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贾家,黛玉的注意力果然被转走。
只因当日贾敏初逝,荣国府便打发了几个人过来要把他们姐弟都接走。若没有晴玉这些年的铺垫,林如海或许还不当什么,只认为亲戚间走动原不应兴师动众,他们林府也该低调简朴才符合书香门第的清贵。可贾敏犹在时,林晴玉便总爱引她说荣国府的处事风气,更常常追问年节人情往来时过来的贾家仆从。一来二去间,如今的荣国府是如何“一双富贵眼”便不难发现。
一个处处金贵讲排场的家族,来接外孙女却是三等仆妇。纵然那几位老妇人也算得衣着不凡,终究不是迎人该有的道理。便是不说礼数,单说这扬州到京城千里迢迢,竟不该派个能主事的男子来护着安全吗?倒是原著后来林如海病故时,贾家终于舍得派贾琏亲自护送黛玉,之后便发了一笔百万横财。
现今的林如海在晴玉照料下十分康健,弟弟林昭也活得好好的,再没有给贾家发横财的机会。连同那几个仆妇也被林如海打发了,只说待守孝一年后由自家派人把女儿送去——儿子就不去了,林昭又不会被人非议没教养嫁不出去,何必多一个人去遭罪?这也是林晴玉的建议,纵然气愤世道男女不平等,她也不会把亲弟弟往火坑里推。再说贾府的毛病何止看人下菜一条,那老少爷们的荒唐事可是能勾得薛蟠这混账玩意都乐不思蜀,林昭到底还小,没必要去亲身抗争近墨者黑。
一番分析听得林如海连连点头,却也越发心酸愧疚,为女儿感到揪心。看荣国府就更像是择人而噬的龙潭虎穴,只得多多为两人带上钱财傍身,备好丫鬟仆人,又点了家里积年的老管家去京中打点老宅和商铺,以便随时照料。
别说,钱是真不少。到底是底蕴深厚,又在江南富庶地,更兼几世累积。最关键的是林家不浪费啊,从不搞“白玉为堂金为马”这套,也没有那么多旁支来分家,有钱就好好攒着经营,那可不得越来越多?怨不得当年荣国府最鼎盛的时候舍得把嫡女嫁过来。想想也是,以贾家现在把女儿送去当宫女都要博富贵的作态看,就算当年没有那么势利得那么明显,也万不会低嫁。
原著里黛玉轻车简从,那是信任亲戚。现在不信任了,随便从家财里拨出九牛一毛,也尽够姐妹俩在京城挺直腰杆。
这么说或许有些俗气,但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晴玉还记得《林黛玉进贾府》是上了高中语文书的,其中那一句“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真是“寄人篱下”四个字的教科书描述。
再看现在的黛玉,哪怕为着前途未卜发愁,眉眼间也不见半分不自信:“前日船只靠岸时已遣人快马去报了行程,若再像上次接人时那般轻慢,那也是他们自己丢脸。横竖姐姐也叫人顺便订了轿子预备,凡事靠着咱们自己,可不比指着旁人强多了。”
晴玉一笑,忍不住指了指林怼怼这张闻名后世的小嘴:“这话要让外祖母家的人听到,指定要生气。”黛玉撇撇嘴,知道姐姐这是教自己在外适当留情面。听说贾府的丫鬟婆子们最是爱传话,不定在屋子里说点什么,第二天全家就都知道了,且还是添油加醋煽风点火的加强版本,因此这种直来直往的话在贾家可说不得。
这么一想,便觉得怪闷的。却又听得晴玉带着促狭继续道,“不过咱们这是私下,咱家的丫鬟不会乱传。趁着还没到,你快多说点,我爱听。”
姐妹俩你一眼我一语,这最后一日的行程倒也过得轻快。只是没想到第二天靠岸时,还真被黛玉说中了——两顶小轿,两辆拉行李的小车,并着几位闲唠嗑的婆子,这就是荣府派来的全部。再看那小车容量,顶多也就装三两个箱子。莫说是国公之府,便是旁边同时下船的商户也比这周全许多。
晴玉和黛玉顶着“孝”字,不能在外人面前甩脸色,可宫里赐下的两位嬷嬷没有这些顾忌。因着神医重要,绝不能被外人算计或笼络了去,康熙派来的王嬷嬷和李嬷嬷都是乾清宫当差的,对皇帝忠心耿耿不说,素日也极有体面。她二人见惯达官贵族,最讲规矩,此刻便不由得冷了脸——荣府是打量小姑娘没见过世面糊弄着玩呢?
王嬷嬷上前一步,对来接人的婆子笑道:“可巧今日顺风船行得快,倒是来得比预计早,想是荣府还有车马未至,既如此,不若诸位且上船陪姑娘们等一等。”
这就是给台阶下了。
毕竟是第一次见面,以后还要长住,再生气也不好撕破脸。现下随便扯个幌子,奴才若是机灵,无论从码头包车也好,叫人回去禀报也好,总归能先把这茬糊弄过去。
可惜王嬷嬷不知,荣府的奴才们素来过得堪比半个主子,对着比荣府门第低的便自觉高人一等,对着真正的贵人又畏畏缩缩,哪有她想得那么灵光。
先前婆子们都以为是来接两个打秋风的穷亲戚,颇有几分不乐意。等见着这大船,看到一众规矩体面的丫鬟鱼贯而出,早已傻在当场。又兼王嬷嬷自有天家行事的威严气度,更将她们镇得脑子转不过来,脱口便是推脱自己的责任:“车马不曾迟,我们也到了半天了。”
刚刚回到船舱内还没走远的晴玉险些没绷住笑出声来……这人,还挺实诚。
王嬷嬷更是一噎,显然没见过给台阶都不下的。万幸她老人家表情管理能力强,吸口气,又递了个新台阶:“那可是前日派去贵府送信的小厮不曾说清楚?我们姑娘此来长住,一应丫鬟行李极多,两辆车马怕是不够。”
这下婆子们就更懵了,有人送信报行程她们知道,府里唠嗑的时候还在说呢:穷亲戚就是来得急,人没到呢就上赶着往他们府里贴。可没人说是比家里三位姑娘还气派的小姐啊!至于车马,那都是太太安排的,她们哪能做主。
当然,她们还有一丝理智在,没在码头上大大咧咧把太太说出来卖了,也终于反应过来不是推脱的时候,总得先把姑娘们迎回去。然而新的车马哪里好找?旁的不说,要拉下一船的东西,少说也得五六辆大车,这钱谁出?
但凡贾府能派个稍微体面些的主事人来,此刻倒也能随机应变些。这一堆三等仆妇却是不敢做主,你看我我看你,生生把王嬷嬷看得心头火起:烦死了,毁灭吧。
她是来伺候神医的,不是来修台阶的。荣府不讲体面,就别怪旁人。想想前日姑娘叫人订轿子的时候她还当时小孩子第一次出门担忧太多,谁曾想竟真得靠自己。
“既是荣府车马不便,这么着,林管家,劳您派人找码头的商户订一些来。”
林管家会意,也未曾直说是他们提前订好,只叫小厮像模像样地跑了一趟。不一时,两辆极精致的大轿子并十余辆马车便聚齐了,倒叫岸边的人都看了个新鲜——哪家人来接亲戚,连车马都叫人家自己找啊?
王嬷嬷也不管他们,转身复去请两位姑娘出舱。隔着帷幕看不清两位仙子一般的面容,可那身姿体态和周身素净却精巧的衣饰已昭显出矜贵来。二人径直上来自家订来的轿子,荣府婆子们有心想拦,可看看自家的车,实在是说不出口啊!
到现在她们才终于反应过来,好歹得派人回去报个信:车马不够已经够尴尬了,别回头屋子也不够。趁着林管家指挥人从船上搬东西,总算有人偷偷溜了回去,倒叫王嬷嬷看着好笑。
就这么折腾了好一会,车马终于出发。晴玉和黛玉各乘一顶轿子,纵然彼此看不见,可只要晓得外面都是自家的人,心里便是一份安定。
林晴玉趁机从帘子缝隙中向外瞧了一瞧,果然是人烟阜盛。但与她记忆中后世的北京城相比就完全不够看了。繁华不繁华倒在其次,关键在于市容市貌和人的精气神。从码头到荣国府先要穿过外城,哪怕轿夫刻意绕开贫民窟拣好路走,也总能看到街巷上的脏乱,鼻尖更隐约有些异味。路上行人佝偻着背,不乏一眼看着就有病痛在身的穷苦百姓。及至轿子抬入内城,环境才渐渐好些。到了宁荣二府所在的那条街,则全然是另一种光景了。不过经了一个转角,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端得是威仪赫赫。
再往西行,照样也是三间大门。与原著不同的是,林家找来的轿夫按照正常人家的待客之道,万万不会将轿子抬到边上那不打眼的角门去——当然,以这轿子的体型来看,那角门怕是进都进不下。
不待后面那些跟着的贾府仆妇出声阻拦,轿子便稳稳停在了正门前。晴玉正琢磨着要不要再派林管家或者王嬷嬷去叫个门,就见正三间大门中在侧边的一扇缓缓打开,出来个管家模样的婆子,其衣饰打扮比之前那些又明显高出几个档次,挂着极爽利的笑容迎了上来:“老太太日日盼着姑娘,可算把姑娘盼来了!”
林晴玉被对方突如其来的热情弄得一愣,随即眉梢轻挑:这不是挺会办事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