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世界。
看到李承乾有希望治愈足疾,皇子、朝臣们心思各异。
李世民喜上眉梢,李承乾是他亲子,他费尽心思找寻名医都没办法治好,自己虽未动过易储的念头,但也承认有过遗憾。或许在他自己不知道的时候曾流露出失望,被那心思敏捷的孩子察觉到,承乾才会自暴自弃。不管李承乾做了什么,他都希望李承乾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活着。,
只是听到李承乾为钱财发愁甚为心疼。李唐立国后,承乾才出生,一出世便是天潢贵胄,何曾缺金少银。
魏王府里又摔碎了一套茶具,李泰不甘,恨恨道:“李承乾何德何能,有此机缘!”
吴王府,李恪神色不明:“大兄,一直都很好运。”既是圣人的长子,又是皇后所出。
晋王府,李治一脸忧色,“真希望能医治好大兄的足疾。”
长孙府,病榻上的长乐公主轻咳几声,脸色虚弱,“好,好!大兄安康便好。”李丽质与李承乾岁数相近,从小一块长大,兄妹情深。
“是啊,大郎有希望了,大郎在后世生活安好,公主也要顾好自己啊。”长孙冲担忧地劝慰妻子,妻子本就有气疾,得知李承乾图谋造反事发后更是忧心忡忡,难以安眠,病情愈发严重。
太极宫一院落中,前太子妃苏氏紧紧搂着年幼的儿子,“厥儿,也不知此生还能不能见到你阿耶。”作为李承乾的妻儿,本应随其共同到黔州,只是李承乾先行出发,随后的暗杀与画卷之事打断了进程,如今,圣人心疼嫡孙,也担心画卷中李承乾的事情会引来心怀不轨之人,在靠近掖庭宫处安排了一宫殿让他们一家住下。
苏氏不明白丈夫为何要行谋逆之事,两人在新婚之初感情最为融洽,后来也算得上相敬如宾,只是随着太子行事愈发狂悖,自己常常劝阻,二人关系冷淡了下来。她不知道自己一家的未来到底会怎样。
百姓们则被医院的各种设备震惊,在他们眼中那就是仙家神器,神仙手段。
听到要打断骨头,甚至要用钉子固定,大唐人无法想象,只觉毛骨悚然,那真的是治病救人吗?
关心李承乾的李世民、李丽质这些人都提心吊胆。
等到李承乾躺到手术台上,虽然画卷中血肉的场景不知为何是模糊的,但一旁寒光闪闪的针头、手术刀,还有那钢板、钢钉在没使用之前他们看得明明白白,想到这些东西要用在李承乾身上,都觉得李承乾不是治病而是惨遭酷刑。
手术刚开始长长的针头扎进李承乾身体里,不一会儿李承乾像个死人一动不动,大唐人浑身一颤。打码的画面看不清,却把本就安静的手术室里的声音凸显的更清晰,那摩擦的声音是在切骨头吧,那钢钉,是要放进骨头里吧。大唐人心惊肉跳,骨寒毛竖。
李世民甚至哭红了眼睛,拉着长孙无忌倾诉担忧:“我可怜的高明啊!他哪受过这等苦,我竟不能陪在他身边,枉为人父啊!如果高明有什么不测,我死后哪有颜面去见观音婢。”
长孙无忌也心怀忧虑,他对太子之位虽已生旁的心思,可李承乾毕竟是他看着长大的亲外甥,哪有不担心的呢。
只是那些王府里,明明没有宴席,又遣仆人买了好多坛美酒。
直到李承乾手术完成后被送入病房,李世民都一直盯着天空中的画卷,仿佛这样就能一直陪着儿子。在李承乾麻醉效果过去身体能动弹之前,李世民就这么不吃不喝的看着,侍臣跪下苦劝圣人保重身体他也不理不睬。在确定儿子生死之前,他实在无心他顾,李承乾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宛如尸体的模样吓坏他了。
李承乾住了一周多终于出院了。
他早已把张浩视作自己的兄弟,这段时间张浩跑上跑下为他操劳,请了护工照顾他,怕他吃不惯医院的东西,天天都按医嘱准备饭菜送来,鸡汤、骨头汤、鱼汤轮着来。
这情谊比他亲兄弟都来得深,毕竟他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一个想着法弄死他好自己上位,一个看着人畜无害小白兔。
只是出院后又要卧床休息一个多月,再去医院复查看看恢复情况。
来到这个世界已有半年多,他想他终究还是想看看那个生他养他的大唐究竟是何结局,那些故人又会有怎样的传奇人生。一千三百多年来这片土地又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模样。
“浩子,帮我去图书馆借部《二十四史》吧。”度娘告诉他了解华夏历史先看《二十四史》,都是各朝官方编纂的前朝历史,他阿耶就曾下诏修撰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
“这戏不都结束了吗?你怎么还要补课呢?”张浩有些疑惑,“你还没出戏?还当自己是李承乾呢。”
“这不躺着坐着也是无聊,手机太小看着不舒服。我发现我挺适合古装,万一以后还有历史剧找我,先补补课呗。”李承乾嬉笑道。
“成!先熏陶熏陶,别说,你演了这个角色之后,我对隋唐也挺感兴趣的,找了不少老剧,等下看完给你安利,以前的娱乐圈可都是俊男美女,不像现在批量生产的。”张浩没有在意,“等《贞观王朝》播出,你小子铁定得火,凭我二十七年的观众经验,你这样貌这气质放在现在的娱乐圈小年轻中独一份,拳打萧、汪,脚踢徐、吴。”
《二十四史》,厚实,六七本,但比起大唐少的不能再少,在大唐,光《史记》就得满满一书架,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可不是夸大的形容,而是再真实不过的描述,除了皇室集全国之力,唯有世家有如此底蕴,甚至超过皇家。许多典籍历经战火早已散失,却在世家保存的好好的,这也是世家千年屹立不倒之基,他们垄断人才进而垄断资源。
李承乾迅速找到《旧唐书》,匆匆扫过武德年间,找到贞观之年,开始慢慢细读,经过剧本洗礼,阅读简体字已无障碍。
大唐世界。
二十四史?听起来应该是史书,从始皇一统到如今已历经秦、汉、晋数个王朝,远不足二十四朝,大唐还是亡了啊。大唐众人虽知没有不败的王朝,但心里依旧不是滋味。
众朝臣摩拳擦掌,纷纷打起精神,想看史书可有自己的记载。长安五品以上的大臣和皇子宗室齐聚太极宫,他们自信自己必定青史留名。
等看到李承乾拿到厚厚的书,一个个屏气凝神。
不幸的是,四个角度,他们都看不清书中所写。于是,整整一天,他们的心情随着李承乾的脸色举动和只言片语忽上忽下,心潮起伏。作为此时大唐的顶级智囊团,个个智商杠杠的,只从李承乾的一言半语和变幻莫测的脸色中就分析出不少线索,拼凑未来,劳心劳力,感觉这一天过得跟一年似的,折寿不少。
李承乾感叹:“想不到渔翁得利的竟是他!”稚奴这小子真是走狗屎运啊。
大唐朝臣激动:下一任储君吗?难道不是最为受宠的魏王吗?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李承乾幸灾乐祸:“李泰啊李泰,你小子活该!”李泰得不到储君之位,他李承乾就是高兴,容他先大笑三声。
李泰惊怒:难道我没有当上太子?李承乾你能不能说清楚!我是英年早逝还是被人横插一脚?究竟是谁,是谁?李治?还是李恪?
李世民不懂李承乾和李泰是怎么走到这一步,明明青雀小时候还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长兄后面。
李承乾愧疚不已:“丽质?你怎么走的这么早?为兄对不起你啊!”自己谋反被废的事情对丽质打击很大吧,我这个兄长真是失职啊。
长孙冲失手打翻茶杯,悲不自胜:丽质,不要丢下我一人啊!
李世民心急如焚:“太医!都给我去长孙府,务必要治好长乐公主!来人,给我去找,翻遍大唐也要给我找到孙思邈。”
李承乾羞怒:“我对不起魏征啊,死后还被我牵连,不得安生,老头子不厚道啊!”
朝臣们看天看地就是不敢看皇帝:魏征做过李承乾的老师被迁怒很正常,只是不知道陛下做了什么。
李世民暗暗恼怒:估计是取消婚约和推到墓碑这事吧,可有了天空中的画卷,他不是已经放弃了嘛。
李承乾悲从中来,神情恍惚:“老头子终究是人啊!会老会死。”即使预备谋反,他也没打算杀死他阿耶,只是想和他阿耶奉李渊为太上皇一样逼其退位。老头子在他眼中一直像天神一样,在他记忆里永远是高大威严的样子,从未想过有一日他也会死。
朝臣们缄默无言。
李世民轻吁:“是啊,朕也是凡人呐!”从儿子口中听到自己的死讯,这感觉真是酸爽。
李承乾嫉妒不已:“稚奴这待遇,真不能比啊!就我是失败的试验品吗?”老头子是练费了我这大号,吸取教训重练小号吗?这不是显得自己更可悲吗?
朝臣们恍然大悟:胜利者出现了,是晋王啊!
长孙无忌暗暗自得,他相信这里面定有自己的手笔,从龙之功,长孙家必定更加辉煌。
李泰狂怒:为什么?为什么会是李治?难道阿耶最宠爱的不是自己吗?李治这小子太阴险了。
李治无视四面八方的打量目光,表面镇定,心中暗喜。
李承乾傻了眼,半天无法回神:“稚奴好勇!老头子头上青青草原啊!”传说中的小妈文学唉!在剧组里年轻小姐姐的洗礼下,他已非吴下阿蒙。
朝臣好奇,这话听不懂,但不像好话。
李治身上探寻的目光更多了,甚至李世民都重重看了他好几眼,他心中有些忐忑。
李承乾惆怅低叹:“舅舅,你会后悔吗?你我舅甥还真是与黔州有缘。”长孙家败落,李承乾也不好受,阿娘远见卓识,估计早就了解舅舅权力欲旺盛。阿耶在时,舅舅不敢冒头,稚奴又一直以软弱示人,等稚奴上位舅舅能不膨胀吗。
长孙无忌慌了:能与黔州有关联,只有被流放了。难道自己看错了李治?
朝臣们看看长孙无忌,又打量打量李治:这舅甥之间有故事啊!
李世民目光深邃,又想起观音婢临终前仍不忘嘱托自己不要给予她的家族太多,深感自己不如妻子了解长孙无忌。
李承乾感叹不已:“稚奴不简单呐,两口子都是狠人啊。”李治韬光养晦,做皇帝倒也称职,只是以妻子为刀,恐有吕后之祸啊。
李治平静的神色终于被打破,出现一丝慌乱,更感受到自家阿耶反复的打量,仿佛要重新认识他。还有一丝好奇,自己的妻子是何人,听起来也很给力啊。
长孙无忌暗暗思索:这李治,老子还是离远点。或许自己真该听妹妹的话远离朝政,长孙家可以不在自己手里繁荣,但绝不能在自己手里败亡。
李承乾狂怒,双手直拍床板:“帝传三世,武代李兴!好一个女主天下!老头子啊老头子,你知道大唐亡在你儿子手里吗?”好像哪里不对?武则天也是老头子的才人,这辈分有点乱,换句话说,大唐也算间接亡于老头子之手,毕竟是他把个祸害选进宫。
李治啪地一声跪下,额头重重砸向地面,冷汗涔涔,额头出血了也不在意。
朝臣们也已跪倒一片,唯有李世民端坐于上,只是目露凶光,如果眼神能化作刀子,早已把李治扎得透透的。
“来人!传李淳风、袁天罡,推演大唐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