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寻案,主要发生在去年五月份。张寻本是礼部右侍郎,但在派系上确被归为周延儒一派。当时,朝堂上温周之争愈演愈烈,作为昆山人的张寻一直是周派核心人物。但是他却因为资助已经贬为庶民阉党核心人物顾秉谦被列为阉党余孽。二人同乡好友,张受顾委托替其保管二万两银,而后被温体仁得知,成为攻击的把柄。
因为证据确凿,时任首辅的周延儒也无计可施。大怒的崇祯本准备处决张寻并抄家,但在周延儒、钱龙锡等大臣力保下,死里逃生,至今还在狱中,张家却被锦衣卫抄的一干二净,幸得皇帝恩准,张家还剩个宅院和几亩田地了。而沈炼正是当时带队抄家之总旗。
既然是这种情况,朱由思也爱莫能助了。自从这七夕的明月大会结束,朱由思满脑子里都是沈婉挥之不去的身影,搞得他心神不宁。找机会,他要亲自见一见沈婉。
正当他无数次在脑海里回忆沈婉的跳舞的美姿时,徐应元传来从宫里来的消息,崇祯邀英王明天参与早朝,不为别的只为一个人。他就是毛文龙,毛文龙进京了!这真是罕见之事,自毛文龙开镇东江以来,天启朝曾进京一次,而后崇祯帝多次宣诏毛文龙,毛文龙都抱病托辞。
毛文龙经历皮岛风波之后,曾考虑用兵自立,但再三考虑之下还是决定进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自从袁可立罢官以来,几乎掌管蓟辽与登莱军务的官员,无人可以驾驭毛文龙,就连资历深厚的孙承宗,毛文龙也不放在眼里。这也难怪后来的袁崇焕有杀毛文龙之心。
但这次一向桀骜不驯的毛文龙,第一次对皇帝有了敬畏之心,特意进京请罪。
京城东的王家酒楼,在孔有德的引荐下,毛文龙带着东江来的将士都在这家酒楼用餐。王老板自然也对东江将士是热情招待,这让东江的将士都是十分感动。自从跟着毛帅进京以来,东江的将士在京城人眼里都是土鳖,没有人给他们好脸色看。唯独这王家酒楼,拿出了最好的食材招呼客人。
“王老板,快坐下一同喝酒,感谢老板盛情款待。毛某代我这些孩儿们,敬王老板一杯。”毛文龙位居酒楼中心,站起身就要敬,正在忙活的王老板。其他人见状都纷纷站起,拿酒要敬王老板。
王老板见状连忙端起一碗酒,说道:“大帅与诸位兄弟切莫如此客气,当这是自家便是。不瞒各位,我王林本就是辽阳人。满人与我有血海深仇,杀我父母,辱我妻女。奈何王某空有杀贼之心,腿脚却有不便。如今,有毛大帅坐镇东江,带领兄弟杀鞑子,王林十分感激。应当由我王林敬各位一杯。”说完,一饮而尽。
王林一席话激起了在坐将士的共鸣,他们跟着毛帅哪个不是与满人有深仇大恨,为了报仇而参军。东江开镇以来,从未收复辽东一州一府之地。毛文龙也意识到自己这几年已经安于现状,没了进取的心思。明日进紫荆城面圣,又该如何向皇帝答复呢。
次日,早朝,毛文龙在众臣目光下穿着武官朝服入会了。毛文龙站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他敏锐的看到龙椅下方不远处,站着一个十七八岁穿着蟒袍,身姿挺拔的少年。毛文龙心想,这应该就是请旨救他的英王殿下了。
在皮岛风波之前,毛文龙对于英王的印象就只停留在建极殿八步成诗的故事和在关宁和东江流传的十六字战法。对于这十六字战法,毛文龙是奉若神技,对于东江镇在面对满人的战争来说,是再贴切不过了。起初以为是袁崇焕的心得,后来得知是英王的战法,毛文龙已经是十分惊讶,又有了后来请旨救他的事情,毛文龙对英王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正当毛文龙,仔细打量着英王的时候,崇祯出现了。众臣随机纷纷下跪行礼,场面十分威武。
“众位爱卿,快快请起,不必多礼。我们这就开始早朝,众位爱卿可以上奏要事了。”崇祯坐定,片刻也不耽搁。
今天的朝会气氛倒是稍微轻松些,由于此前从晋商手中筹措了一批钱粮,极大的提高了山西官军积极性。加上,在山西袁继咸的组织下,山西针对流民军展开了宣传攻势。流民军逃兵越来越多,攻城越来越困难。卢象升又从直隶带来的一万天雄军,面对流民军是八战八捷,最终在跟山西巡抚宋统殷的晋军合兵后太原西击溃高迎祥、李自成等军队的主力,并且活捉马光忠。山西危局算是暂时破解了,唯一遗憾的是,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三个人是一个也没找到,一个也没抓到。
堂下有一个人率先出列,正是户部左侍郎毕自严,他说道:“皇上,臣有本上奏。”
“毕爱卿请讲。”崇祯笑着看着毕自严,毕自严可以说是最受崇祯信任器重的大臣了,无论言官朝臣怎么攻击,毕自严的位子是从来没动摇过。去年以来,总理太监张彝宪受温体仁之命处处与毕自严为难,毕自严连写十几份辞呈,崇祯帝不知何故。后英王知悉,告诉崇祯,定是内官作恶,在朝堂上沉痛指责内官干政之害,深得众臣之心。崇祯帝这才知道是张彝宪处处刁难之事,雷霆震怒。张彝宪被发配南京。
可以这么说,正是英王朱由思的出现,打断了崇祯启用宦官的趋势。英王的崛起,使得崇祯开始有了钳制文官集团的武器,不必再利用内臣宦官。换句话说,崇祯对于朱由思无条件的信任,一方面来自都是穿越者的身份,另一方面就是平衡朝堂的需要。
在如今的朝堂上,俨然已经形成三大派系,一派是以首辅温体仁为首的温派。另一派是以孙承宗为首的老臣,如徐光启等。剩下的一派自然是名义上是英王朱由思一人,实际有着钱龙锡、毕自严、宋应星等人支持的英王派。这里本章不再多说,继续看朝堂。
“皇上,如今陕西局势虽平稳,大旱依旧。自七月月以来,数十日天未降滴雨入土。虽然孙大人在陕西清查田亩,卓有成效,但还是难以解决百姓饥饿之问题。国库已无存粮,陕西若再不有所防备。恐流民再起。”毕自严所说的饥饿问题,一直是明末围绕不去的坎。但是到了清朝是怎么解决的呢。朱由思在脑中不断思考。
人地关系决定了粮食的生产与分配。战乱导致人口减少一方面,另一方面应该是增加的粮食产量的原因啊。
“民以食为天。既然陕西粮食紧缺,那为何不从其他省份调粮。温体仁,你作为户部尚书,怎么不想办法解决。”崇祯问道。
温体仁又被点到了,他出列说:“皇上,陕西临近省份,如山西,正逢战乱。河南,水患也没解除。临近各省本地供给尚且不足,无力在供给陕西。”
“那就从湖广、江南调粮。”
“路途遥远,国库没有余钱,用作运粮之资。”
毛文龙听着崇祯跟一班大臣,竟为了吃的粮食就如此头疼,属实让他知道,朝廷已经是十分艰难。东江除了规定粮饷以外,还有跟朝鲜日本走私贸易所得,一个月收获可是十分丰厚。加上毛文龙从来不亏待士卒,东江将士别说吃饱不是问题,甚至隔三差五还能吃到肉。
既然问题已经出现了,朝中还是又一次没有人能有解决办法。崇祯只得再次问计于朱由思,这也是朱由思深受崇祯信任,温体仁怎么使小动作都没办法动摇英王位子的原因。英王就是比你有办法!
对于饥荒这个问题,朱由思也想了很长时间。要么就是增加土地,减少人口。要么就是提高亩产,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当下的政局,前者自然是没有办法。那只能后者,提高亩产。没有超级水稻,朱由思想到了另一个救星,就是清朝人口大爆照和欧州人口增加的功臣——番薯和土豆。
“皇上,臣弟想问一下,这朝堂上可有福建来的官员?”朱由思拱手问道。崇祯随机下令,福建来的官员出列。众臣中有一身材矮小的官员,操着别扭的北京官话,开口了:“启禀皇上,臣黄道周为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人氏。”
朱由思记忆里依稀听说过黄道周这个名字,但他顾不上回忆,问:“黄大人,你可在福建听说过,有一种作物叫番薯。它的根是块状的,大如拳。”朱由思记得,明末时番薯好像刚刚引进福建,还未普及。只要引番薯这种产量高,适应力强的作物入西北,一定是解决西北饥荒的良方。
“由思,番薯如今已经有了么?福建已经有了么?”崇祯听到番薯更是激动,此前他也想到过番薯,但再问了几个大臣后都说没见过,他就再也没有动过心思。没想到朱由思又提出来了。
朱由思点了点头,下面的黄道周也说福建也有种植类似作物,是一长乐陈氏父子带来的。徐光启听到后,也主动出列说话了。“皇上,这甘薯之物,臣也曾引入松江府种植,确实种植容易,产量高。英王所说的番薯应该正是甘薯”
早知道有这番薯的存在,崇祯还要为缺粮烦恼么。
“皇上,可是这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若是耗费人力财力,没有功绩,只会加重国库空虚啊。”每次都会有温体仁跳出来反对,朱由思也是见怪不怪。这要是换了历史上没有定力的崇祯,这推广番薯种植的可能就半途而废了。可惜崇祯和朱由思都知道番薯哪都能种了,无地不宜啊。
“温体仁,你可曾下田种过地。事事都得尝试才能得论。徐老爱卿,此事有工部操办,立刻下令各地匠学,派人到福建松江等地取种,学习甘薯种植之事。尤其是在饥荒之省,大力推行甘薯种植。事不宜迟,明日便开始筹备,十日一次,向朕上报。”崇祯兴奋地说道。朱由思看着又被崇祯训斥的温体仁灰头土脸的样子,心里暗自发笑,他又想起了周延儒。这个温体仁除了会搞政治斗争,真的别无用处。
本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