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目前李想最认可的一件事情。
从大专毕业后,李想就进入了一个碰壁的时期。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不知道天高地厚,面对所有人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何等的幼稚、可笑。
别人附和一下,就认为自己很厉害。从进厂在车间里开机器,再从车间调到销售科,这是认不清自己的开始,因为只有自己从车间到了销售科。
作为小丑却没有小丑的觉悟。每天在客户面前夸夸其谈,认为自己很棒,其实就是小丑。牛吹了不少,单子却没有几个,真实的现实是:在客户面前,自己就是个小丑。
面前的都是一个个身高五米的大胖子,身高一米的自己还想平视人家甚至是小视人家,却不知道,自己在人家面前,也就是个会说话的小猫小狗,勉强逗人一乐罢了。
眼睛看着手中的《大学》,内心的思绪却飘飞到了更远的地方。
生活,总要去面对。我们并不清楚面前的环境是如何出现的,能做的也并不多,就像蚂蚁一样,它的世界是二维的,并不知道面前的一只大脚丫是怎么出现的,也不知道这个脚丫的出现意味着什么,这已经超出了它的理解范围。它可以用它有限的认知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在二维的范围内找出一个方向去绕开这个突然出现的大脚丫子。
人这一辈子,其实与蚂蚁没有什么不同。认知的过程,就是先通过父母,或者自己最亲近的人,学会看待事物的一个基本观念,或者叫做图示。这个基本的观念会在脑子里形成固化的一个东西,类似于一个模板,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或者事物,我们会在已知的模板、基本观念、图示中,寻找一个接近或者相似的,套进去,然后尝试理解这个概念或者事物。如果这是一个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这个过程就变成了,从脑海里形成的固化的模板中,寻找一个解决这种问题的模板。
根据上面的认知过程,就知道人解决问题一般都是什么样的过程。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如果在模板形成的时期,一个孩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有超出一般小孩的阅历,那么,相对于其他没有这么好条件的小孩,他会有更多的模板,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同时,即使成年了,也还有一个提升自己的方法,那就是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勇于承认这一事实。这样就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存储的模板并不能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将这一状态作为常态,就很容易接受否定自己的结果,并将自己遇到的新问题作为未知的一个模板,进入思考、了解、学习、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升自己,充实自己的认知、避免无知的解决问题。
现在这个时代,明面上的统治者是皇帝,但真正的统治者其实是一个阶层,是门阀贵族和世家,皇权不可能下乡,这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所以世家子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真正的实务,有更多的机会成长,充实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皇家的很多后代因为各种学习脱离了实际,反而只学了被架在空中的认知,成为了空想,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每一个开国的皇帝都不错,越往后,大部分的表现越差,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缺失或者不切实际,应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自己现在的学习就是一个机会,如果自己能够出仕,当然最好。如果自己没能出仕,那么,家里的这一代,老大出仕,老二经商,老三在家里管理田庄、打理家里的产业,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自己有没有出仕的意图,并不妨碍家里的期待。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其实,古人早就知道,更新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族、一项事物。这并不是现在人才有的认知,这从自己大哥手抄后的注释就能看出来,只不过,儒家学说将这句话变成了,每日完善自己的道德状态。自己大哥所抄的注释,明显扩展了这句话的含义,每日需要更新的,不仅是道德状态,还包括了认知。
如何做到?“格物而知至”。
格物,对于这个“物”,正统的儒家认为是理解关于道德的事物,这个倒是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李想的大哥却有自己的理解,这个物,不仅是关于道德的,还包括其他的任何事物、现象,虽然他不知道这是后世科技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科学的发展,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华夏的发展,为世人所瞩目的成就背后,国家从立法到政策,大力推动科技发展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自己到十六岁还不能表现出出仕的能力,管理田庄就会是另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自己并没有一个好的世家背景,在这个九品中正制的时代,能否出仕,关于道德文章学习的实力,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
这并不像前世,在更加完善的立法、执法、司法和监察制度下,想要得到平台,所有人都要公平的多。即使你的关系想要给你一个职位,起码也要给予其他人一个竞争的机会,并且,你需要比其他人优秀,或者,起码比别人不能差太多。这就给了很多人可以表现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
看着手中的书本,“还是得学习啊……”,李想在思绪纷飞中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