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小说网-okNovel.net

字:
关灯 护眼
ok小说网 > 开局盘点那些怨种父子[直播] > 第14章 即兴专题三

第14章 即兴专题三

,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孙权(再次震惊):孤知有此事,竟不知此事确有如此之早,好一个思维缜密、未雨绸缪。

孙权暗自忖度:不过说来也是,孤既已立和儿为东宫太子,无论和儿的幕僚是否如此行为,这东宫之位无论如何都轮不到霸儿坐。如此之想不开,亏的孤还在位还能镇得住,若是……后果必定将不堪设想。

【如前所述,在朝臣的大胆状告成了二宫之争的引线后,为遵礼制,孙权欲册立当时的新任太子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为皇后,而这件事又成为了第二条引线,是导致后面孙权孙和父子产生巨大嫌隙并改拥立幼子孙亮为太子的导火线。】

【而欲想介绍明白第二条导火线的来龙去脉,就不得不请出重要人脉之孙权同步夫人的女儿全公主孙鲁班了,如果说孙权的册立想法是引线的话,设局促成一切则少不了全公主的“努力”。】

孙权:……?

(好家伙,听主播这话,这是有瓜,确信。)

(+1,排队坐好等着主播切瓜发瓜了,冲!)

(牛蛙牛蛙,吴大帝孙权同志的儿女的确都不大省心哈哈哈哈,想不通啊想不通啊,哈哈哈哈哈。)

(楼上,你笑得太大声了……换我来,我会……笑得更大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孙权:……?

【据史料记载,全公主孙鲁班母亲即步夫人步练师,在孙权未称帝前系其姬妾,生性并不善妒,经常向孙权进献美人,故而得到孙权相当的宠爱[1]。】

孙权:…?

孙权(老脸一红):这种事为什么要拿到这上面讲,面子面子面子呐,孤不要面子的吗。

【而在孙权称帝之后,初立长子孙登为东宫太子,按照礼制的规矩,皇后择立其实应当尊孙登的养母为皇后,当然了太子孙登和拥护他的朝臣也是这么想的这么上奏的,但是孙权没管,并且在这期间长达数十年并未按照奏请择立皇后。

在这宫中,虽无皇后之名,最高位份大家也皆以妃位相称,但是有人是享受着皇后之实的[2]。

遵上信息,大家其实应该可以大概猜得出来了,由于步夫人是最受孙权宠爱的,故而虽未被正式册立为中宫皇后,但一应服制、内宫称呼等皆尊步氏为中宫,也就是说一切都齐备了、仅缺个皇后的名而已,而如上也可见于步氏去世后孙权所书的皇后册文中[3],悔恨之意溢于纸上。】

【但在首任太子孙登去世之后,孙权经过一段时间的抉择改立三子孙和为太子,而这时不知为何从前没有理会朝中老臣所谓礼制说法的孙权竟转变了主意,决定是时候册立中宫皇后了,那么中宫人选当然是时任太子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了[4]。这件事还只是孙权的打算,未等正式册立诏书颁布,就为步夫人大女儿全公主给知道了。】

(妈耶,全公主的眼线遍布前朝后宫嗷…好厉害的女子。)

(好家伙,全公主这么牛的吗,这时候女性地位高吗?)

(笑发财了,孙权要知道他闺女消息这么灵通,会不会给吓醒?)

【说到王夫人,她是孙权偌大后宫里除了步夫人外最受恩宠的了,步夫人虽有皇后之实但无皇后之名这件事她本人没什么意见,但是全公主有点不爽,但从前这种不爽还只是压在心里。

但是自从知晓她的父皇竟然想册立王夫人为皇后的时候她的不爽简直就要像沸开的水一样咕噜咕噜地往上冒了,再加上不知道为啥从前就看王夫人不顺眼、与她格外不对盘的缘故,全公主就觉得这个时候她得出手做点什么了。

废话,要知道,她的母妃距离皇后之位可是仅仅有一步之遥,登上后位她则变成嫡女,身份地步与从前大不同。有实无名有何用,孙权所谓的宠爱也不过是建立在为妃的基础上,何其讽刺。

而自己打抱不平的这一切竟由另一个女子享受,仅仅因为她儿子是孙和,何其不公平,她为她母妃而感到不公。

无独有偶,单单是孙鲁班打抱不平也就罢了,但是此时连孙和孙霸的二宫之争也愈演愈烈、浮上水面,全公主都要高兴地大呼一句老天爷都在帮自己,不出手枉为人女也。】

(好嘛,天时地利人和,全齐活了。本人演全公主:说走咱就走哇,说出手咱就出手哇,你有我有全都有哇~)

(笑死,楼上走错片场了,好汉歌唱起来。)

(全公主:你们都快闭嘴吧,咋那么损呢。)

孙权:孤的好女竟在此中扮演了甚么角色才是?

【后来,孙权上了年纪,身体不如从前康健一度卧病在床,于是他便让太子孙和前去宗庙行祭祀之礼。看,好大的一次机会,全公主派人从头到尾盯着,就等着抓孙和的小辫子呢。】

【然后,也不知道是孙和孙鲁班毕竟是同父异母的亲人关系还是心有灵犀的还是怎么着的缘故,这位尊敬的太子孙和也真没让全公主空手而归,竟被抓住了一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全看孙权生不生气的“金箍棒”小辫子。】

孙权(抓狂):你那嘴怎么就那么碎,碎嘴子真的是,待孤抓到你,小心孤取你首级,连皇家的事碎嘴子竟都敢碎碎碎!

(笑死了救命啊,主播记得下播多敲几回电子木鱼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好损好损,我喜欢!!)

(好一个可大可小的金箍棒哈哈哈,悟空都得被你气得从五行山里爬出来哈哈哈哈!!!俺老孙的金箍棒可是能由你如此损的?哼!)

【孙权叫孙和去行祭祀之礼的这个地儿也确实巧了,太子妃张氏的叔叔张休住的地儿靠近这块,于是乎寻思着宗庙不便于居住,就叫太子孙和一行人住到他那里去了[5]。全公主派去的眼线对此一览无余,然后全公主就将此事原本的模样全然汇报给了孙权,但要是不添油加醋点岂能是她此行的目的?】

孙权:……讲得很绘声绘色,谢谢,呵呵。

(全公主,好精彩。)

(全公主,好魄力。)

(全公主,好计谋。)

【故而,她给孙权说的是,老爹你啊派着太子是去宗庙祭祀的,但是老爹啊你信任的好大儿此刻却在太子妃亲戚家呢,共谋篡权夺位大事呢[6]。不仅如此,要知道,全公主从头到尾痛恨的人就只有王夫人而已,善用举报功能是因为这样能扯到王夫人,举报成功了那不也得给老爹吹点关于王夫人的坏话?】

【不然从头到尾忙活一通,就是为了给孙和助阵、护卫的?她孙鲁班可没那么好心。】

(哈哈哈哈,好损,女中豪杰。)

(全公主都这么努力了,我们有何借口不努力哈哈哈哈哈。)

【你猜怎么着?接着,全公主就报给孙权了,她给她老爹说的是,好大儿祭祀途中去正妃亲戚家居住这件事王夫人她是知道的,不仅如此,王夫人还知道孙和此行是去谋划大事的,喜色溢于脸上。

好家伙,那叫一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孙和本人都不一定知道这回事,但是结果是孙权相信并震怒了,再然后的结果是王夫人惊惧忧思而逝[7],自此父子之间嫌隙已成[8]。

既如此,全公主的第一步算是彻底成了,而见此局势怎会不乘胜追击呢?】

【但是很不巧的是当时二宫之争正值壮年的就孙和孙霸这俩,那想站队的那些人不是支持孙和就是支持孙霸,全公主显然支持孙霸,但是她弄巧成拙了,想撮合亲妹妹支持孙霸,但是妹妹不同意,再加上妹夫是孙和一党的缘故,二人的姐妹情就此疏远[9]。】

(妈耶,全公主这不就是党争,好险。)

(怪不得开头主播为啥说孙权晚年朝廷乌烟瘴气呢,可不就是乌烟瘴气吧,连公主都深度参与这回事,搞不懂,孙权不是很有手腕的嘛?)

(可能毕竟儿女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吧,不舍得弄得最后惨淡收场这样吧,唉,为人父母也挺难的。)

【后面孙和孙霸的二党之争逐渐趋于白热化了,那么全公主也见机行事,善于揣度圣心也是她后面能够权倾朝野的原因之一。

时局呈现给她的是,幼弟孙亮及其母亲颇受孙权喜爱宠爱,全公主认为自己老爹有改嗣之心,故而递给孙亮了一些橄榄枝——譬如说经常搁老爹面前夸孙亮有多么多么好、还不断带后来孙亮的太子妃全氏搁老爹面前晃、建议老爹做主将全氏赐给孙亮作正妃[10]等等。】

孙权(挠挠眉头):的确,如此一说,这些蛛丝马迹确实都有迹可循,孤从前怎是没有发现呢,当真是老了力不从心了?

(怎么感觉从单纯看王夫人不爽剧本慢慢变成了权谋剧本,好家伙,俺CPU快崩了。。)

(要不然说怎么权倾朝野呢,吾辈楷模,捏个大拇指。)

孙权:为何无人问问孤是何意见??

【再后面就是孙权看着乌烟瘴气的朝廷心境发生了变化,孙和孙霸又没有眼色地继续斗,再加上全公主不遗余力地努力,还有孙亮长大受宠的因素,孙权终于拿定主意,废孙和太子之位,赐死孙霸,扶孙亮登上太子之位[11],至此持续许多年的二宫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真可谓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二人争了那么多年,最后竟落得一个丢皇位一个死的下场,两败俱伤却由长大的孙亮捡漏,咱也不知道这两个人是聪明还是不太聪明,咱也不敢说。】

(唔,孙权的那几位太子结局都挺玄,查了查感觉都有点难。)

(哈哈哈哈,一个没头脑,一个不高兴。)

(这个故事叫做没头脑和不高兴的默契——为他人绣嫁衣。)

(不对呀,不是说孙皓的事儿吗,孙亮继承皇位了,那孙皓捏?不是说他是暴君吗?)

(对啊对啊,刚才查了查,孙皓还在后面,他爹后来虽然没复位但是还是要比孙霸好的,不然如果只是庶民的话皇位肯定和他无关了啊。)

【是的,没错。孙和的太子之位虽然被废了,但是后来孙权又改封孙和为南阳王[12]。孙亮继承大统,后来位子为宗室子孙峻所夺,政权不稳为他人所破,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为帝[13]。后孙休驾崩,虽有亲儿但年纪尚小,且周边国家时局动荡,朝臣担心以孙休亲儿的政治手腕难以对付如此混乱的政局,故而想要拥立一位年长的宗室子为皇帝[14]。】

【时局到了,缘分到了,孙皓似是最合适的人选,故而,他被择立为新帝[15]。】

【这叫什么?这就叫做,机会永远优先留给有准备的人,你只管努力,然后静待花开即可。】

弹幕一阵哄笑:

(好家伙,谁能告诉我这还带升华价值观的哈哈哈。)

(好一个有准备,准备好伪装吗嘎嘎。)

(所以捏所以捏,孙皓接下来都干了撒子??)

作者有话要说:

·

贴一下参考资料:

[1] 《三国志·卷五十·吴书五·妃嫔传第五》:吴主权步夫人,临淮淮阴人也,与丞相骘同族。

《三国志·卷五十·吴书五·妃嫔传第五》:夫人性不妒忌,多所推进,故久见爱待。

《三国志·卷五十·吴书五·妃嫔传第五》: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少曰鲁育,字小虎,前配朱据,后配刘纂。

《三国志·卷五十·吴书五·妃嫔传第五》:汉末,其母携将徙庐江,庐江为孙策所破,皆东渡江,以美丽得幸於权,宠冠□□。

[2]《三国志·卷五十·吴书五·妃嫔传第五》:权为王及帝,意欲以为后,而群臣议在徐氏,权依违者十馀年,然宫内皆称皇后,亲戚上疏称中宫。

[3] 《建康实录·卷二·吴中·太祖下》:二月,追拜夫人步氏为皇后。

《三国志·卷五十·吴书五·妃嫔传第五》:及薨,臣下缘权指,请追正名号,乃赠印绶,策命曰:“惟赤乌元年闰月戊子,皇帝曰:呜呼皇后,惟后佐命,共承天地。虔恭夙夜,与朕均劳。内教脩整,礼义不愆。宽容慈惠,有淑懿之德。民臣县望,远近归心。朕以世难未夷,大统未一,缘后雅志,每怀谦损。是以于时未授名号,亦必谓后降年有永,永与朕躬对扬天休。不寤奄忽,大命近止。朕恨本意不早昭显,伤后殂逝,不终天禄。愍悼之至,痛于厥心。今使使持节丞相醴陵侯雍,奉策授号,配食先后。魂而有灵,嘉其宠荣。呜呼哀哉!”葬於蒋陵。

《六朝事迹类编·坟陵门》(卷十三)“吴步夫人陵”条:“今蒋庙西南有孙陵冈,上有步夫人墩,墩之侧有夫人冢,乃其地也。”

[4] 《三国志·吴志·妃嫔传》:吴主权王夫人,南阳人也,以选入宫,嘉禾中得幸,生(孙)休。及和为太子,和母贵重,诸姬有宠者,皆出居外。夫人出公安,卒,因葬焉。休即位,遣使追尊曰敬怀皇后,改葬敬陵。王氏无后,封同母弟文雍为亭侯。

[5] 《三国志·吴书三·卷五十九·吴主五子传》:权尝寝疾,和祠祭于庙。和妃叔父张休居近庙,邀和过所居。

[6] 《三国志·吴书三·卷五十九·吴主五子传》:全公主使人觇视,因言太子不在庙中,专就妃家计议。

[7] 《三国志·吴书三·卷五十·嫔妃传》:吴主权王夫人...步氏薨后,和立为太子,权将立夫人为后,而全公主素憎夫人,稍稍谮毁。及权寝疾。言有喜色,由是权深责怒,以忧死。

[8] 《三国志·吴书三·卷五十九·吴主五子传》:夫人忧死,而和宠稍损。

《资治通鉴》:吴主长女鲁班适左护军全琮,少女小虎适骠骑将军朱据。全公主与太子母王夫人有隙,吴主欲立王夫人为后,公主阻之;恐太子立怨己,心不自安,数谮毁太子。吴主寝疾,遣太子祷于长沙桓王庙,太子妃叔父张休居近庙,邀太子过所居。全公主使人觇视,因言“太子不在庙中,专就妃家计议,”又言“王夫人见上寝疾,有喜色”,吴主由是发怒;夫人以忧死,太子宠益衰。

[9] 《三国志吴书五嫔妃传》:初,孙和为太子时,全主谮害王夫人,欲废太子,立鲁王,朱主不听,由是有隙。

[10] 《三国志》:孙亮全夫人,全尚女也。从祖母公主爱之,每进见辄与俱。

《三国志孙亮传》:姊全公主尝谮太子和子母,心不自安,因倚权意,欲豫自结,数称述全尚女,劝为亮纳。

[11] 《三国志·吴书三·卷四十八·三嗣主传》:赤乌十三年,和废。

《吴主传》:八月,丹杨、句容及故鄣、宁国诸山崩,鸿水溢。诏原逋责,给贷种食。废太子和,处故鄣。鲁王霸赐死。冬十月,魏将文钦伪叛以诱朱异,权遣吕据就异以迎钦。异等持重,钦不敢进。十一月,立子亮为太子。

[12] 《三国志》:太元二年正月,封和为南阳王,遣之长沙。四月,权薨,诸葛恪秉政。恪即和妃张之舅也。妃使黄门陈迁之建业上疏中宫,并致问於恪。临去,恪谓迁曰:“为我达妃,期当使胜他人。”此言颇泄。又恪有徙都意,使治武昌宫,民间或言欲迎和。及恪被诛,孙峻因此夺和玺绶,徙新都,又遣使者赐死。和与妃张辞别,张曰:“吉凶当相随,终不独生活也。”亦自杀,举邦伤焉。

[13] 《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太元元年夏,亮母潘氏立为皇后。冬,权寝疾,徵大将军诸葛恪为太子太傅,会稽太守滕胤为太常,并受诏辅太子。明年四月,权薨,太子即尊号,大赦,改。是岁,於魏嘉平四年也。

《三国志》卷四八:孙休字子烈,权第六子。年十三,从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受学。太元二年正月,封琅邪王,居虎林。四月,权薨,休弟亮承统,诸葛恪秉政,不欲诸王在滨江兵马之地,徙休于丹杨郡。太守李衡数以事侵休,休上书乞徙他郡,诏徙会稽。居数岁,梦乘龙上天,顾不见尾,觉而异之。孙亮废,己未,孙綝使宗正孙楷与中书郎董朝迎休。休初闻问,意疑,楷、朝具述綝等所以奉迎本意,留一日二夜,遂发。十月戊寅,行至曲阿,有老公干休叩头曰:“事久变生,天下喁喁,原陛下速行。”休善之,是日进及布塞亭。武卫将军恩行丞相事,率百僚以乘舆法驾迎于永昌亭,筑宫,以武帐为便殿,设御座。己卯,休至,望便殿止住,使孙楷先见恩。楷还,休乘辇进,群臣再拜称臣。休升便殿,谦不即御坐,止东厢。户曹尚书前即阶下赞奏,丞相奉玺符。休三让,群臣三请。休曰:“将相诸侯咸推寡人,寡人敢不承受玺符。”群臣以次奉引,休就乘舆,百官陪位,綝以兵千人迎于半野,拜于道侧,休下车答拜。即日,御正殿,大赦,改元。是岁,于魏甘露三年也。

[14] 《三国志》:休薨,是时蜀初亡,而交址携叛,国内震惧,贪得长君。左典军万彧昔为乌程令,与皓相善,称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屡言之于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兴、布说休妃太后朱,欲以皓为嗣。朱曰:“我寡妇人,安知社稷之虑,苟吴国无损,宗庙有赖可矣。”

[15]《三国志》:于是遂迎立皓,时年二十三。改元,大赦。是岁,于魏咸熙元年也。 元兴元年八月,以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诸增位班赏,一皆如旧。九月,贬太后为景皇后,追谥父和曰文皇帝,尊母何为太后。十月,封休太子为豫章王,次子汝南王,次子梁王,次子陈王,立皇后滕氏。

分页内容获取失败,退出转/码阅读.

分页内容获取失败,退出转/码阅读.

分页内容获取失败,退出转/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