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夫人有作壁上观的闲情,乔嫔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她当然不敢自己去找瀛姝探问潘持事案的动向,她曾经把亲手杀女的事告诉过陆氏,为的是想求得陆氏助南次夺储,她并不担心陆氏会泄密,甚至告发她,因为陆氏无凭无据,且陛下也不可能相信她会把这样的事告诉陆氏,但陆氏很有可能会把这事告诉王瀛姝。
王瀛姝当然不会怀疑陆氏的话。
回想王瀛姝入宫以来,对她从不亲近,处处提防,分明就是因为陆氏的嘱咐,虽然陆氏愿意让王瀛姝为鬼宿妃,可陆氏那人,本就是权阀的嫡女,在她眼中,王瀛姝是皇后还是王妃没有区别,甚至陆氏反而希望南次仅居亲王之位,因为一个闲散的亲王,独宠王瀛姝,并不会引起任何质疑非议。
王瀛姝不可能帮她,甚至反而会落井下石,只要南次不受这件事案牵连,王瀛姝必定乐见她被问罪处死。
乔嫔压根没想过南次是否知情。 𝓜.𝙫𝙊🅳𝙏𝓦.𝙇𝘼
在她看来,南次知情与否并不重要,她是南次的生母,哪怕和南次之间并不十分亲密,但为子者,绝无可能害母,王瀛姝应该明白现在就把此事告诉南次,只会让南次断绝夺储的念头。
王瀛姝不是陆氏,她定然不甘屈居人下,她自从入宫以来,步步为营,几番卷进内廷之争,根本主没有想过置身事外,如今就连谢夫人,竟都再不急着让王瀛姝侍寝,王瀛姝无意于太子,且明知道她是想让南次夺储,王瀛姝非但没有劝止,还暗中相助平邑乔,虽然说助的是乔楻,但乔楻得势有损的仅是她的利益,于南次而言并无任何损失。
王瀛姝一定不希望南次得知某些真相。
可正如谢夫人所言,王瀛姝若助她,将担莫大的干系和风险,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件事王瀛姝只会为她守密,绝对不会出手相助。
乔嫔兀自焦急,却又极其无奈,因为她身边已经没有信得过的臂膀了,也多得那时付氏还未调来愉音阁,不知道那件要命的隐情,现在她才不必担心付氏出卖她。
杀人灭口是最妥当的策略,但她当然不能亲自跑去罪役所把潘持灭口。
突然之间,乔嫔脑子一亮——她惶惶不安,但贺夫人如果知道太子在继续追察此案,难道就能安之若素?贺夫人理当比她更加焦急,二皇子所犯的罪行,如果被太子坐实,别说争储,恐怕连性命都难保,虽然说太子现在已经很有可能问得了潘持的口供,但只要死无对证,太子就无法坐实控罪!
潘持被司空北辰审问一事,根本不算秘密,乔嫔其实也无需特意去含光殿通风报讯——自从知道乔嫔是从潘持口中听闻那件秘隐,贺夫人还没能阻止潘持受处,她当然也担心潘持再度泄密,杀人灭口的念头不是没动过,但贺夫人自个儿的主张有限,这件要命的事,她得先和父亲贺遨商量,贺遨一下子也慌了神,于是贺朝夕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能把潘持灭口。”贺朝夕斩钉截铁,否定了贺夫人相托二皇子代转的提议“姑母及殿下先已经替潘持作了担保,如果潘持死得不明不白,反而会让陛下生疑,且姑母也说了,殷才人之死和姑母无关,姑母也不知殷才人为何昏睡而亡,一个好端端的人,无病无伤突然暴亡,多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
第313章 南次不着急(2/2)
,连殷氏的死,都和你脱不干系!”
乔嫔没想到贺夫人这回竟然不吃威胁了,又是惊怒,又是焦虑,嘴唇抖个不停。
潘持不会白白告诉她那条密机,当年她可是让父亲将平邑乔名下的良田、桑地,转记于潘持名下了,虽然三皇子当时查抄潘持的私产,只限丹徒镇,没有留意溧阳也有潘持的私产,可如果潘持供出实情,是有真凭实据证明曾经受到了她的贿买!!!
乔嫔焦灼不已,南次却并没有急着暗查子虚这条线索,他既然已经决定听从瀛姝的意见,那么就不能急于在司空北辰大婚之前,查实罪证,否则,他就是有意阻止太子大婚,太子婚事泡汤,就难以保住储位,这虽然是他心中所愿……不过瀛姝应当是认定,这不是父皇的意图。 𝕄.𝙫𝕆🅳𝙏🅆.𝕃𝘼
那就稍安勿躁,先等着司空北辰完婚再说吧。
这一日,皇帝陛下与白川君对弈数局,皆告负,且一局惨过一局,白川君这个赢家都先弃子了“陛下心思根本不在棋局上,既如此,还不如静静想一阵心事。”
帝王的心事,帝王不主动说,臣子便不能主动问,白川君当然懂得这点分寸,他是想告辞的,却被司空通按住了“我的确有些心不在焉,家中发生了丑祸,我实在难以启齿,不过让我略感安慰的是,总算诸子之中,莠草终归是少数。”
潘持的供辞可信。
乔嫔竟也牵涉其中,这是瀛姝察实之事,瀛姝没有隐瞒,司空通虽然对乔嫔厌恨之极,可他心中清楚,乔嫔犯下的种种罪恶,都和南次无关,而殷才人极有可能是被毒杀,若不察实殷才人所中的哪种剧毒,的确让他无法安心,这件事交给了太子,太子也不可能替乔嫔瞒罪,如果他降罪乔嫔,南次和太子间必然存在嫌隙,司空通经过深思熟虑,也给南次布置了一道考题,可是说乔嫔的生死,其实系于南次一念之间。
但哪怕对白川君,司空通也实在无法张口。
他的长子、次子均与他的妃嫔有染,甚至还可能导致妃嫔有孕,为瞒罪,杀人灭口,他的另一个妃嫔,利用此事要胁贺氏,为争宠,扼杀亲生女儿,他的家里,妻妾、儿郎都犯下了种种罪恶,其中一个还是他寄予厚望的国之储君!!!
真相,他需要明白全盘的真相,更重要的是他得重新判断,究竟还要怎么做,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免除司空皇族再陷阋墙之乱。
有时候他真的希望陈氏所言其实是假话,又或者陈氏从子虚口中听闻的并非事实,他真是想不通,也不敢相信太子居然会为殷才人的惑,犯下让他无法接受的罪行!
而整起事件,也的确存在有悖情理的疑点,比如子虚,殷才人过世时子虚不过是入宫不久的小宫女,虽然是在乾元殿当值,可根本不至于引起多少关注,殷才人为何会择中子虚为她的“保命符”,将攸关生死的隐密托付给一个小宫女?就算当时贺氏已经对子虚加以笼络,殷才人情急之下,才只好凭靠子虚,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子虚并没有揭发太子的罪行,为何前生时,当迁往离宫后,却把这件事告诉了陈氏?
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请正常浏览,重新载入或刷新当前网页