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邑回来没在院里找到人,问过守门的婆子才知道,洛玉等人去地里看麦收去了。
麦迪占地二十几亩,大小忙碌的人儿近百个,洛玉夹杂其中,她穿着绸面裋褐,样式普通,颜色也很普通,但李邑还是一眼就看见了她。
李邑走近她身旁,见她眉头紧拧愁眉不展,没忍住伸手在她眉心点了点,“怎么了?”
“你看。”洛玉把麦穗递到李邑面前。
这辈子上辈子李邑都没亲自种过田,但他也看出问题所在。
麦子发芽了。
李邑蹙眉,站起身往地里走了两步。
田埂是干的,麦地确实湿的,一脚下去泥泞不堪,鞋子已经陷入泥里。
陆续往前走了好几步,李邑心里大抵有数,今年这批麦子,怕是没多少能用的。
“我刚才听说,有长工提议直接放火烧麦秆肥田,但佃户们不同意。”
李邑颔首,“大半麦子都无法入口,剩下一小部分没发芽的脱粒也是个麻烦。佃户们辛苦一年,即使收成不好,可也是要吃饭的。”
蚊子再小也是肉,能有一点收成,总好过颗粒无收。
见小姑娘陷入沉思,李邑安慰道:“无妨,往年庄子里收成一直不错,有不少存粮,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洛玉摇头,叹了口气,“京都附近应该有不少百姓受灾,没有收成也没有收入,加之粮价上涨……今年入冬,估计城内又要涌现一批流民。”
百姓受灾,自由朝廷赈灾,这些事从来不是她们想解决就能解决的。即使手里有几个钱,可以救几个人,也救不了绝大多数的人。
且贸然伸手搭救,恐还会招来祸端。
李邑心里飞速运转,试图找出一个可以两全其美的法子。
洛玉见他鞋上都是泥泞,也不在田垄里转悠了,拉着李邑就往回走。
回到小院,李邑心里有事,换了干净的鞋后,人在书案前坐下,闭目冥想。
洛玉以为他在想生意上的事,怕打扰到他,便转身跟梅香去了小厨房。
梅香合面准备做蟹黄包,洛玉搬来小板凳,乖巧坐在在一旁着看。
面醒过之后,梅香捏出一个个婴儿拳头大小的面剂子,见大奶奶侧头看得认真,笑道:“大奶奶要不要也试试?”
洛玉认真看了梅香一会儿,她心里有直觉自己做不好,但是仍欲欲跃试。
正犹豫,梅香已经擀出一张薄薄的包子皮递进她手里。
包子皮凉凉的,很轻很柔软。
洛玉紧张把它捧在手心,生怕自己笨手笨脚把它捏破了。
看大奶奶捧着包子皮跟捧着什么宝贝似得,梅香没忍住,笑得肩膀直抽抽。
蟹黄是蒸熟又用猪油煸过一次的,梅香切了葱姜末,又加了精盐和二两白酒调和,这才拿来小勺子,一勺刚好足够一只包子的量。
“像这样,捏着面皮边缘轻轻捏在一起,捏的时候面皮会很自然的在手心转动,等花边捏到头,一只包子就做好了。”梅香一边说,一边示范。
她手指利索,洛玉还没看清她怎么动作的,一只小巧的包子便呈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