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年一行人来到山脚,登山台阶有一千零八级,张隆景下马后介绍说这条烧香路又有无忧路的说法,烦劳再多的香客,走完这条山路也就没有烦劳了。不过张隆景笑着添了一句,要我看啊,就是累的,就算有烦忧也顾不上了。徐凤年闻言后微微一笑,张隆景随后感慨道“离阳灭佛,好好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如今给一个跟官府走得很近的道士霸占了去,这会儿寺里僧人都跑光了,当时那道士领着官兵去封寺,结果寺内僧人连一本古籍也没能带走,咱们郡内的郡守大人原本并不崇尚黄老,早年就连别号也跟佛家有关,跟文林大家的诗词唱和,署名都是那个‘逃禅老翁’,这次朝廷一纸令下,立马就变成了虔诚信道之人,别号也跟着换成了‘清净老人’,据说前不久还跟京城里的大真人吴灵素成功攀上了关系,去年在刺史大人那边的政绩考评得了个一枝独秀的‘上’,这不很快就有传言要去京城礼部当大官了。”
牵马而行的徐凤年皱眉道“前头山门是不是有座石坊,题刻有‘佛在当下’?”
张隆景点头笑道“王爷果真学识渊博,前边以前确是有座石坊,那题刻和对联更是出自前朝大奉书圣之手,是一等一的好东西,可惜这次道士占了地盘,也不知是谁是何缘由,推到了石坊,王爷这趟是见不着了。”
徐凤年叹息一声,无奈道“徐骁当年在这里有过些故事,这次经过五彩郡,刚好顺路,就想着能不能碰碰运气,见到那个曾经要徐骁‘放下屠刀’的老和尚。算了,咱们回吧。” 𝕄.🅅𝙊𝘿𝓣𝓦.𝙡🅰
张隆景感慨道“竟然还有此事?真是可惜了,早知道属下当年就该为寒山寺多添几万两香油钱。”
徐凤年一笑置之,上马后原路返回,只是在远处小路边依稀有灯火摇曳,这在之前路过的时候是没有的景象,老谍子宋山水出于本能,立即就心生警觉,但是很快就释然,不说王爷是站在江湖之巅的武评四大宗师之一,那袁统领和充当贴身扈从的徐偃兵,谁敢惹?这两位高手哪怕单个拎出来,你朝廷不出动七八百兵马估计都没脸跑来打招呼吧?徐凤年从来都有过目不忘的天赋,先前瞥了眼,灯火摇曳处,是岔路口子上一座破败的土地庙,放缓马蹄,结果看到一个衣衫破旧的戴帽老人站在路边,手里提着一盏油灯,身旁跟着个睡眼惺忪的小孩子,也跟着戴了顶不值钱的皮帽。袁左宗放下了心,原本以为是深藏不露的世外高人,现在细看气态,就是个普普通通的迟暮老者,只不过比起同龄人的体魄稍稍结实一些。
徐凤年没有下马,身体前倾,语气温和地问道“这位老丈,是有事吗?”
老人终究是上了年纪,眼神不太好使,又是夜色中,于是高高提了提油灯,然后笑了,“公子可是姓徐?”
徐凤年愣了愣,反问道“老丈可是寒山寺旧人?”
老人微笑点头。
徐凤年在张隆景和宋山水的惊讶中迅速下马,来到老人孩子身前,从怀中掏出一本小心用绢布包裹的佛经,说道“当年大师借给我爹这本佛经,如今已经借阅了将近二十年,也该物归原主了。”
老人也没有客气,接过了佛经,然后说了句让张隆景大失所望的俗人俗语,只见那老人一手提灯,一手摸着身边孩子的帽子,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第两百八十五章 风雪铁骑下江南(八)(2/2)
辅,在一州之内都是数得着的富家翁,何等油滑,见缝插针说道“大师,我家也有很多人是吃斋念佛的,最近需要做几场佛事……”
耐心等到张隆景说完滴水不漏的那套措辞,老和尚这才缓缓开口道“施主好意贫僧心领了,只可惜在施主家做的,可不是佛事啊。”
就在张隆景以为这件事情彻底黄了的的时候,不曾想老和尚话锋一转,笑眯眯道“不过去还是要去的,万一碰上有缘人呢?”
袁左宗和徐偃兵面面相觑。
徐凤年对此没有什么诧异神色,由衷惋惜道“这次朝廷灭佛,原因复杂,我就不说这种糟心事了,但我真的希望大师能够给更多人说佛法。”
提灯吃力的老和尚换了一只手提着油灯,心平气和道“贫僧说不说佛法是一事,说给多少人听又是一事,有几人听进去佛法则又是一事。这天下有无佛寺,有无佛像,有无佛经,有无僧人,甚至有无佛,有无西天,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
老和尚停顿片刻,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只看众生心中,有无那方寸地来搁置佛法,佛法在,寺在,僧在,佛在。没了佛法,哪怕天下众生皆是僧人,又有何益?” 🅼.🆅𝙤𝔻🅃🆆.🄻𝔸
徐凤年点了点头。
老和尚所说的这个道理有些大,但是大道理只要有给人落脚之地,就是真道理。老和尚嘴里的于方寸地放佛法,就是极大和极小之间的栖息地。以前徐凤年痛恶夸夸其谈的读书人,厌烦那些测字卜卦的算命先生,如今回想起来,大概都是因为受不了那种落不在实处的言语,尤其是前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好像是反正道理我已经说与你听了,接下来如何做就是你的事情了。还是世子殿下的时候,徐凤年就对所谓的文人文臣意见颇大,只是在世袭罔替前后,哪怕有过两次入京不怎么痛快的经历,对离阳读书人的印象却越来越有所改观,这其中有王祭酒,黄裳,韩谷子,齐阳龙等等,这些是对北凉并不一味敌视的大人物,当然还有张巨鹿桓温这些对北凉一直存有削藩之心的庙堂砥柱,然后徐凤年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等到年轻读书人愈发年长,阅历愈丰,一样能够成长为值得任何人敬佩的朝堂栋梁,一国风骨所在?
法显和尚看了几眼徐凤年身边人,收敛了和煦笑意,淡然问道“徐施主,北凉已经揭竿而起,是要决心造反了?”
徐凤年摇头道“不造反。”
戴着皮帽不穿袈裟故而不显僧人身份的老和尚,有些讶异地哦了一声,继续问道“王爷这是领旨平乱?”
徐凤年仍是摇头道“太安城的圣旨有是有,但我肯定见不到,大概现在卧病在床的两淮道节度使蔡楠,和经略使韩林都已经收到圣旨了。”
老和尚皱眉问道“那么广陵道需要北凉骑军帮朝廷大军平叛?”
徐凤年继续摇头道“不需要。如果需要,我身后就不是一万北凉骑军,最少也该加上两万幽州步军。”
对话到了这里,袁左宗眯起眼,杀机深重。
老和尚哦了一声后,面无表情地接连问了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