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第聂伯河战役(中):战术大师崔可夫
1943年9月底,苏军已经在第聂伯河上游和中游建立了多处桥头堡,德军退守名不副实的“东方堡垒”。在第聂伯河的中下游,草原方面军在克列缅丘格以南渡过第聂伯河,当面是德军第8集团军的右翼;沿着第聂伯河向下,苏军西南方面军抵近扎波罗热,这里是希特勒要求死守的地方,防守这里的是第1装甲集团军一部;南方方面军则集结在莫洛奇纳亚河东岸,当面德军是第6集团军。上述三个方面军,苏军总兵力155万人,坦克1160辆、火炮和迫击炮2.4万门。与其对峙的德军兵力为77万人,88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
希特勒之所以要求死守扎波罗热,是因为它身后、第聂伯河西岸有苏联重要的铁锰矿区,能够为德军军工企业重要的原材料。此外,扎波罗热和南面的梅利托波尔是屏障克里米亚半岛通道的重要地域,这里如果失守,在克里米亚的德军A集团军群将失去与南方集团军群的陆上联系。
扎波罗热桥头堡核心防御地域宽40公里、纵深20公里,分为内外两层环形防线,最外围是一道5米宽、3.5米深的反坦克壕沟,并且灌入1米深的水。在苏军可能进攻的重点地段,德军布设了4排地雷。在主防御阵地,德军构筑了可以承受中等口径火炮的掩体。防守这里的是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的第17军,兵力3.5万人。
为了加强扎波罗热的防御,希特勒还将第653坦克歼击营和第506重型坦克营派到了这里,他们分别装备了14辆“费迪南德”强击火炮和45辆“虎式”坦克。之所以希特勒会干预这里的防御部署,是因为此前曼施坦因就主张放弃扎波罗热,他认为德军在东线这种被动的防御毫无取胜希望,而且极力主张成立德军东线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德军在东线的战事。对此,希特勒一直忍而不发,两个人的关系也已经大不如前。
9月22日,苏军西南方面军逼近扎波罗热,近卫第3集团军和第12集团军企图一举拿下这里,却遭到德军的激烈抵抗。尤其是第506重坦克营的虎式坦克和第653坦克歼击营的费迪南德歼击车重创了苏军第23坦克军。在交战中,苏军在战场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使用122毫米重炮,对虎式坦克实施直射,击毁7辆虎式坦克。
9月27日,马利诺夫斯基投入了方面军最精锐的近卫第8集团军,这支部队前身是坚守斯大林格勒的第62集团军,司令员还是崔可夫。在不久前,朱可夫想把近卫第8集团军调给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来加强那里的突击力量;统帅部则想要把他们调给中央方面军,以安抚失意的罗科索夫斯基。但马利诺夫斯基声称,如果调走近卫第8集团军,他将无法夺取扎波罗热,斯大林和朱可夫也只好作罢。
夺取坚固工事和重兵把守的扎波罗热绝非容易的事,崔可夫则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经过斯大林格勒会战,他已经练就了及时捕捉战场动态、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苏军进攻前的火力准备阶段,德军通常会躲在掩体里躲避炮火;当炮击延伸后,德军会迅速进入第一道战壕,阻击步兵的冲锋。这一套常规的防御战术被崔可夫抓住了漏洞。
在进攻发起前,苏军炮火首先轰击了德军的第一道战壕,步兵则趁机前出到德军最前沿的反坦克壕沟;当炮火延伸到第二道战壕时,德军按照惯例进入第一道战壕,准备迎击苏军步兵;但他们发现苏军并没有发起冲锋,等来的居然是苏军第二轮炮火打击,一些炮弹直接命中工事,将德军炸得血肉横飞,苏军则趁机冲到了第一道战壕,双方展开肉搏。
德军也有应对,他们再次出动第506坦克营向已经突入阵地的苏军反击,而崔可夫此时已经用尽了炮弹,进攻被击退。次日,苏军如法炮制,但还是因为弹药不足,进攻到一半就停了下来。当天,华西列夫斯基和马利诺夫斯基亲临前线,看到了苏军因为弹药不足无法取得突破,遂下令近卫第3集团军停止进攻,待补足炮弹后再组织进攻。
10月10日,苏军恢复攻势,经过50分钟的炮火准备,苏军突入德军纵深1.2~1.5公里。此时德军还掌握着强大的机动部队,他们在当天向近卫第8集团军发起了11次反击。面对德军的坦克,从斯大林格勒废墟中走出来的士兵又发明了新的对付坦克的办法,他们先释放烟雾遮挡住德军坦克手的视线,然后趁机爬向德军坦克,向他们投掷手榴弹。在这一天的战斗中,双方都在消耗自己的力量,没有改变战场态势。
当晚,崔可夫受到白天使用烟雾对付德军坦克的办法,想到了另一个遮挡德军视线的办法,就是利用夜幕。他要求部队组建突击分队,带上集束手榴弹、地雷和燃烧瓶(像极了斯大林格勒的巷战),借着夜幕消灭德军的坦克。11日,苏军发动夜袭,收获颇丰。为了报复苏军的突击分队,德军的机枪阵地火力全开,企图消灭渗透进来的苏军,但又遭到苏军炮火的回击。为了保护坦克,德军不再让德军坦克在夜里距离前沿太近,而是撤到二线阵地。
德军的细微变动,让
崔可夫又找到新的机会,苏军进攻最大的障碍是德军坦克的反击,既然夜里德军坦克回撤到二线阵地,那所幸就在夜里发动大规模进攻。10月13日夜,近卫第8集团军向德军发动了一次全面进攻,迅速击穿了德军的防线。夜里的坦克受到视线影响,不能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还担心被苏军偷袭,所以只能向后撤退。苏军则趁机打掉了德军纵深一系列的支撑点,德军被迫退往扎波罗热市区。
得到战报的马利诺夫斯基于次日上午赶到崔可夫的指挥部,他在那里还得到了另一个好消息,为了阻止草原方面军渡河,德军已经将扎波罗热地区的装甲部队调往克列缅丘格。
10月13日,苏军发动总攻,失去坦克支援的德军全面溃败。当晚22时,苏军200辆坦克打开车灯,引导近卫第8、近卫第3集团军和第12集团军的步兵发起冲锋。14日凌晨,苏军冲进扎波罗热,德军被迫从这里撤退。
当天下午,扎波罗热被苏军攻占。由于撤退过于仓促,一部分德军在渡过第聂伯河时遭遇苏军的炮击,死伤甚重。
南方集团军群的南翼,是驻守在莫洛奇纳亚河的第6集团军,该集团军之所以坚守在这里,一方面是从扎波罗热到黑海之间的莫洛奇纳亚河防线更短,如果在这里退守第聂伯河,则防线将拉长三倍;另一方面就是这里掩护着克里米亚半岛德军A集团军群的退路。为了便于指挥,德军统帅部于9月下旬把第6集团军划归A集团军群指挥,这样更有利于第6集团军和防守克里米亚半岛的第17集团军协同。
至9月下旬,第6集团军退往新防线的兵力有16个师,其中有2个师装甲师,总兵力20万人,坦克200辆,德军防御的核心是梅利托波尔。
负责突破德军莫洛奇纳亚河防线的是托尔布欣指挥的南方方面军,统帅部给方面军下达的任务是将德军赶到第聂伯河下游西岸,切断驻守在克里米亚德军与内陆德军的联系,甚至是进入克里米亚半岛直接打击德军第17集团军。
南方方面军此时的兵力有55万人,包括右翼第5突击集团军、第44集团军和近卫第2集团军,以及左翼的第28、第51集团军。为了能够摧毁德军的坚固工事,苏军统帅部还给托尔布欣调来了一批KV重型坦克。
1943年9月26日,苏军开始进攻。托尔布欣将主攻方向放在右翼,经过5天激战,准备尚不充分的苏军在主攻方向只推进了2~10公里,弹药耗尽,只能停止进攻。10月9日,得到补充的苏军恢复攻势。在右翼的进展依然艰难。
意外地进展出在左翼的辅助攻击方向,第28集团军在第11坦克军的配合下,于10月10日推进到梅利托波尔南郊,逼近城垣。德军在当天夜里对苏军实施反击,却被苏军歼灭大部。托尔布欣立即加强了第28集团军的力量,苏军得以攻入城内,与德军展开巷战。在这座亚速海之滨的小城,双方的巷战进行了2周之久,苏军于10月23日夺取了全城,德军第6集团军的防线就此崩溃。
在争夺梅利托波尔期间,苏军对乌克兰境内的4个方面军重新进行命名,沃罗涅日方面军命名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草原方面军命名为乌克兰第2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命名为乌克兰第3方面军;南方方面军命名为乌克兰第4方面军,原方面军指挥机构保持不变。
10月26日,霍利德在得到克莱斯特的允许下,命令部队撤往第聂伯河下游。对于克里米亚半岛是坚守还是放弃,德军决策层的意见出现了分歧。罗马尼亚统帅安东内斯库和A集团军群司令克莱斯特主张放弃,以加强乌克兰南部的防御力量。
陆军参谋长蔡茨勒主张坚守,他认为第17集团军还十分强大,完全可以在克里米亚半岛坚守一段时间,这样可以牵制大量的苏军,还可以掩护罗马尼亚油田不受苏空军的袭击。希特勒对蔡茨勒的观点十分赞同。与此同时,海军司令邓尼茨又给希特勒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向希特勒保证,必要时德国海军可以提供足够的舰船,将德军第17集团军接走。
就这样,德军统帅部决定坚守克里米亚。
10月30日,乌克兰第4方面军第51集团军进入克里米亚半岛。31日,苏军抵近土耳其壁垒。11月1日,攻入彼得科普地峡。德军第49山地军发起反击,一度将苏军第19坦克军击退,该坦克军军长瓦西里耶夫也在战斗中负伤。11月3日,苏军第51集团军主力抵达,封堵住了克里米亚的出口。至此,德军第17集团军与东线德军失去了陆上联系。
除了进入克里米亚的第51集团军,乌克兰第4方面军其余各部队沿着德军撤退的路线向第聂伯河挺进。撤退中的德军南翼与第聂伯河渡口的联系被切断,大批士兵被苏第28集团军和第19坦克军驱赶向黑海沿岸,最终只得缴械投降。
在此期间,苏军近卫第4骑兵军因行动缓慢,受到闻讯赶来的骑兵部队总监布琼尼元帅的恶评,军长吉里钦科因此被免职。11月4日,由普利耶夫接手这个军。
普利耶夫是二战期间从骑兵部队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