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风在动——二哥
“我们三个是这样分工的,我负责K国那边,鸭子负责海路运货,亮子在北京出货。”
豪哥慢慢的站起来,点上一支烟,用力的吸了一口,我知道重要的部分要来了。
“由于这条线路我们从来没做过,所以我们一开始还是很谨慎的,先从硬盘之类小批量的做了几次,一次也就几万块钱的货,这样几个月一直很正常,从来没有出过问题,所以我们胆子也越来越大,注码逐渐的增加。”
“主要是我太急迫了。”亮子好像检讨似的。
“不讲这些了,”豪哥安慰他:“这次终于出事了,金额很大。”豪哥慢慢说出来。
“丢了?”我想到□□电影中黑吃黑的场面。
“丢也算是丢,但更准确的是被换了。”豪哥看向亮子,下面的解释涉及比较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豪哥不知道我能否听懂。
“是这样的,我们这次的货是CPU,这个你知道。”
亮子接过来,“你经常和我们在一起,应该知道一些基础。”
“略懂,略懂。”我很不好意思,有点学金城武版诸葛亮的说。
“这次我们要的货是英特尔的奔腾90,拿到之后我们发现数量是对,但货是66跳频跳出来的。”
亮子看我迷茫的眼神解释说:“90是英特尔最新的CPU,也是目前最快的,66是他前面的产品,比90慢许多,价格也低很多,两倍都不止。”
“跳频就是把CPU的管脚做了部分短接,使他的主频可以跳到高频,冒充更快的处理器。”
“那不是很好吗?”我有点奇怪。
“跳频的处理器看起来更快了,但由于产生大量的热量,所以机器变得不稳定,死机等就很频繁,这些手段都是蒙顾客的,外行人不懂,高价买回去之后就会经常出问题,我们是不能这样干的,这样的话会砸牌子的,而且,我们的下家通过软件可以检测出来。”
亮子给我解释,也不管我是否听得懂就继续讲了下去。
“货到了我们手里之后,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以前实际上也出现过这个情况,但那时候比例很小,也就是百分之几,所以我们也就认了,但这一次却全部都被跳了频。”
“全废了?”我问。
“是,这种跳频是单向的,是不可能改回去的,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想当66卖都不行了。”
“虽然我不明白,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我问:“值多少钱啊?”
“200万。”
“啊!”,我倒吸一口凉气,要知道那个时候的200万可是一个天文数字。
“不仅如此,如果按销售价格,远不止这个数。”豪哥接到:“而且,关键是这条线路是不是不能再进行了,所以我们得查清楚。”
是啊,这是关系到他们财路的问题,不仅仅是一笔钱,如果这个问题没法解决,这个生意就无法进行了。
“所以,我们马上分头调查,我去了K国,那边说没有问题,给的货就是90,鸭子到你们这边,”豪哥顿了一顿,接着说道:“但现在联系不上了,他带了一部大哥大,但打不通了。”
失联,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人命关天啊!
“你们走货的过程是怎样的?,肯定是这边出了问题吗?”我问。
“不一定,只是有可能。”
豪哥进一步解释:“我们的流程是这样的,我在K国有合作伙伴,我们把需求给他,把钱转过去,他会备齐货物之后交给鸭子联系好的这边的船,这边船上人主要是做汽车的,由于我们只是几个箱子或者就是旅行包,那边把CPU的外包装去掉之后体积很小的,这边人会把包带回来,交给鸭子,鸭子自己不能带的,路上有查,他会交给这边专门做陆路货运的公司,走车运往北京,我们在北京接货,所以可能出问题的地方有很多,K国那边、船上的人、陆路运输的人都有可能掉包。”
“那不是很难查?”我自己考虑着说。
“是,做这个生意本来风险就很大,只要有一个地方不守规矩就会出问题,富贵险中求嘛。”豪哥苦笑:“但我们也得查查试试。”
“K国那边呢?”
“那边不会有问题,”
豪哥很肯定的说,看我不大相信,他解释道:“到了那边我才知道,由于66是过渡产品,在市场上时间很短,那边的市场规模又很小,而且K国的分销商在前面486上压了大量的货,所以他们根本没有从美国进66,甚至可以说,一块66也没有,K国根本没货,怎么做跳频?”
“那几乎可以肯定是这边掉包了?,从这边到北京这一段呢?”我问。
“可能也不大,我们用的是中国邮政。”
豪哥说:“他们的人根本不懂这些东西,而且我们是夹在一批电子表、计算器这些正常进关的东西里面,即使把他们检出来也需要很长时间,从这次的货运时间上看,基本上没什么可能。”
“鸭子怎么失踪的,几天了?”
“前天我们还通了电话”亮子说:“豪哥去了香港之后,从那里转向K国,鸭子就从北京坐火车到这边来,前天上午到的这里,我们通了电话啊,他说去找船主。之后就再也联系不上了,而我们约好他出来要打电话给我的。”
“船主叫什么啊?”我问。
“二哥。”豪哥说。
“什么?”我吃惊不小。
“我们就知道叫二哥。”亮子补充道:“你知道有些话我们也不方便问。”
“靠!”我急得站了起来:“这边叫二哥的多了去了,而且这边二哥是个统称,这边不叫大哥的,陌生人都是称呼二哥。”
“啊?”豪哥傻眼了,“还有这说法?”
“是,我听说过。”亮子补充道,“你们这里是不是有个龙山镇?”
“是,在水天县,那边有一座小山,沿海而生,状似腾龙,就叫龙山,那个镇叫龙山镇。”在机关工作,各地风土人情是基本常识,所以我很快就熟悉了。
“船主是龙山镇的,鸭子讲过。”亮子说。
“龙山镇,接近2万人啊。”我们这里基本上都是在1万人以上一个镇,龙山略大。
“那怎么办?”豪哥期盼的眼神望着我,又转向亮子求援似的。
“我们离开北京之后,一路上不停找人,四处找关系,找熟人,最后才知道你在这里,本来以为你在省城呢。”亮子没再说下去。
那时候,通信不发达,互联网也还停留在北京等几个小实验点内,信息不通畅,而我由于被发配到这里,一时没法接受,所以,也没有通知很多人。
我知道亮子的意思,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了。我和亮子虽然只同宿舍一年,总共认识两年,但彼此是很好的朋友,我责无旁贷。
但,关键是我也不认识那里的人啊,我TMD上哪里去找这个二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