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天幕乍然出现,一时之间,各个朝代都在讨论起此事来。
汉初。
天幕出现以前,刘邦想的是张天罡的事,如今天幕出现,他望向萧何:“萧相对此有何看法?”
萧何做深思状:“陛下,这神迹,突然出现,来历不明,不像方士所为,其中提到的视频,影视剧,一键三连等,更是闻所未闻。”
刘邦摆了摆手,初闻陈胜吴广以篝火狐鸣,鱼肚藏书①来装神弄鬼,在以民心所向之意起义。
他以为就是借口罢了。
如今,神迹出现,倒是使得他不得不怀疑了。
难道张天罡当初说的九天玄女助力他一事是真?
这神迹是神仙的手笔?
他本以为是张天罡为逃脱罪罚的借口,如今此事过于蹊跷。
“传张天罡。”刘邦眯起眼睛。
萧何一脸凝重:“陛下,你信这神迹口中的九天玄女?”
“不信。”刘邦说,“只是,此物可定民心。”
自古顺者昌逆者亡,此乃天意。
此物的出现便是天意。
时间线往后推,刘彻望着自己身侧的卫青和霍去病,道:“卫卿和霍卿,可知此物是何物?”
卫青和霍去病摇摇头。
三国时期,刘备望着这神迹,连忙问身旁的诸葛亮。
“先生之前以奇门遁甲之术击败东吴都督陆逊②,曾说过此法始祖乃九天玄女,当时备以为先生神通广大,如今看来所言非虚。”
毕竟这天幕提到的这人叫“做梦都想暴富暴瘦的九天玄女”,他能猜出这暴富暴瘦之意,想着可能是神仙的乐趣,神仙之名就是九天玄女了。
诸葛亮摇摇扇子,在自己面前摆出了几个龟甲,卜卦了一番后,道:“主公,亮有一言,不知主公可愿相信?”
刘备道:“先生之言备哪有不信之理,备愿三顾茅庐请先生出山,本就知先生本事。”
诸葛亮实话道:“主公,此乃后世之物。”
“后世?”刘备缓缓点头,“备有疑惑望先生解答,神迹显示此人乃九天玄女,乃天上的神仙,备是相信先生的,先生言之后世,备请问后世为何会出现在蜀汉上空,可否佑我蜀汉击败曹贼?”
诸葛亮微微一笑,只是说了一句晦涩不明的话。
“主公万万不可躁,后世之物,警醒当世,亦利于当世。”
刘备点了点头。
他绝对的相信诸葛亮,只要此物出现能对蜀汉有利,他就愿意看。
大唐时期,李世民望着天幕,道:“杜卿如何看?”
杜如晦摸着花白的胡子,“如此不像人为。”
贞观之治,大唐盛世,民间有各种戏法惟妙惟肖,仿物仿人层出不穷,足以以假乱真。
可是这天幕,再高明的戏法都不足以仿出。
袁天罡手拿拂尘,掐指一算,给众人解惑道:“陛下,此乃后世之物。”
“后世之物?”
一言激起千层浪。
李世民正声道:“国师所言何意,此事可与大唐国运有关?”
袁天罡蹙眉,又算了一卦后,道:“陛下,此神迹可旺我国运。”
魏征是个急性子,不想弯弯绕绕,直言道:“国师可直言其中利害?”
袁天罡转了个身,拂尘指向中宫方向:“应梦贤臣,您于梦中见将才薛仁贵,而后世之人对这个人一生的描述,与九天玄女有关系。”
李世民和底下臣子皆不解看着袁天罡。
袁天罡道:“薛仁贵乃唐朝大将,后来有一战,九天玄女赐予了他一本无字天书,他读此书后成为神将,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
李世民道:“国师如何知道?”
袁天罡道:“陛下,臣懂占卜之术,亦受天幕上的字句启发,如今这天幕上提到九天玄女,就是提醒您,您该去寻薛仁贵了,早日寻到此人,早日为大唐立功。”
李世民立即招来人,吩咐道:“快马加鞭,去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寻一个叫薛仁贵的人!”
玄武门之前,一队士兵整装待发,骑在了千里马上,奔向了远方。
明朝时期,朱元璋面前摆上棋盘,棋盘对面坐了一头发花白,仙风道骨老者。
广场上乌泱泱站满了朝臣。
“皇上,神迹显现,佑我大明。”
“皇上,九天玄女现身,鼓我士气。”
……
开局一个碗,从乞丐走上皇帝宝座的朱元璋,对这些神不神鬼不鬼的东西持嗤之以鼻的态度。
可是,这次不一样。
神迹显现于天幕,一切一切,都那么不合常理。
所以他把刘伯温请来了。
刘伯温个神人,人称半仙,如今从钦天监把人请出,他自然是想问他对神迹的看法的。
“后世之物。”刘伯温落下一棋,道:“警醒当世,亦利于当世。”
他说了句和诸葛亮一模一样的话。
世人只知他擅诗理,懂风水卦象,才高八斗。
却不知,他所学便是诸葛亮。
朱元璋点点头:“朕信国师,既然你说这是后世之人的东西,朕就看。”
平行时空的大明,一处书院。
吴承恩坐在书桌前,望着自己面前的《西游记》,呆愣了好久。
这本神魔小说,取名叫《西游记》才不到一刻钟啊。
如今,这三字竟出现于天幕,以神迹之态让世人看见。
吴承恩:“……”
难道是巧合?
他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点,此天幕说《西游记》已达家喻户晓,男女老少都爱的地步。
这无疑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不枉他花费数载编纂这本书。
若神迹说的是真的,他必定会达家喻户晓之地,虽比不上唐之李太白杜甫之流,可被人记住,本身也是一件幸事了。
……
【《西游记》写于明朝中后期,此时的社会情况和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不断激化,并且日趋尖锐 。】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到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小说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反应了当时社会各阶级的人生百态,同时在文中,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得《西游记》庄严与诙谐并存,妙趣横生。】③
【由于其这些特性,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其创作背景大致如上,而我们的重头戏是《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和其解读。】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唐僧师徒一路西行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取得真经的故事——】
……
大秦时空,始皇帝心中的疑点逐渐增加。
之前说中华上下五千年,现在提到了明朝。
明朝……这是什么时候?
听起来和大秦关系不大。
这天幕还说此时的明朝“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不断激化,并且日趋尖锐 ”。
如今的始皇帝刚统一六国不久,大秦并未有什么政治上的阶级矛盾,如今大秦最大的问题是六国余孽蠢蠢欲动,妄想再次分裂大秦。
所谓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大秦也没有。
所以……这明朝……真的是后来的一个与大秦毫无关系的朝代。
始皇帝内心复杂,那时候大秦发展成什么样了?
大明时空的朱元璋,听到《西游记》写于明,高兴道:“国师,这果真是后世之物,这《西游记》竟然还是我大明的?”
刘伯温微微一笑:“陛下,此乃大明之宝。”
朱元璋很开心的,可是他又注意到了一句话,这天幕说,这书写在大明中后期。
他自己是无法亲眼见到了。
不知道这大明中后期,有多后,大明总不至于像元朝那般短暂吧!
这天幕说大明“此时的社会情况和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不断激化,并且日趋尖锐 ”。
朱元璋皱起眉头,这后世的子孙,可不准霍霍大明!
要是让他知道了他们干了什么对不起大明的事,他绝对不放过他们!
……
下一刻,天幕上响声阵阵。
【当当当~】
巨大震撼的乐声响起。
天幕出现了一人,身披红色袈裟,手持锡杖,骑在白马上,一脸慈悲,普度众生之相。
【唐僧,西游记主人公之一。】
【前世为如来佛祖二弟子金蝉子,于五指山下收孙悟空为徒,开始西天之行,一路不畏艰难险阻,潜心向佛,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终达西天。】
空灵悦耳的女声响起。
为了配合视频中的视觉效果,阮笙特意用了变声器,此刻她的声音带有了东方神话中的神秘感。
【他本是遗腹子,出生悲惨,自幼在寺庙中长大,于金山寺出家。他勤敏好学,悟性极高,被观音菩萨选定为取经人,与唐太宗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
画面一转,一位身穿明黄色袍子的人,赐给唐僧“三藏”法号,与他结拜,唐僧要走了,这位皇帝面露不舍,甚至落下了眼泪。
“御弟……”
画面一度潸然泪下,使人悲痛欲绝。
同一时空下的李世民:“……?”
“杜卿,那……和朕怎么这么像……”
杜如晦一脸震惊:“陛下怎会出现在神迹上。”
袁天罡摸摸胡子,一脸高深莫测:“陛下,继续看着罢。”
同一时空,他的儿子李治,此刻坐于中宫,瞪大了眼睛,指着天幕。
“父皇……他上天啦!”
一个宫女看见这一幕,即使心中的震惊已经达到了极点,还是很守规矩道:
“殿下,不可胡言乱语,等会儿又要被夫子说了。”
时间线往后推,李隆基正与杨贵妃饮酒作乐,被这神迹一搅,直觉神奇,遂率众人观看。
看到这一幕的李隆基感慨一句:“当年,太宗皇帝英姿飒爽,玄奘法师一脸慈悲,没想到竟有这样的情谊。”
作为太宗皇帝的死忠粉,关于太宗皇帝的一切,他都会感兴趣。
画面定格,玄女说:
【解读唐僧,自然要解读其原型】
【——唐朝高僧玄奘,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记》《会宗论》《制恶见论》……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①
【唐僧身上,汇聚儒、道、佛三家思想境界,幻化出神仙、凡人和鬼妖的三种不同世界。至大、至高、至远,集聚传统文化精髓于一身】
【他那儒雅博学之样,始于儒家文化,显于骨子里有刚毅木讷的君子作风。】
【他身上的道风淳朴,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他身上的佛法高深,虔心修炼都是常人无法比拟的。】&
大唐:
知道自己没有赐法号,取经文牒,通行宝印,紫金钵盂的李世民,眼神颇耐人寻味。
这天幕所展现的根本就是杜撰的。
贞观之治,民风开放,其中不乏胆大之人杜撰故事,民间话本传播甚广。
只是他没想到,这些人大胆到编纂他的故事了。
他是个开明的帝王,这些鸡皮蒜末之事,不值得他操心,他看向袁天罡的方向。
“国师,你刚刚说‘应梦贤臣’,朕已命人快马加鞭寻朕梦中出现的贤臣,薛仁贵此人很快就会被寻到。”
他顿了一下,又道,“可是……这神迹出现了我大唐之人,这是为何,可是暗示朕,还有贤才被埋没,待朕招揽?”
李世民是个惜才之人,贞观之治,大兴科举,便是怕埋没了有才之士,这是大唐的损失。
袁天罡的拂尘已经从手上拿了下来,这次,他算了一卦,道:“陛下既已从神迹上看了此人,可觉得他的装扮眼熟?”
李世民:“朕知这是僧人装扮,只是朕未未见过此人。”
袁天罡说:“玄女言,此人住于金山寺内。”
李世民愣住:“金山寺的僧人……是朕疏忽了,朕这就派人宣他。”
他不介意真的上演一出“御弟哥哥”,以及依依惜别,只要唐玄奘是个人才。
袁天罡制止了他:“陛下,时机已过。”
李世民不解:“国师何出此言?”
袁天罡解释道:“玄奘法师已偷渡向西行,如今已到西域一带。”
李世民:“偷渡?无朕的旨意,他能走多远,且不说这一路艰辛万阻,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僧人如何能坚持住?”
“这就是玄奘法师高于常人之处了。”袁天罡说,“玄奘法师是佛家得道高僧,想到处传播佛学,再学层次更高的佛学,他这番偷渡,只是向佛的第一步罢了,此番,亦有陛下之因。”
“因为朕?”李世民疑惑道,“还请国师解答。”
“陛下曾言‘己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可不久之后,陛下又言‘先道后佛’,若是陛下知道玄奘法师想去的地方是天竺,陛下还会让去么?”②
李世民:“朕……”
朕错了。
不怪唐玄奘选择偷渡,他对佛家的态度本就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在政治需要和思想信仰发生矛盾时,对佛教的政策往往不一样。
但是,每一时刻的政策,都是大势所趋。
“陛下不用派人去寻,臣已算过,陛下与玄奘法师缘分在后,那时,法师已得点化,陛下再宣他即可。”袁天罡最后说,还不让他过于内疚。
李世民点了点头:“就按国师说的办吧。”
玄奘的归处已经解决,袁天罡也放心了,道:“神迹出现不无道理,陛下一心寻治国良策,可于神迹中窥寻。”
李世民点了点头。
俩人的话被后面的魏征一字不落听完了。
他本是个急性子,听到有人愿意为了信仰做出“偷渡”这样的事情来,心中是无比佩服的,当即就饮一大白,以表敬意。
杜如晦说:“臣见过那玄奘法师,那时他才六岁,却已聪明伶俐,呈现出超于常人的智慧,此番去天竺,也是他的造化。”
李世民只道罢了罢了,人已去,只待归来,他会接见的。
如今看来,玄女莫不是以此神迹提醒他“朝令夕改”之举。
明朝:
朱元璋望着天幕上的唐僧,道:“玄奘法师西去天竺一事,民间衍生出很多话本,如今竟被这神迹惟妙惟肖演示出来了,当真是百年难得一遇。”
刘伯温下了颗棋,抚须道:“皇上感慨的不是神迹的惟妙惟肖吧,而是对唐皇派玄奘法师西去天竺取经,传播文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朱元璋拿棋的手顿住。
国师懂他。
他是皇帝,站在皇帝的角度,对高僧宣扬文化这样的事,自然是万分赞同的。
万国来朝,那该会是怎样的盛景。
经济文化发展,能否再现一遍开元盛世之景?
这个国家,能否在他的手中屹立于世界之巅。
刘伯温微微一笑:“陛下,玄奘法师之事,玄女言明,此乃书中所写,真实的历史,由老臣向你道来。”
朱元璋说:“国师请讲。”
“玄奘法师的出行并未得到唐太宗支持,只是他带回了更高层次的佛法,归来后声名大噪,唐太宗召见了他,此后玄奘法师得以宣扬佛学,专心致志译书扬典,使得佛学广泛传播。”
朱元璋感慨良久。
“唐太宗有此不畏艰难险阻的贤臣,朕……朕也想要,以及……朕是否改一下国策?”
明朝对外政策乃海禁与朝贡并行,厚来薄往③,如今,他需好好反思了。
他不知道的是,今日这小小的思考,成为了后来的皇帝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动力之一。
往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朱棣派郑和外出,加强对海外的联系,扩大政治影响,宣扬国威,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④
作者有话要说:①——改自唐玄奘主要事迹,人物百度百科介绍。
[1]——公子扶苏性格和政见,与秦始皇有很大不同,这里作者参考的是CCTV-10科教频道《百家讲坛》,2019年5.24日那期。从史书记载看来,公子扶苏是个仁义之人,而始皇帝则背上残暴的骂名。
这里有人解释如下:秦始皇面对一个刚刚建立的大帝国,需要激烈的手段来统治。公子扶苏是个心软仁义的人,始皇只要为他打下坚实的基础,扶苏上位以后就可以实施仁政,迅速的从老百姓那里获取民心。恶事都有秦始皇来做,扶苏继位以后只管广施仁德,这是最容易获取人心的办法。
&——对唐僧人物形象的解读,来源于网络。学者从儒释道等角度来分析唐僧的形象和人格
②——取自《贞观之治,慎所好第二十一》唐太宗李世民对宗教文化态度确实一改再改,作者这么写的原因取自一下内容: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已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絷。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此事亦足为鉴戒。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爱好,为方士所诈,乃遣童男童女数千人,随其入海求神仙。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归,始皇犹海侧??踟蹰??以待之,还至沙丘??而死。汉武帝为求神仙,乃将女嫁道术之人,事既无验,便行诛戮。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也。”
贞观四年,太宗曰:“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终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达杀之。又诛戮李金才,及诸李殆尽,卒何所益?且君天下者,惟须正身修德而已,此外虚事,不足在怀。”
贞观七年,工部尚书段纶奏进巧人杨思齐至,太宗令试,纶遣造傀儡戏具。太宗谓纶曰:“所进巧匠,将供国事,卿令先造此物,是岂百工相戒无作奇巧之意耶?”乃诏削纶阶级,并禁断此戏。】
③——改自《唐蕃会盟碑》
③——明代的对外朝贡体系
④———郑和下西洋
关于文中作者写玄奘法师“偷渡”一说,作者搜索如下: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自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时年玄奘二十八岁。当时的政府明令不许百姓私自出国,各主要道路关隘的稽查很严,然而玄奘意志坚决,终得偷出国门。经过哈密、高昌、龟兹,越天山,至素叶城,出铁门,渡缚刍河,越大雪山,进入北印度。当他渡过八百里沙漠时,曾有四日四夜无一滴水入口,然玄奘决心已定,发誓:"宁可向西走一步就死去,也决不向东一步以求生",终于冒险西行数万里到达印度。玄奘在印度受到各国的欢迎和礼遇。当时印度东北的摩竭陀国、西南的摩腊婆国两国最重学术,而以摩竭陀国的那烂陀寺为当时最大的佛教大学,约两万多人,大师荟萃,玄奘在此居住五年,跟从戒贤法师受学,屡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与婆罗门教等论师辩论获胜,声誉日隆,升任那烂陀寺副主讲。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