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对上李长风失望的眼神,赵德才神情惶恐,连想要解释。可后面的话,在李长风转冷的目光下,又咽了回去。
他只得作罢,隐晦的看了眼江凡,他眼底闪过丝恨意。
李子禾淡淡看了眼赵德才,摇了摇头,目光淡淡看着他,赵德才虽然不爽,但还是乖乖跟着李子禾离开了厨房,两人一起走到了院门外。
江凡看到了他眼底的那丝恨意,心里有些莫名,自己好似没有得罪这货吧,这家伙怎么一进来就针对自己。
现在更是将他得罪死了,搞不好,以后这货还有可能会给他使绊子。想到这,江凡心头涌起一股冷意。
这货不惹他还好,若是想作死的惹他,江凡不介意让他后悔莫及。他不惹事,并不代表他怕事。
“小友莫怪,在这里挺好……”李长风收回目光,对江凡微微一笑道。
江凡也收回目光,这才正视起眼前的老者,一个眼神就将那高傲的青年给吓出去,另一名气度不凡的壮年,也一并出去。
他感觉得出,这老者绝对不是一般人。这时,他想起了李长风这个名字。他听着总感觉有些熟悉,一时间又想不起来。
不过,突然,他灵光微闪,想起了这个名字,李长风!当朝太师不是正叫李长风吗?
听说,此次朝廷钦天监观星,说桃城会遭遇百年难遇的雪灾,他亲自出马来桃城预防雪灾的。
想到这,江凡已经对眼前老者的身份了然,他站起身,恭敬的对老者躬身行了个礼。
“草民江凡见过太师大人。”
此时因为江凡要招待贵客,王婶并没有在厨房,也没有让其他人靠近厨房,江凡倒也不怕会让别人发现。
他只是想不到,这位太师大人,竟然会找到他这来,不过,想想昨天在府衙公堂黄光信的表现,再到后面从内堂传来的那一声轻喝。
江凡隐隐知道这位当朝太师为何会出现在这了。对方是冲着自己来的,或者说,是自己那两位诗词,引来了这尊大佛。
江凡不知道自己是该高兴,还是该说自己倒霉。有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太师对自己暂时还没有恶意。
以对方在民间的风评,这位太师可是位好官,在朝中,若不是有他在,只怕,整个大夏朝将会由奸相秦纲一手遮天。
李长风闻言,脸上神色淡然,他想不到江凡会如此笃定自己的身份。除了自己只是报了个名字之外,似是并没有其他表现吧。
一个名字就能够联系到自己的身份,又如此笃定,他感觉眼前的江凡,心思缜密又观察入微。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江小友不必多礼……此间只有李长风,没有当朝太师……不知江小友以为如何!”
李长风倒也没有隐瞒自己的身份,他抬头看着江凡,神情间带了一股别样的意味,他倒是想看看江凡在知道自己身份之后,会是什么样的表现。
特别是刚刚发生了候庆文之事后,江凡在知晓自己的身份后,会做何反应。
“李先生所言极是,晚辈自当遵从……”江凡笑了笑,回道。他连称呼也改了。
他也不是什么矫情的人,更不会因为对方是太师身份,也显得拘谨。
在他眼里,江凡更希望眼前的李长风是位品行高洁的长者。自己若是瞻前顾后,反而落了下乘,还会被人看不起。
看到江凡这表现,李长风不自觉的点了点头。不卑不亢,进退有据!心性方面绝对是他见过的人中,最让他欣赏的一个。
“江小友,不知道你这办的是……”见江凡并没有提起刚刚之事,李长风特意引导道。
江凡闻言,心头微动,他笑了笑道:“只不过是开了一个印书的工坊,李先生若是有兴趣,不若晚辈带你参观参观。”
人家是当朝太师,江凡也不怕对方将自己这手艺学了去,若真学去了,倒也算是造福天下读书人了。
没有了这个赚钱的门路,江凡手上赚钱的门路还有许多,也不在乎这点了。
而且,太师看了,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李长风闻言,顿时有些诧异和吃惊,他还是第一次听说印书这个词。而且,印书也能够建起一个工坊的吗?
在他的认知里,大夏的书大部分都是抄录的,甚至一些宫廷典籍也都是靠人抄录下来。
至于那些文人学子读的书,也都是从外面买的抄录之书。一些世家门阀的人,还靠抄书赚钱呢。
因此,大夏的书都卖得极贵,不管是学子学的那些四书五经,就是一些话本小说,也是价钱极高。
这当中,要数学子们读的四书五经最贵。许多大夏适年之人,因为买不起书,误了学习,不然,整个大夏绝对人才济济。
他心里也不由得升起一股好奇,
“如此,甚好……只是,这样你就不怕自己的技术外流!”李长风对江凡笑了笑道。
“李先生想看,晚辈自当成全,若是这技术让李先生学
去,晚辈倒觉得这是件幸事……”江凡笑了笑,起身对李长风做了个请的姿势。
李长风诧异的看向江凡,隐隐有些明白江凡话里的意思,但又有些没有想太明白。
不过,江凡的态度倒是让他很受用。两人出了厨房,江凡将李长风引到了东厢房内。
看着里面正在印书的工人,李长风微微一愣。当看到那些模板,他眼里奇光涌动,忍不住上前查看。
工坊中,那些工人看到李长风去碰模板,有人张嘴想要阻止,但江凡摇头阻止了对方。
他让众人继续干活,自己陪到了李长风面前。
李长风仔细研究了一下模板,又看着众工人在那印书,又将字裁剪开来,再装订好,他越看眼睛越亮,呼吸都为之粗重了几分。
他转头看向江凡,眼里的赞赏更浓,声音带了几分感慨道:
“老夫一直以为江小友才高八斗,没想到江小友竟然还有如此能耐。你这发蝗,若是能够为朝廷所用,不知道要造福多少寒门仕子。整个大夏文人的数量,怕也在成倍增加。”
在这个时代,虽然随着大夏文风盛行,但真正掌控知识的,还是那些世家大族。
百姓因为负担不起读书所需的材料费,能够读得起书的人,少之又少。
最多也就是为了方便,学一些字,这还是朝廷要求,不然,大夏不识字的百姓,怕是要占八九成。
这位老太师思想前卫,他深知国家想要富强,首先就是要让百姓摆脱蒙昧无知。
而且,百姓的基数如此之大,若是读书的人多了,那选拔的人才,将会更多。也可以打破世家门阀对权力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