。
此外,因乌克兰第1方面军3月初与德军在捷尔诺波尔地区激战数日,先投入战场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遭受的严重损失。所以,朱可夫手上有力的装甲部队只剩下第1坦克集团军,这为后来包围了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却无法阻止其突围埋下了隐患。胡贝被围后,正是从西面逃出了包围圈。
接下来我们回顾一下胡贝的第1装甲集团军这段时间的历程。
此时的胡贝,已经明显感受到了被合围的危险,他立即请求允许自己的集团军向南撤到德涅斯特河南岸。希特勒起初同意了胡贝的请求。可曼施坦因表示反对,他认为第1装甲集团军仍有相当的战力,如果南撤,那接下来也会撤往罗马
尼亚境内的喀尔巴阡山东麓,这对后面的作战部署不利。他想让胡贝向西突围,然后与劳斯的第4装甲集团会合,首先在利沃夫一线防御,不得已可以退往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的边境线,依托喀尔巴阡山北麓固守。
必须承认,曼施坦因的计划虽然有些冒险,可谋划得更加深远。希特勒担心的是胡贝能否和劳斯安全会合,如果向西突围,他们要冲破苏军坦克集团军的防线,还要西渡德涅斯特河,对于缺少渡河工具的德军来说,很可能会在德涅斯特河陷入苏军的包围。
3月25日,就在胡贝焦急等待时,曼施坦因返回鹰巢,希特勒和曼施坦因为第1装甲集团军撤退路线大吵了一架。曼施坦因坚持自己的主张,希特勒要求他承担一旦西撤失败的责任。最后,曼施坦因以辞职相要挟,最终迫使希特勒同意了自己的意见。同时,希特勒下令即将到达东线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的第9、第10装甲师和第100歼击师、第367步兵师负责接应胡贝的突围部队。
希特勒和曼施坦因的争吵没有干扰到苏军的攻势,3月26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第4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攻克波多利斯基,至3月28日,乌克兰第1和第2方面军的部队会师,将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合围,这个包围圈后来被称作“胡贝口袋”。稍后我们再介绍这个口袋的命运。
处在战线中段偏南的第8集团军情况稍好,它面对的打击是乌克兰第2方面军中路和左翼。在苏军抵近波多利斯基后,沃尔勒的第8集团军和胡贝的第1装甲集团军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德军统帅部不得不将该集团军转隶给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因为第8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靠得更近,彼此间还能够保持联系。
3月下旬,乌克兰第2方面军也进入摩尔达维亚境内,逼近苏罗边境。第8集团军撤到罗马尼亚境内。
战线最南面的第6集团军同样狼狈不堪。乌克兰第3方面军突破德军因古列茨河防线后,又逼近南布格河,对霍利德的第6集团军穷追不舍。3月11日,苏军收复别里斯拉夫;3月13日收复赫尔松;3月15日收复别列兹涅戈瓦托耶和斯尼吉廖夫卡。在此期间,苏军在尼古拉耶夫以东、南布格河左岸包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一部,共计3.5万人。
苏军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员崔可夫在回忆录中记载到:“陷入包围的是德军第29军,为了活命,德军于3月14日凌晨乘夜突围,他们以密集的散兵线发起疯狂的冲击。苏军无法开炮,使用机枪和坦克大肆屠杀。天明时分,战场上堆满了德军的尸体。当天晚些时候,被包围的德军被全歼。”苏军宣称俘虏德军近1万人,其余的全部击毙。西方的战史资料统计的数字和苏军有所不同,包围圈里只有1.4万人,德军在突围过程中阵亡4000~6000人,其余被俘。
霍利德率领第6集团军在撤到南布格河右岸以后,遵照统帅部的命令在南布格河一线重新组织防御。3月15日~18日,苏军先头部队开始强渡南布格河。虽然炮兵还没有及时赶到,士气旺盛的苏军士兵坐在木头上向对岸划去,并在对岸建立了登陆场。可惜,苏军主力被落在后面太远,没有及时赶到南布格河。在德军的拼命阻击下,已经过河的苏军无法扩大对岸的阵地,又因为河水上涨,对岸阵地逐渐被河水侵蚀,所以被迫放弃了这块登陆场。
至此,德军第6集团军在南布格河暂时站住了脚跟。在他们身后,罗马尼亚统帅安东内斯库又重新组建了第4集团军,部署在雅西-基什尼奥夫地区。这支罗马尼亚军队已经转变了身份,成了保家卫国的“正义之师”。
没过多久,马利诺夫斯基就恢复了攻势。苏军渡过南布格河继续向苏罗边境挺进,逼近敖德萨。4月9日,新任第6集团军司令安格列斯下令放弃敖德萨。1941年8月,罗德联军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攻占了这座港口,自从驻守克里米亚半岛失去了和内陆的联系后,敖德萨是为克里米亚第17集团军输送给养物资最重要的港口。撤离前,德军捣毁了这里75%的建筑物。
1944年4月10日,苏军进入敖德萨。德国海军舰队提前迁往罗马尼亚的港口。
我们再回过头来讲述胡贝口袋里的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被围德军共有10个步兵师和歼击师、6个装甲师(第1、第6、第7、第16、第17、第19装甲师)、1个装甲步兵师、1个炮兵师,另外还有几个战斗集群(包括帝国师团级战斗集群),总兵力在20万~30万人。数量上与1942年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相当,装甲部队则比第6集团军要多得多,是苏德战争开始后,苏军包围的德军最大的重兵集团。
斯大林对前线取得的战果有些吃惊,他没有想到一下子把这么多德军包围。朱可夫和科涅夫也面临着幸福的烦恼,而且烦恼要大于幸福。因为,苏军能包围德军,可无法迅速消灭他们。尤其是乌克兰第1方面军所处的包围圈西面,3个坦克集团军消耗巨大,尤其是雷巴尔科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已经于3月28日撤离战场休整。剩下的两个残缺的坦克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